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逾25萬人奔跑在全國 馬拉松春運絕非火爆這麽簡單

資料圖。資料圖。

  一個周末有超過50場跑步賽事,參賽人數逾25萬,這就是2018年第一個“馬拉松周末”留下的驚人數據。

  僅僅是4月15日這一天,全國各地就有包括北京半程馬拉松、武漢馬拉松、泰山馬拉松、上海崇明國際馬拉松等近30場全程和半程賽事。據不完全統計,光是這個“馬拉松周日”的跑步參賽人數,就已經超過20萬。

  數據不會騙人,“火爆”依舊是中國馬拉松現狀最好的形容詞。

  相比於前幾年的“井噴式”發展,如今的中國馬拉松市場越發成熟。賽事更加細分、服務更加周到,安全保障更加完善,獎金設定更具吸引力……這些都是中國馬拉松新格局下的積極信號。

  4月15日上午7點30分,2018武漢馬拉松在沿江大道漢口江灘鳴槍起跑,共吸引了24000名選手參賽。

  這個“馬拉松周末”,中外跑者夠用嗎?

  “五年內,中國田協的注冊馬拉松賽事很有可能達到1000場。”

  這是去年田管中心馬拉松辦公室主任水濤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作出的一個大膽預測。

  按這個“馬拉松周末”的火爆程度,這樣的期望可能真的會變成現實。

  4月14日和15日的這個雙休,全國有超過50場跑步比賽,這是什麽概念?

  就算拋開這50多場賽事裡的越野跑、定向賽、接力跑和垂直跑這些特殊跑賽不算,根據不同機構的馬拉松賽事日歷統計,4月15日這一天的全程馬拉松、半程馬拉松以及10公里跑步賽事,依舊有28場。

  其中全程的參賽人數預計為27600人,半程馬拉松的預計規模為94600人,而其他路跑賽事的整體規模為88500人。

  這就意味著,這個周末有接近210700名來自全世界的跑者在在中國各地奔跑著。

  如果再加上這個周末其他跑步賽事的參賽人數,那麽這個數字最終有可能超過25萬。

  也難怪不少跑友將這個周末稱為“瘋狂的馬拉松周末”,而4月15日甚至已被戲稱為中國跑馬的“春運日”。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田協發布的《2017中國馬拉松年度報告》中,全年的馬拉松及相關運動賽事(800人以上規模)達1100場,賽事最多的一天是去年的9月24日,那一天全國有43場各種各樣的跑賽。

  而今年國內的第一個“馬拉松周日”,馬拉松、垂直跑、越野跑等各種跑賽多達40場,幾乎與去年的“峰值”(一天43場)持平。

  照此推斷,到了氣象更事宜賽、事更豐富的下半年,各類跑賽的數量將會大幅超越去年的“峰值”。

  一個周末這麽多跑賽,其中有11場比賽規模超過萬人,似乎中外跑者都要“忙不過來”了。

  或許從另一個層面也表明,中國的跑者數量也在水漲船高。

4月15日,山東,2018泰山國際馬拉松開跑。4月15日,山東,2018泰山國際馬拉松開跑。

  跑賽扎堆,也是一種競爭

  賽事扎堆是跑者的“甜蜜煩惱”。當同一天出現了兩場或是更多場有興趣報名的賽事,那麽,跑者就必須在其中做出選擇。

  跑者的選擇依據有很多——自己的能力、賽事的地緣、報名的方式、中簽的情況、賽事的規模……歸根究底,還是賽事對於跑者的吸引力有多麽強。

  正因如此,別看賽事“扎堆”,這無形中也是賽事之間的深度競爭。

  以始創於2016年的武漢馬拉松為例,這項“三歲”的賽事如今更新為中國田協的“馬拉松大滿貫賽事”,但它能成為這個“馬拉松周末”的焦點,並非緣於頭銜。

  “武漢馬拉松真的不錯,各項服務都很出色,而且志願者熱情周到。”參加了武漢馬拉松半程比賽的劉超賽後和澎湃新聞記者分享道,“路邊的市民扯著嗓子喊加油,好幾次我‘撞牆’想放棄了,但這種氣氛讓我有力量繼續跑下去。”

  按照武漢馬拉松的官方數據顯示,今年的賽事有超過7000名志願者參與,比去年增加了超過1000人。而在安全保障方面,賽事也動員了29家大型醫療機構、851名醫護人員、37輛救護車、22輛警醫聯動摩托車隊、8個區衛計部門醫療資源共同參與醫療保障。

  相比於年輕的武漢馬拉松,擁有62年歷史的北京半程馬拉松則是以城市特色吸引全世界的跑者。

  從天安門起跑,到鳥巢衝過終點,這場“北京跑”一路讓跑者感受了大半的北京景點和地標建築。雖然賽事不設獎金,但獎牌上的特殊設計則是賽事“軟實力”的體現。

  縱覽這個“馬拉松周末”,跑者們不難發現,每一場賽事幾乎都會拿出一些特色的亮點,或是地域風情,或是難度挑戰,或是人文情懷,或是金牌服務……

  “優勝劣汰”的競爭模式也會促使賽事主辦方提升賽事品質,最大程度上優化賽事服務和保障。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樣的“扎堆”也在促進國內跑步賽事深度發展。

  4月15日,首次與中國田協共同主辦的2018南京江寧春牛首國際馬拉松賽,在江寧特色田園鄉村核心區域開跑。老人到達終點後做出勝利的姿勢。

  資源需合理分配,警惕“馬拉松泡沫”

  馬拉松並非“所有人集中在一起,然後鳴槍起跑”這般簡單。

  一場馬拉松比賽從籌劃到執行,需要經歷數月,而真正鳴槍的這天,賽事所要動用到的公共資源更是很多人難以想象的。

  曾幾何時,國內媒體上常看到“一場馬拉松癱瘓一座城”這樣的報導,這正是城市公共交通資源和賽事規模不兼容所導致的尷尬。

  這個“馬拉松周末”,類似“資源合理分配”的考驗同樣出現在不同的城市。

  根據馬拉松賽事日歷的統計,同一天在山東有3場跑步比賽,江蘇有11場,安徽有5場,浙江有6場;而像北京和上海這樣的直轄市,分別有2場和4場大型比賽。

  如果在同時或相鄰時段舉行大型比賽,公共資源該如何合理分配,就是城市管理者和賽事主辦方必須考慮的問題。

  當賽事數量超過城市資源的分配能力,不僅跑賽的品質會受到影響,城市正常運行也可能受到阻礙。

  這也是為什麽田協副主席王楠曾經和澎湃新聞記者提及“馬拉松泡沫”的問題。

  “中國式的馬拉松和其他事物一樣,存在虛火、存在泡沫、存在盲目性,這也正是中國田協在未來需要面對的複雜局面。”

  新華社就曾發文表示,馬拉松熱的背後存在盲目跟風帶來的運動傷害、對公共資源的過度佔用等問題,“如何為馬拉松‘鬆綁’並進行科學定位和發揮健身引領作用,需要辦賽者和參賽者共同回歸理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