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人為什麽喜歡吃饅頭而不是麵包,是因為太貧瘠嗎

饅頭和麵包,這兩種都是由麵粉做成的食物,不但外形不同,味道各異,而且製作和食用方法上,也有諸多方面都有不同。如果說饅頭是亞洲人的主食,那麽麵包就是西方人的最愛。

最近有一篇名為《中國人喜歡吃饅頭喝豆漿,是貧瘠的味覺寫進基因了?》,在他看來,饅頭沒有麵包好吃,蒸製比烤製落後?

“說文化不同,中國人不喜歡麥香味,就喜歡吃饅頭,味如嚼蠟,就喜歡這種嚼蠟的感覺,烘烤不適合中國人腸胃,吃了會拉肚子,而且營養不容易吸收……沒別的原因,就是因為太貧瘠,吃不起,烘烤對中國來說太奢侈了,也可以說真的不適合國情吧。”

“饅頭和其他小吃美食一樣,都是貧瘠的產物,就如奶製品匱乏才有豆漿豆腐一樣。”

還有,烤的生產成本要大於蒸,尋常百姓家是承擔不起這種成本的。這也就是為什麽當初北京烤鴨是宮廷菜,只有皇上才吃得起,因為老百姓沒有烤鴨子的爐子。

圖1 中國人常吃的饅頭

說實話,文章裡說中國“太貧瘠”,我倒是覺得說對了。承認“貧瘠”,我覺得並不丟人,事實上中國單純從自然條件上看,也許是真的“太貧瘠”,不如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兩河流域富庶,更沒有美洲的高產作物,土、水、肥放眼全世界,都不是最好的,可耕地是18億畝,這18億畝不但是糧、油生產的基礎,而且也是農區人民肉、蛋、奶供給的源泉,是14多億人民的衣食所依,如此少的耕地卻要要活如此多的人口。可是再細細想想,可為什麽如此缺地的我們,卻成為世界上人口第一的國家呢?

而且,不僅是中國,挨著中國的周邊國家,人口比例普遍多於西方。我們以中日韓和英法德為例:

日本國土多山,地理面積和德國差不多,人口1.26億,總面積37.8萬平方公里,若放在歐洲,不算俄羅斯,妥妥西歐第一;

德國西歐人口最多,人口約8110萬人,領土面積35.7萬平方公里,面積和日本差不多,但人口少四分之一;

英國人口超過6450萬,國土24.4萬平方公里;

而緊鄰中國的韓國10萬平方公里,人口5000多萬;

法國本土55萬平方公里,人口6300萬;

但法國比韓國大五倍,而且北朝鮮還有2500萬人呢,整個朝鮮半島加起來22萬平方公里,人口合計7510萬,超過差不多大的英國,用法國一半的國土,養活了超過法國的人口。

《中國人喜歡吃饅頭喝豆漿,是貧瘠的味覺寫進基因了?》的博主,你要知道,日本人、朝鮮半島人也“吃饅頭喝豆漿”。

圖2 2011年全球人均耕地面積前十大國家對比情況

東亞人普遍勤勞、簡樸、聰明,愛學習,重教育,最重要的是人口密度高,被戲稱為“東亞怪物房”,難度為“地獄模式”,為什麽東亞人口密度如此之高?是什麽讓中國人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國家。

作為對比西歐老牌的法國,總農業用地2800公頃,可耕地是1900萬公頃,人均0.3公頃,世界平均是0.22公頃,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約 0.10 公頃,我們用佔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養活了世界百分之二十一的人口。

圖3 秦漢時期的石畫像 烤肉

原因是什麽?也許答案就在饅頭裡。

饅頭與麵包都是麵粉做的,都需要發酵,二者最大的不同,烹飪時一個是蒸,一個是烤,一個有水參與,一個沒有水,二者和面時都要加水,但加熱至熟時,饅頭依然有水,而麵包沒有,所以饅頭是軟的、濕的,麵包相對是硬的、乾的。另一種東亞主食“米飯”,加熱至熟時也是要有水參與的。所以無論是饅頭、米飯,還是包子、窩頭、花卷等中國主食,熟的時候,都是霧氣蒸騰的,就是因為有水。

圖4 商代婦好三聯甗 (一種蒸鍋)

想來,人類最早是吃生的東西,無論是肉、水果、蔬菜、穀物,後來學會了用火,才有了熟的食物,最早吃的食物,一定是烤的,因為最簡單,支起火,加個架子,就可以烤了。最不濟,穿個樹枝當簽子,就可以烤了,最簡單。

央視財經《老爸全知道》第二季《秦朝人到底吃什麽?》,節目中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助理研究員曾磊:“用火烤肉是最簡便的烹飪方式,如果把肉直接放在火上烤,在古代叫做燔,然後穿成串,就是類似今天的烤串叫做炙,如果把肉外麵包上泥,直接再放在火上烤叫做炰,有點類似於我們今天叫花雞的做法。燒烤,可以算是人類最原始的烹飪方法,只不過那時還沒有燒烤界的絕代雙驕——孜然和辣椒,孜然在唐代以後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西域地區,而辣椒就更晚了,要等到明朝末年,才會從南美傳入中國。在秦朝,用的最多的調料,就是鹽和花椒了。”

圖5 國家博物館所藏“清河食官”銅染器

所以中國人不烤麵包,肯定不是因為不會,相反外國人是真的不會蒸饅頭。

首先,所有人都知道烤製的食物,不利於健康,“致癌”估計古代人不懂,但不好消化,吃多了難受,這是所有人都能切身體會到的。

那篇文章的博主說中國人“為什麽逢年過節卻要做烘烤的面食,不是說不愛吃嗎,不是說烘烤不適合中國人的腸胃嗎,怎麽過年就愛吃了,腸胃也適合了。沒別的原因,就是因為太貧瘠,吃不起。”

過年愛吃,就是因為是過年呀,吃糖多了不好,過年就是要吃糖,熬夜多了不好,過年就是要熬夜,打牌、聊大天、喝酒不好,可過年就是要打牌、聊大天、喝酒,不寫作業不好,可過年就是不寫作業,要不怎麽叫“過年”,明知道不好,最後都是一句“哎,算了,這不是過年嗎!” 烘烤就是不適合中國人的腸胃,但不是過年嘛!

圖6 東漢宴飲畫像磚

食物加熱時,有了水的參與,食物更好被吸收。博主覺得麵包很好吃,有麥香,我估計博主還沒當過爸爸,饅頭、麵包、米飯、面條、披薩、粥,成人吃都一樣,但換做孩子或是病人、老人,可就大不一樣了。

如果博主是爸爸,有了小寶寶,我相信他一定先讓寶寶吃饅頭、面條、小包子、小餃子,我家寶寶一歲不到的時候,就吃這些,反正我是不敢給我家孩子吃麵包的,我家孩子是兩歲後才第一次吃麵包,不是因為別的,就是因為麵包相比中國主食就是不好消化。

饅頭、米飯,讓中國嬰兒的出生存活率大大提高,要知道直到19世紀,英國四分之一的兒童活不過一歲。也讓大量病人,即使在古代醫學技術不發達的時代,熬了過來。

圖7 都灶上的大蒸籠,河南密縣打虎亭東漢墓出土畫像石

其次,麵包能烤,肉能烤,魚能烤,蔬菜能烤嗎?水果能烤嗎?畢竟大自然中能烘烤著吃的,總是少數。

而中國人常用的蒸、煮,可以加工任何食物,這樣的烹飪方式,擴大了中國人的食物範圍,可吃的食物種類一下就豐富起來。

再次,烘烤食物對溫度的把握對技術要求很高,稍微時間長一點,就會加工過度。所以作為主食,西方一直有麵包師存在,但中國人可沒聽說過有饅頭師、米飯師。為什麽,因為加熱的時候有水呀,水的沸點是100攝氏度,也就說只要沒有壓力鍋,你做的食物,所處的加熱環境,永遠不會超過100度,而烘焙可是很容易超過食物加熱溫度。也就是說,中國人的蒸煮可以更好的保持食物的營養。

圖8 出土漢代 餛飩和餃子

另外,也確實是因為中國太過“貧瘠”,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任何烹飪方式,也得有食材才行。無論中國還是外國,我相信總不是永遠風調雨順,外國難道就沒有自然災害,就沒有“揭不開鍋”的時候?遇到饑荒沒有食物怎麽辦?食物不夠怎麽辦?

同樣的食物,不論是蔬菜、小麥、肉還是什麽?只要能吃,“蒸煮”就比“烘烤”可節約食材。從醫學角度,“消化”和“吸收”不是一個概念,所謂的“消化吸收”是兩個步驟,兩種概念。是機體通過消化管的運動和消化腺分泌物的酶解作用,使大塊的、分子結構複雜的食物,分解為能被吸收的、分子結構簡單的小分子化學物質的過程。消化過程包括機械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吸收是機體從環境中攝取營養物質到體內的過程。機械消化過程多於口腔、食管、胃內完成。

文章的博主生活在現代,可在古代,甚至是遠古,無論中外,都經常面臨食物不足的情況。“不夠吃,水來湊!”

中國的蒸煮加工方法,因為有水的加入,可以對食物進行深加工,在食物不足的時候,這樣的食物,可以減少機械消化所需的能量,同時幫助其將食物變成消化酶易於分解的狀態,保證徹底的消化、吸收,從而提高營食物的吸收率。做到“少消耗、多吸收”,兩個人的飯,三個人吃。

圖9 古代插秧圖( 圖源明代《三才圖會》)

在自然條件艱苦的古代,同樣多的食材,中國人比外國人,不敢說吃飽,但我們能活下去,我們能繁衍下來,我們能讓我們的孩子茁壯成長。

當然也許也是因為我們的土地真的“太貧瘠”,但就像沒有人嫌棄自己的母親長得醜一樣,我們的祖先,在這麽一塊貧瘠的土地,生養了我們的民族。也許我們的祖先沒嘗過麥香,但就像我看著我的孩子,健康長大,“麥香”又算得了什麽?畢竟我們做到了除了我們誰也做不到的事情,這還不值得驕傲嗎。這個世界上有什麽“長”,比“家長”更能帶來自豪感呢?

如果沒有饅頭,可能今天這個世界上就沒有我們,可能在某一次瘟疫、戰亂、天災、饑荒,我們的民族就像許許多多的民族一樣,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了。

畢竟,發明麵包的美索不達米亞人和埃及人,今天早就被埋在黃沙中了。

文:王劍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