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消費電子到無人駕駛 蘋果三星華為跨界造車各懷心思

  從消費電子燒到無人駕駛 蘋果、三星、華為“跨界造車”各懷心思

  ■本報記者 賈 麗 

  近日,消費電子業巨頭在“造車”上頗為活躍,造車新動作頻頻被曝光。面對巨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眾多巨頭都無法掩飾對汽車業的野心,加快造車腳步。這場戰火從消費電子產業燒到了無人駕駛領域。

  雖然蘋果內部對“造車”一事頗為謹慎,但一項名為“泰坦計劃”的造車計劃還是流傳出來。據悉,蘋果造車已經從概念推進到了小批量生產,其無人駕駛技術日趨成熟。

  三星很早就涉足汽車業。近日,更有消息稱,三星先進技術研究院成立了一支全新的團隊,負責研究無人駕駛技術。雖然三星方面表示,無意生產整車,但其仍然在汽車相關領域尋找著機會。

  近年來,還有一家巨頭屢屢被傳出將發展無人駕駛的消息,那便是華為。最近,華為物聯網解決方案總裁蔣旺成對外稱,公司未來將提供自動駕駛需要的車載計算平台。 

  汽車業不再是傳統車企獨自狂歡。立足人工智能技術,戴森、百度、360等多個巨頭也都進入了新能源汽車領域。

  蘋果秘密造車

  三星欲成為供應商

  蘋果造車的保密工作做得密不透風。近日,一則蘋果無人駕駛車輛發生事故的新聞,讓其內部的造車項目進一步被曝光。

  據悉,很早,蘋果就秘密啟動了名為“泰坦”的造車計劃。蘋果的自動駕駛汽車隊是其“泰坦”計劃研究中最突出的要素。據了解,目前蘋果已經有5000多名員工在研究自動駕駛汽車,其車用電路板和芯片也在緊鑼密鼓的開發中。蘋果已經從特斯拉挖角了約50名員工。今年,蘋果還從特斯拉招募輔助駕駛系統Autopilot、品質保證、動力系統、機械設計以及韌體等方面人才。 

  與蘋果的封閉式造車不同的是,三星的造車更為高調。

  1994年,三星集團董事長李健熙曾設立“三星汽車公司”,不過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三星將這一汽車資產轉讓給了雷諾。

  三年前,三星再次成立了汽車零組件部門,隨後便不斷擴大汽車板塊。2016年,其更是斥資80億美元收購了美國汽車零組件製造商Harman國際工業公司,這是三星電子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並購案。這一系列動作,都被外界認為三星有意在汽車業卷土重來。

  而據了解,三星電子目前也正在積極地布局無人駕駛技術。去年,有消息稱,三星成為了韓國首家獲得自動駕駛汽車測試牌照的公司,並成立了自動駕駛研發團隊。雖然三星方面否認了將造整車,但其仍在布局智能汽車領域,並投資了美國雷射雷達初創公司TetraVue以及處於車聯網技術、通訊和自動駕駛算法領域的多家公司。

  今年初,華為也宣布與比亞迪展開合作,聯合發布雲軌無人駕駛系統,並稱自動駕駛項目會有車聯網團隊和5G團隊的參與。

  互聯網分析師王如晨表示:“兩巨頭在造車領域各有特色和優勢,但劣勢也較為明顯。蘋果的優勢在UI、系統、車聯網服務上,蘋果汽車的亮點是互聯網、自動駕駛、AI智能擋風玻璃,弱在整車工業體系。而三星強在半導體與顯示及綜合的供應鏈體系,也在近幾年強化了車聯網與新能源技術,同時三星多年前就有造車的經驗,並有整車製造條件、測試條件、自動駕駛解決方案以及電池組技術,但其在‘軟’領域,尤其在ICT與UI上還處於弱勢。”

  有業內人士認為:“目前來看,蘋果無人駕駛汽車或將於2021年面世,不過,屆時這一產業究竟對蘋果的市值起到怎樣的作用,目前還不能預測。與蘋果不同的是,三星更想成為一個連接系統的高科技供應商,其一直在汽車電子元器件、汽車動力電池、無人駕駛層面發力,在整車製造上的意圖並不明顯。”

  汽車屬性改變

  電子巨頭展開新較量

  除了蘋果、三星之外,華為、戴森、黑莓等巨頭都在“造車”上動作頻頻。

  華為更看重車聯網。業內人士認為,汽車中控屏將成為手機、電視、電腦之後的第四塊屏,改變人們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寶馬、奧迪、保時捷等車企此前已與華為建立聯盟關係,就車聯網技術開展長期合作。

  戴森創始人詹姆士-戴森近日宣布,公司將於2020年推出首款電動車。黑莓高層也表示:“智能汽車領域日後將成黑莓的主要應用場景。”

  產業經濟觀察家丁少將表示:“電子巨頭跨界造車,原因有兩方面:一是汽車產業正處於變革的關鍵節點,動力的新能源化、系統的AI智能化是產業大勢,汽車產業的更新將帶來新的巨大市場;二是電子巨頭擁有雄厚的資金能力、人才資源和品牌影響力,而新能源、AI智能等技術門檻對這些巨頭來說並不高,它們完全有能力介入新能源智能汽車產業。”

  王如晨認為:“傳統汽車業產業鏈已經成熟,門檻趨低,面臨更新,這給科技巨頭提供了機會。同時,汽車已經從出行工具變成了場景與平台,產業與科技業越發緊密融合,科技企業介入漸有優勢。另外,汽車業集成最廣泛和最新的ICT、能源技術,新領域利潤相對較高。”

  不過,業內人士認為:“汽車企業之間的競爭最後還是會落到新能源技術、服務與場景上,一些只有IT經驗的企業不太好找出路,消費電子巨頭會更側重在汽車產業的供應鏈資源、AI智能、互聯網運營等方面尋找市場。”

責任編輯:李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