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齊秦互帝到幾被滅國,齊國為何招致諸侯眾怒

齊國一直是先秦時期的東方大國,也是當時最為富裕的諸侯國。而進入戰國時期,田氏取代了薑姓齊國,仍以齊為國號,史稱“田氏代齊”。齊威王在位期間,任用了鄒忌為相,實行變革,而使齊國政治清明、國力漸強。其後又任命田忌為將、孫臏為參謀,先後於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大敗魏軍,終結了戰國前期的魏國霸主地位。至此,齊國也便開始稱雄於東方。

齊威王去世之後,其子齊宣王嗣位,齊國繼續強盛,幾滅燕國。再至齊宣王之子齊湣王在位期間,楚、韓、魏等國都因屢遭秦國攻打,實力已大為削弱,唯齊國能與秦國相抗衡。秦昭襄王欲稱帝號,但不敢獨自稱帝,便尊齊湣王為東帝,而自為西帝,時稱“東西二帝”。但齊湣王在蘇代的建議下,去帝號而仍舊稱王。於是,秦昭襄王也被迫去帝號而稱王。

前286年,齊國滅掉宋國,又奪楚國的淮北之地,又西侵趙、魏,迎來了齊國疆域的鼎盛。泗上諸侯如鄒、魯之君皆向齊國稱臣。但不到兩年,燕將樂毅便合燕、秦、韓、趙、魏等五國之兵攻齊,連下齊國七十餘城。齊國只剩即墨、莒城未被攻下,幾近亡國。為何齊國會如此招致諸侯眾怒,致使其極盛而衰呢?

首先,齊國的過於強盛,極大地破壞了諸侯間的勢力均衡。在諸侯割據的情形之下,最怕出現一國獨大的局面。戰國時期,東方諸侯聯合攻秦,就是出於此種利害關係。而如今,秦國的勢力已然不可遏製。齊國又在東方強盛,是又生一“秦”國。正如蘇代所言:晉(韓趙魏)楚合必議齊秦,齊秦合必圖晉楚。燕、三晉、楚,出於地緣政治上的考慮,必欲削弱齊國的勢力才能心安,而秦國更是樂見於東方諸侯互鬥。

其次,齊國的政策多變,也深深得罪了眾諸侯。齊宣王時期,齊滅燕國,其後卻又在燕人的激烈反抗及其他諸侯的壓迫之下,退出了燕國。但燕國對齊國卻懷有刻骨之恨,時刻盤算著復仇。齊國原本與魏、楚兩國,約定三分宋國。結果,不但獨吞了宋國,還奪楚國的淮北之地,其後又恃強西侵三晉。史載:..於是齊遂伐宋,宋王出亡,死於溫,齊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晉,欲以並周室,為天子。泗上諸侯鄒魯之君皆稱臣,諸侯恐懼。

第三,齊湣王為人驕狂,又不恤國政。齊湣王在位前期,孟嘗君田文為相,營私舞弊,固植自身的勢力。其後又惑於蘇秦(為燕國間諜),大興土木,空耗齊國的國力,而弄得齊國民生凋敝。再據《史記》記載:..湣王出亡,之衛。衛君辟宮舍之,稱臣而共具。湣王不遜,衛人侵之。湣王去,走鄒、魯,有驕色,鄒、魯君弗內,遂走莒。

齊湣王流亡到小國,都不忘端自己“天子”(衛、鄒、魯等小國都已向齊國稱臣)的架子,仍就驕狂不遜。齊湣王得勢的樣子,更可想而知,齊國不亡已無天理。而齊國又沒有秦國那種崤、函之險,在諸侯聯軍的攻擊之下,不堪一擊。而齊湣王的下場也極為淒慘,被楚將淖齒生抽了筋,懸於屋梁之上,哀嚎三日方才氣絕。其後,齊國雖賴田單得以復國,但已元氣大傷,再無進取之心,又深恨眾諸侯曾聯合攻齊,而對秦攻其他諸侯采取了隔岸觀火的態度,直到滅亡為止。

參考史籍:《史記》、《戰國策》等等

免責聲明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