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月、雨、櫻、萌、寂……從16個漢字中解讀日本

5月,日本開始採用新年號“令和”,正式由延續了30年的平成時代進入令和時代。

說起日本,我們並不陌生。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去日本旅遊,有些人甚至一年要去上幾次。然而,旅行途中的浮光掠影離深度了解日本還有距離,除了“櫻花”“溫泉”“二次元”這些印象,真實的日本是什麽樣的?

旅日30余年,薑建強以一個文化觀察者的身份體驗著日本也注視著日本。近日,他的文化隨筆《十六個漢字裡的日本》由新經典文化出版。

6月16日,薑建強與上海複旦大學教授徐靜波在上海鍾書閣舉辦新書分享會。兩位嘉賓從本書選取的16個漢字出發,暢聊日本古今,帶領讀者體驗了一場深度的文化遊歷。

活動現場

以16個漢字解讀日本文化之美

在日本生活時間久了,薑建強希望“寫些不一樣的東西”,關於日本的書種類繁多,如何寫出新意很有難度,薑建強想到“從一個字發散開去,解讀不同的文化現象”這一角度,於是有了《十六個漢字裡的日本》。

雖然以字劃分,單獨成章,但這16個字並不孤立,“在寫作的過程中,我發現寫到的幾個文化現象其實互相有關聯,所以分了16個大塊,但是它們從來不是獨立的存在,文化現象之間其實也互為因果。”

“月”“雨”“櫻”“旬”“神”“鬼”“貓”“箸”“葬”“色”“萌”“裸”“縮”“間”“寂”“翳”。這16個字是薑建強選擇的“日本印象”,一眼看去,不得不佩服他的精準:從中任意選取四五個字,沒有任何解讀也很容易判斷出,想要表達的是日本。

一隻普通的流浪貓,為何能改變一條鐵路被廢除的命運?同是描寫雨,村上春樹筆下的雨和戴望舒筆下的雨有什麽本質區別?古典名著《源氏物語》中,作者紫式部以及筆下的女主人公紫姬,為什麽名字上都帶有“紫”字?

在薑建強眼中,日本有值得無限探究的風情。從現實中的花鳥風月,到充滿儀式性意義的“萌”“侘寂”“陰翳”,小小的島國將其獨特的審美滲透在文化的每一個角落裡。16個漢字選取的角度虛實相生,由外在逐層深入內涵。從作為表象的花、月、雨等現實風物,到神鬼信仰帶來的充滿儀式感的箸與葬文化,然後延伸到獨特的“寂”和“翳”。這16重精巧的剖析,由表及裡,由現實到精神,層層深入。

“當你有了一定知識儲備,到當地看到的東西和沒有知識儲備看到的東西有很大不同。” 徐靜波認為,薑建強的文字,就是帶領讀者深度走進日本的橋梁,跨過這座橋,再去日本,看到的風景也會不一樣,“這本書文筆是文學家的,觀察是新聞記者的,思考是哲學家的。薑建強對每個字都有獨特解讀,這也是這本書的特色。”

從平成到令和,如何讀懂日本

從5月開始,日本正式進入令和時代。連載長達25年的《名偵探柯南》中的工藤新一,也從“平成時代的福爾摩斯”變成了“令和時代的福爾摩斯”。已經逝去的平成時代,可謂是日本流行文化最為輝煌的30年。

薑建強在1990年代去日本留學,後在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科擔任客座研究員。很多年輕人對1990年代的日本是完全陌生的,只能通過日劇和電影來了解。薑建強說:“1990年代,日本經濟正值低迷期,1980年代那種高昂的情緒漸漸從整個社會中抽離。雖然經濟不景氣,但社會並不顯得那麽浮躁。那時候,我正想沉靜下來做研究,所以很感謝那樣的環境。”

徐靜波對此深有同感,“1992年,我作為交換研究員在早稻田大學學習一年,之後回國。1998年開始,先後以教授、招聘教授等身份在長野大學、國立愛媛大學、國立山口大學、國立神戶大學、東洋大學、國立京都大學等大學任教。因此,我差不多跟薑老師是同一時期來到日本的。那時候流行文化非常發達,動漫、影視、唱片等行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紀錄,而且這個時期的文化也影響了成長於那一代的年輕人。”

他們都見證和經歷了日本剛剛過去的平成時代。徐靜波還記得自己第一次去日本,日本的泡沫經濟剛開始崩潰,請他吃飯的教授在飯桌上感慨,以後日本經濟會非常暗淡。

“我那會剛從上海去日本,東京到處霓虹閃爍,一點都沒看出暗淡的感覺。”徐靜波當時完全無法理解對方的判斷。那時中國經濟剛剛踏入快車道,1989年上海剛開通全國第一條高速公路,是連接上海中心城區和嘉定衛星城的滬嘉高速,普通人家裡沒有私人電話,路邊也沒有超市。

但整個平成時代,日本經濟增長只有1%左右,中國卻維持了30年的高速增長,如今經濟體量已經將日本甩在身後。

“日本社會裡,大家開始覺得日常生活中的喜悅就很好,不再追求浮華外在的東西。”徐靜波認為,30年平成時代,恰如這個年號所表達的含義。

“平成”用典出自中國的兩部典籍:《史記·五帝本紀》中的“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以及《尚書·虞書·大禹謨》之中的“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萬世永賴,時乃功”,取其“內外、天地能夠和平”之意。

4月1日公布的新年號“令和”則來自日本古籍《萬葉集》“於時初春令月,氣淑風和”。“新年號獲得了75%以上日本人的讚成。”薑建強從中看到了一絲“去中國化”的意味,“令和”是自645年日本啟用首個年號“大化”以來,首次從本國典籍中尋找年號,過去247個年號中辨明出處的均出自中國古籍。

但新年號公布不久,就被中國網友發現這句詩化用了東漢張衡的《歸田賦》“於是仲春令月,時和氣清”。 以漢字為出發點,中國傳統文化對日本的影響依舊無處不在。

深度觀察,由“畫皮”到“畫骨”

中日兩國同屬於東亞文化,在相異中還包含著許多共通的東西。日本以小為美,擅長從細節入手,它獨特的美學不僅令本國人傾倒,也令世界各國的愛好者為之沉醉。如果去一趟日本,會被那隨處皆是的琳琅滿目、充滿美感的小物件吸引,必定會買一些帶回家,當作旅行的紀念品。

文化不僅要走得遠,更要走得長久。在發布會上,兩位嘉賓都認為,日本在傳統文化的傳承方面做得非常好,值得很多國家借鑒。傳承並不等於固步自封,相反,日本是個非常善於學習的國家,從千年前的遣唐使到江戶時期學習荷蘭,整個歷史中幾乎都是在不斷地學習外來文化。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們積極發展自己的傳統文化,歌舞伎、相撲、狂言等現在依然是普通民眾的娛樂休閑活動之一。

在《十六個漢字裡的日本》中,薑建強完成了對日本文化由“畫皮”到“畫骨”的深入觀察。也正因如此,許多評論者和讀者將本書稱為當代的《菊與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