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每日美文推薦,千古奇人徐霞客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明代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人。徐霞客以其三十年來踽踽獨行、馳騁萬裡,足跡踏遍當今中國19個省市區,著就六十餘萬字《徐霞客遊記》(以下簡稱《遊記》)一書,被當時學者稱為“千古奇人”,被今人尊為地理學家、遊記文學家。毛澤東同志讀了《遊記》也感慨地說:“我很想學徐霞客。”李先念同志曾題寫“熱愛祖國、獻身科學、尊重實踐”高度概括他偉大的一生。2011年,國務院確定《遊記》開篇日5月19日為“中國旅遊日”。數百年來,徐霞客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全國乃至世界得到傳承和發揚。

不朽的高士形象

在明末清初,人們用“高士”來形容徐霞客。徐氏家族為“南州高士”後裔,曾顯赫於江南,但到他父親這輩,已沉寂數代,父親為他取“弘祖”之名,便是寄望他弘揚先祖“高士之風”,重振家族聲望。

徐霞客受家風影響,志趣高雅。他早年與堂兄雷門交好,兩人曾在小香山結廬讀書、種竹植梅,其間徐霞客寫下了日後廣為傳頌的“春隨香草千年豔,人與梅花一樣清”的詩句,由此可以看出徐霞客的志潔行高、不隨俗流。

徐霞客對花草植物的鍾愛在《遊記》中表現得十分突出。遊湖北太和山,見神奇的榔梅,徐霞客流連忘返,“渴求珍植,幸得兩枚,少慰公懷”,反映出他在旅途中對奇花異木的珍愛,渴望帶回家鄉種植的美好願望。可以說,徐霞客確實有酈道元之志、陶淵明之雅。

十六世紀中後期的明朝,隨著閹黨作亂、朝綱腐敗,許多年輕人不再願意在程朱理學的窠臼中皓首窮經。受東林黨人“學問不貴空談而貴實行”觀念的影響,徐霞客沒有走科舉仕途。母親王孺人更是教導他“志在四方,男人事也”,青年徐霞客就樹立了“朝碧海而暮蒼梧”,窮盡祖國河山的壯志。他22歲開始首遊,39歲結識大儒陳繼儒,陳繼儒聽他說起多年的遠遊經歷,送他“霞客”的雅號,讚他“志在煙霞”,是“餐霞飲露之人”。此號深得弘祖喜愛,從此他自稱“江左霞客”,開始以號行於世。在母親離世後,徐霞客開啟了萬裡遐征。

徐霞客在旅途中三次遇盜、四次絕糧,遭遇摯友病故、仆人席卷行囊潛逃等變故,但依舊跋山涉水,進行科學考察,這是何等的堅定與勇氣。明末清初學者錢謙益這樣評價徐霞客以及《遊記》:“徐霞客千古奇人,《遊記》乃千古奇書。”

徐霞客崇尚品節,歷來把“名節操守”放在首位。他雖然交友廣泛,卻厭惡冠蓋爭逐之交,其友人大多是在朝以清正聞名、在野以高潔著稱的賢人志士。黃道周是徐霞客最崇拜的一位朋友,為追尋這位大師,他數度到達福建漳州,“走萬裡而謁之窮山”,終於得以探訪。後黃道周因遭誣陷入獄,其時,徐霞客由於長途跋涉已癱瘓在床,聽聞黃道周的遭遇後,命長子帶上棉衣去京師探監,聽兒子回來報告黃道周在獄中的磨難,徐霞客竟“據床浩歎,不食而卒”,其情其義,感人肺腑。黃道周同樣重情重義,出獄後,聞徐霞客為他鬱憤而亡,親自來到徐霞客墓前憑吊,並稱徐霞客是自己“死生不易,割肝相示者”。

徐霞客雖鍾情山水,浪跡天涯,不過問政治,但他對東林黨人的愛國熱情深表欽佩,與東林黨領袖文震孟、高攀龍、繆昌期等都建立了深厚感情。徐霞客佩服繆昌期的光明磊落,在繆昌期遭誣陷打入獄中後,徐霞客不顧受牽連的危險,依然為兒子徐屺操辦婚事,迎娶“罪臣”繆昌期的孫女。這既說明徐霞客與繆昌期之間的深厚感情,更證明了徐霞客交友崇尚氣節、“生死不易”的可貴品質。

偉大的科考精神

徐霞客的旅遊不同於我們今天常人的旅遊,今天旅遊者往往以休閑觀光為目的,徐霞客則寄情山水,以科考探究為目的。他為探索祖國山水的奧秘,不計行程、不避寒暑、不憚虎狼、不畏艱險。清代學者楊名時在《遊記》的序言中寫道:“霞客之遊也,升降於危崖絕壑,搜探於蛇龍窟宅,亙古人跡未到之區,不惜捐軀命。”徐霞客白天旅遊考察,夜間則“就破壁枯樹下,即燃脂拾穗記之”。

《遊記》不僅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更是一部地理學著作,英國學者李約瑟認為《遊記》讀來不像出自十七世紀的作者,而更像一位二十世紀野外工作者的考察記錄。近代傑出地理學家丁文江對徐霞客推崇備至,稱“愛其文字,或驚其遊跡”,並為徐霞客編寫家譜。

《遊記》生動描寫了岩溶地貌(見本期“開物東方”欄目)和丹霞地貌。徐霞客對福建武夷山的自然景觀,特別是對九曲溪兩側典型發育的“青紫萬狀”“霞翎朱頂”的丹霞地貌單斜山、斷塊山、柱狀山進行了比較全面的考察,留下了斑斕豐富的記載,對武夷山丹霞地貌的研究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尚書·禹貢》稱岷江或嘉陵江為長江的上源,可徐霞客想黃河發源於昆侖山的星宿海,“入河之水,為省五”,且“河流如帶,其闊不及江之三之一”,而“入江之水,為省十一”,且長江江面寬闊,流量巨大,按照他“水必有源,而源必有遠近大小不同”的理論,徐霞客產生了“江源短而河源長”的疑問。為了尋找這個答案,年已半百的徐霞客辭別家園,西行萬裡,“北歷三秦,南極五嶺,西出石門金沙”,歷經四年的艱苦考察,寫成《溯江紀源》《盤江考》,以科學的論據肯定了金沙江是長江的上源,否定了《尚書·禹貢》以來流行一千多年的“岷山導江”的舊說,再次體現了徐霞客不顧一切困難求真求知的偉大科考精神。

傑出的文化使者

徐霞客不僅在科學方面做出了傑出貢獻,他在文化方面的貢獻同樣讓人敬佩。徐霞客的足跡踏遍西南地區,在那裡他接觸了瑤、壯、苗、彝、布依等三十多個少數民族,與當地少數民族百姓結下了深厚感情。麗江土司木增、永昌閃太史兄弟都給予他很多幫助,少數民族兄弟為他做向導,甚至教他民族語言。

四川、廣西、貴州、雲南都留下了徐霞客的足跡,其中以雲南最為顯著。他在雲南遊歷630多天,《滇遊日記》達25萬字,約佔《遊記》全書的四成。這一特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早已指出:“黔滇荒遠,輿志多疏,此書於山川脈絡,剖析鮮明,尤為有資考證。”

徐霞客這位熱心的文化使者,在西南地區積極傳播中原文化。他給麗江土司木增的第四個兒子做私塾老師,對其習作“挑燈評文”,寫下范文《雅頌各得其所》指導他寫作。徐霞客對雲南文化發展最大的貢獻是編修《雞足山志》,他歷時三月,創稿四卷,最終完成。原稿後來雖然遺失,但《雞山志目》《雞山志略》(一、二)保存了下來,為後來的續寫工作奠定了基礎。徐霞客遠遊西南,最終因足疾難以行走時,木增不顧山高路遠,派數名壯士抬轎把徐霞客送到長江邊的湖北黃岡,徐霞客得以乘舟而回,木徐交往也成為一段美談。

很多人都知道徐霞客以及他的《遊記》,卻少有人知道徐霞客的“晴山堂石刻”。清代學者張之純這樣評價“晴山堂石刻”:“三百年來,拓本流傳,人爭寶貴,更閱數世,知必與唐碑宋碣並重矣。”

徐霞客對書畫素來有濃厚的興趣。家族世代相傳的藏品、自己與明代江南文人雅士交往所得的書畫,加上遊歷途中搜集的金石,形成了徐霞客別具一格的書畫收藏。在母親八十大壽時,徐霞客擇收藏中之精品,命江南能工巧匠刻錄,存放於徐氏宗祠。石刻幾經動蕩和毀損,現僅存76塊石刻和2塊晴山堂敘略木刻,其中詩文和墓銘95篇,涉及作者84位。最終,經地方政府和有識之士的保護,石刻安放在晴山堂的四周牆面,故稱“晴山堂石刻”,地方文化工作者又將石刻拓成《晴山堂法帖》。

“晴山堂石刻”作者中有狀元八人、進士五十五人,既有元代大畫家倪瓚,也有當朝大學士楊榮、李東陽、顧鼎臣等十一人,明初書法家“三宋”“二沈”中有宋廣、宋克和沈度三位,明代中期書法四大家“文、祝、王、徐”中有文征明、祝允明兩位,明晚期書法四大家“董、米、邢、張”中有董其昌、米萬鍾、張瑞圖三位。石刻基本雲集了明代書法大家和文化精英,其價值自可“與唐碑宋碣並重”。

可以說,“晴山堂石刻”是徐霞客除《遊記》外,給後世留下的又一文化瑰寶,是徐霞客人生的又一大作。“晴山堂石刻”和《徐霞客遊記》已成為徐霞客故居最為耀眼的文化遺產。

徐霞客一生,早年遍觀群書,後來足跡遍布全國大半地區,履行了“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立世之道。他那清梅般的人文品格和“探人所未知、達人所未達”的探究精神,必將推動我們民族創造出更加優秀燦爛的文化。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