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就算砸下1300億造車,蘋果顛覆行業也有點難

蘋果汽車設計概念圖

文丨鋅刻度,作者丨李覲麟,編輯丨 陳鄧新

倒在造車這條路上的人已經太多,既有“夢想家”賈躍亭,又有跨界試水的戴森。如果說賈躍亭是準備不足,那戴森斥資近200億,又具備多項發動機技術專利以及電池技術儲備,按理說應該有所成績。

很遺憾,儘管曝光出來的首款戴森電動車科幻感十足,但項目還是不得不以失敗告終。原因很簡單,光是戴森預計的單車成本就高達120萬人民幣,無論是車企還是用戶,都難以承受。

眼看著新能造車的泥潭越來越渾,蘋果也按耐不住這顆躁動的心了。

近日,一則蘋果公司獲得VR車內應用專利的事件,再次將蘋果造車的話題推至風口浪尖。據悉,今年蘋果預計將在汽車研發上投入近190億美元。

這個市值十兆的巨頭,一出手,便拿出超1300億資金投入研發。先是挖角特斯拉員工超500人,又公布近70項汽車相關專利。

來勢洶洶的蘋果,似乎在宣告一個信號:新能源造車的最強挑戰者來了。

“閉門造車”不美好

造車有多難?很多先行者已經給出了答案。

沒錢的要想盡辦法找融資,例如理想汽車、小鵬汽車、威馬汽車等;有錢的靠買買買,如帶領格力電器與威馬汽車達成戰略合作,並且個人出資10億入股珠海銀隆的董明珠,還有先後對FF、NEVS、上海卡耐新能源等公司投資近300億元的許家印。

但從當前的狀況來看,要走進新能源造車行列,沒錢不行,有錢也不一定行

蘋果又為何要趟這灘渾水呢?這並非是蘋果的突發奇想。

早在2013年,蘋果就正式宣布進軍汽車領域,推出“iOS in the car”計劃,後來就改名為CarPlay。當時,蘋果主要是與汽車廠商進行車載系統的合作,這顯然不是蘋果的最終目標,因此“Project Titan”應勢而生。

在庫克的構思中,蘋果造出的汽車應該是一款完全顛覆當前行業的產品。但對於優先選擇整車製造還是軟體平台開發,蘋果內部卻遲遲沒有定論。直到2017年,蘋果獲得加州自動駕駛汽車測試的許可證,專注自動駕駛技術研發的動向才變得清晰。

蘋果在無人駕駛項目上的進程是緩慢的,2019年初,蘋果向官方提交的“脫離報告”顯示,蘋果的均脫離次數為871.65次/1000英裡,與排名第一的Waymo相差近萬倍。這樣的結果,似乎顯示著蘋果的“閉門造車”並不如想象般美好。

但今年以來,蘋果造車的動靜越鬧越大。摩根士丹利分析師Katy Huberty預計,今年蘋果將在汽車研發上投入近190億美元。他同時表示,整個汽車行業的研發支出為800至1000億美元。

特斯拉發言人也曾提到,“蘋果資金實力是自己的100倍。”對於新能源造車這個“燒錢無盡頭”的行業來說,蘋果此次帶著大量資金湧入,將帶給傳統車企與新能源汽車品牌不小的壓力。

造車計劃是蘋果的一出好戲?

除了一直以來對汽車業務的濃厚興趣之外,蘋果還需要一個創新項目來保持吸引力與創造力,造車是個不錯的選擇。

數據顯示,蘋果第二財季營收達到583.1億美元,相比去年同期上漲1%。雖然營收向上,但實際銷量卻是向下。iPhone 4月的銷量同比下降77%,環比下降56%。

蘋果的核心業務一直是手機及其附加的應用商店,而蘋果手機單機利潤一直讓行業其他廠商難以望其項背。最高達151美元的單機利潤,一直維持著蘋果漂亮的營收成績。

在2019年中旬,蘋果在全球的市場份額就受到了前後夾擊,落在了三星與華為身後。儘管市場份額與利潤所帶來的是不一樣的商業故事,但兩者相互牽製,最終也會互受影響。

當三星和華為不斷擴大市場份額,蘋果擴大其生態系統的機會也將大幅降低。尤其在5G風口面前,蘋果的確需要拿出更多好戲。

在手機不斷被詬病“沒有創新力”、“新瓶裝舊酒”的時候,汽車這一下一代智能終端則吸引了蘋果的目光。甚至有外媒指出,蘋果公司正考慮利用iPhone或蘋果手錶為蘋果汽車提供無鑰匙訪問,這或許也是幫助蘋果手機業務實現突破的重要一步。

賈伯斯曾經無數次表達過一個觀點:“用戶不知道自己要什麽。”而蘋果所做的,就是制定需要,打造生態。“蘋果的生態是系統、軟體均有統一UI風格、互動邏輯的完整體。這樣的生態消除了不確定性,便利了開發者,更重要的是為蘋果帶來了強勁的品牌力。”一位互聯網觀察人士對鋅刻度表示。

蘋果目前對汽車的布局和設計,同樣是基於這樣的生態來進行的。完成汽車這一終端的補充,不僅是對業務範圍的擴展,更是對蘋果生態鏈上的每一環都賦予了新的活力。這也是蘋果在手機業務遭遇壓力的當下,不得不邁出的重要一步。

對標特斯拉,還是完全顛覆?

不論爭議幾何,蘋果一直是智能手機裡的風向標。當造車被提上日程,自然也引發了大量關注。

蘋果先後已公布近70項汽車相關專利,除了車載系統、自動駕駛等汽車智能化相關專利,還包括電動機、懸掛系統、燈光、車輛導航等方面。因此一些業內人士對蘋果造車提出了幾個猜想,一是持續深耕自動駕駛技術,並且針對汽車硬體進行基礎性投入。

另一個聲音,則是與蘋果一直以來對標的競爭對手特斯拉走同一條路線。特斯拉的垂直能源整合解決方案即為包括Solar Roof、Solar Panels、Powerwall和Powerpack,集合了能源采集、發電、存儲和使用三個過程的解決方案。而蘋果也很有可能在汽車系統進行一體化的改造升級,這也是從iPhone、ipad到MacBook,蘋果一直沿用的技術思路。

但蘋果的造車計劃真能如願嗎?可能很難。

在電動汽車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以及高投入低回報的現實下,造車新勢力正經歷寒冬。即使是看似風生水起的行業龍頭特斯拉,近年來在量產交付、實現盈利等方面的實際表現也不盡如人意。

中國造車新勢力過得更是慘淡。據“某企業信息查詢平台”數據顯示,威馬汽車、理想汽車、小鵬汽車分別在2019年3月、8月和11月完成了C輪融資,其中理想汽車更是計劃最早於2020年上半年上市。

但融資、上市背後,其實是整個新能源汽車難以掩飾的傷疤:連年巨虧,債台高築,自身造血能力嚴重不足。

而即便是蘋果資金實力雄厚,經得起造車燒錢,仍有不少困難擺在眼前。例如已經放棄造車的戴森,在2019年10月宣布停止造車時就提到“不賺錢,商業化太難。”簡單的一句話,已經指出了新能源汽車行業最大的痛點。

在造車的幾年中,戴森不與其他整車製造商合作代工,自己集研發、生產、運營等於一身,這給後續發展帶來了諸多挑戰。除了源源不斷的資金投入之外,還需要具備汽車平台、整車製造經驗、零組件供應鏈、智能互聯技術等,技術門檻遠遠高於家電行業。

當這些困難一一擺在眼前,戴森忍痛終止造車項目。不少粉絲表態:“懂得及時止損其實更好,安心做家電才是正事。”

反觀蘋果,其最大也最明顯的優勢之一,不得不提到忠誠的“果粉”。調查顯示,iPhone換機用戶忠誠度高達88%,其中90後iPhone換機用戶對iPhone的忠誠度最高達91.3%。將這一優勢發揮到極致,便是蘋果後來居上的關鍵點。

但不少人所擔心的,是蘋果在未來兩三年內無法在無人駕駛技術上取得實質突破,便很有可能輸掉這場賭局。那麽,是先顛覆自身的產品技術邏輯,謀求這種方案,還是重拳出擊,拿出硬實力來顛覆行業?這關乎著蘋果造車大業的最終走向。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