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此人揚言生擒諸葛亮,但戰事剛剛開始,卻突然消失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九十一回,發生在諸葛亮“一出祁山”之際,相關人物分別為曹睿、夏侯楙和王朗。原文如下:

近臣奏曰:“邊官報稱:諸葛亮率領大兵三十餘萬,出屯漢中,令趙雲、鄧芝為前部先鋒,引兵入境。”睿大驚,問群臣曰:“誰可為將,以退蜀兵?”忽一人應聲而出曰:“臣父死於漢中,切齒之恨,未嘗得報。今蜀兵犯境,臣願引本部猛將,更乞陛下賜關西之兵,前往破蜀,上為國家效力,下報父仇,臣萬死不恨!”眾視之,乃夏侯淵之子夏侯楙也。楙字子休,其性最急,又最吝,自幼嗣與夏侯惇為子。後夏侯淵為黃忠所斬,曹操憐之,以女清河公主招楙為駙馬,因此朝中欽敬。雖掌兵權,未嘗臨陣。當時自請出征,曹睿即命為大都督,調關西諸路軍馬前去迎敵。

司徒王朗諫曰:“不可。夏侯駙馬素不曾經戰,今付以大任,非其所宜。更兼諸葛亮足智多謀,深通韌略,不可輕敵。”夏侯楙叱曰:“司徒莫非結連諸葛亮,欲為內應耶?吾自幼從父學習韜略,深通兵法。汝何欺我年幼?吾若不生擒諸葛亮,誓不回見天子!”王朗等皆不敢言。夏侯楙辭了魏主,星夜到長安,調關西諸路軍馬二十餘萬,來敵孔明。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諸葛亮出兵北伐的消息傳到曹魏朝廷,魏明帝曹睿召集群臣商議對策。夏侯惇長子夏侯楙請纓出征,司徒王朗認為他沒有實戰經驗,難以對付諸葛亮。夏侯楙大怒,當眾指責王朗,王朗只好低頭不語。隨後,夏侯楙率前往長安,與諸葛亮展開較量,但最終還是敗於諸葛亮之手。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王朗口中的“足智多謀”, 意為富有智能,善於謀劃,形容人善於料事和用計。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元代無名氏雜劇《錦雲堂暗定連環計》中的“老夫遍觀朝中,足智多謀,無如司徒者。”

在《三國演義》諸葛亮“一出祁山”的整個情節中,兩大陣營分別有個令人捧腹的人物,蜀漢一方是入伍馬謖,曹魏一方就是這位夏侯楙。馬謖兵敗街亭,令諸葛亮慘敗而回,夏侯楙屢敗屢戰,自己也一度成為諸葛亮的俘虜。這兩位都是小說中志大才疏的人物典型。不過,與歷史記載相對照,這兩人的故事卻是有真有假。馬謖之事為真,夏侯楙的故事則完全是小說作者的虛構。

說到這位夏侯楙,小說作者的第一個虛構就是將他的父親改成了夏侯淵。據《三國志·夏侯惇傳》載:“惇弟廉及子楙素自封列侯。初,太祖以女妻楙,即清河公主也。”該傳注引《魏略》亦稱:“楙字子林,惇中子也。”“中子”,指的是第二個兒子,俗稱“次子”。從這兩段記載來看,夏侯楙並非是夏侯淵之子,而是夏侯惇的兒子。

小說作者對夏侯楙第二個虛構之處是諸葛亮“一出祁山”是夏侯楙所擔任的職務。在小說當中,此時的夏侯楙並無具體職務,而是在曹魏朝廷軍中任職的一員將領,但歷史的真實卻並非如此。《三國志·夏侯惇傳》注引《魏略》載:“文帝少與楙親,及即位,以為安西將軍、持節,承夏侯淵處都督關中。”這也就是說在魏文帝曹丕時期,夏侯楙就已經是曹魏的關中都督,是西北地區的高級將領。

這位鎮守西北邊陲的夏侯楙能力如何?有一位蜀漢名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這個人便是魏延。《三國志·魏延傳》注引《魏略》載,魏延曾經對諸葛亮表示:“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魏延也因此向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兵出子午谷”的計劃。夏侯楙是否真的如魏延所說的那樣“怯而無謀”呢?答案是肯定的。《三國志·夏侯惇傳》注引《魏略》載:“楙性無武略,而好治生。”由此可見,夏侯楙的能力的確一般。

據《三國志·夏侯惇傳》注引《魏略》載:“至太和二年,明帝西征,人有白楙者,遂召還為尚書。”此時也正值諸葛亮“一出祁山”與曹魏激戰正酣之時。很顯然曹睿也發現了夏侯楙的不足,乾脆將他調回中原在朝廷任職,免得給西北局勢帶來消極影響。從這一點來看,曹睿還是非常果斷的。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