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孩子最糟糕的6個習慣,家長一定要「逼」他改過來!

有料的育兒乾貨、有趣的繪本故事

點擊天空樹,與一群媽媽分享你的喜怒哀樂

文 | 錢志亮

來源 | 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

春節假期裡,很多家長群裡都在「吐槽」自家孩子,好吃懶做、沉迷電子產品、晚上不睡早上不起來······

確實,現在的孩子,被父母老師要求更多的可能是學習、興趣特長方面,而習慣養成教育常常被忽略。

其實,拉開孩子之間差距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隨著成長逐步養成的各種好習慣。

教育家曼恩說:「習慣彷彿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它纏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會變的牢不可破。」

好習慣如此,壞習慣更是如此。

有些壞習慣,如果不及時糾正可能就會「汙染」孩子的內心,抑製孩子潛能的表達,成為孩子性格中的弱點,對他整個人生都會產生負面影響。

比如下面這6種:

01

看電視沒節製,愛玩電子遊戲

有一次去朋友家做客,看到一個5歲的孩子正抱著手機玩遊戲,家裡陸陸續續來了很多客人,他頭也不抬一下,完全被手機吸引住了,吃飯的時候隨意扒拉幾口又繼續他的「工作」。

我在心裡不免為孩子的父母感到惋惜,年幼的時候把孩子交給老人帶,養成了這種壞習慣,現在想管也管不來了。

如今電視、電腦、平板、手機對孩子的誘惑力與日俱增,很多孩子缺乏自控力,養成了看電視沒節製、愛玩電子遊戲的壞習慣,讓家長十分頭疼。

總是沉迷電視、手機不僅影響孩子視力、身體健康,還會嚴重破壞孩子的專註力,導致孩子在做其他事情時難以集中注意力,年齡越小影響越大。

對策:

父母應盡量延長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的年齡,幫助孩子找到其他更有意思的事情做。

比如多陪陪孩子和他一起做遊戲、讀繪本、玩玩具、出去旅行;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比如閱讀、運動等。

無聊、枯燥、單一的生活會讓孩子更容易被電子產品吸引。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在和孩子協商一致後建立恰當的規則,比如周一至周五不許玩,周末每天1個小時。

讓孩子有分寸、能夠把握好這個度,形成一種良性的習慣。

規則一旦制定,家長不要輕易反悔或妥協,一定要有原則,和孩子一起嚴格遵守。

02

做事磨磨蹭蹭

一親戚告訴我,女兒從上一年級開始,現在已經初一了,做事情一直磨磨蹭蹭,慢性子,很為她著急,該怎麼辦?

我曾經見識過這個孩子,小學一年級,老師布置的一張卷子,她可以一直從下午5點寫到晚上11點,過程中一會東玩玩、一會西摸摸,最後趴在床上才寫完。

這類孩子屬於典型的磨蹭、散漫、拖延、沒有時間觀念,做事慢慢悠悠,這種壞習慣,將來會十分影響孩子學習和生活的效率。

對策:

利用鬧鐘、沙漏、計時器等幫助孩子感知、認識時間,讓孩子能大致明白2分鐘、5分鐘、1小時等時間段究竟是多長,培養最基礎的時間觀念;

適當讓孩子承擔磨蹭的後果,讓他明白磨蹭是要付出代價的,比如起床、吃早飯磨磨蹭蹭,就要承擔遲到而被老師批評的後果;

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個合理、可執行的時間計劃表,讓孩子把日常生活中固定要做的事情規定在各個時間段內完成,督促孩子提高效率,堅持下去形成一種習慣。

避免反覆嘮叨、催促,這只會讓孩子越來越依賴家長的指令,更加不主動,家長只需在孩子高效地完成一件事時給予鼓勵和讚賞,會讓他更加積極地朝好的方向發展。

03

說話含糊吞吐

在學校裡,老師總是喜歡伶牙俐齒、會表達的孩子,而有些孩子說話含糊不清、沒有重點、詞不達意,聽他說句話要費老鼻子勁兒,自然是不受歡迎。

表達能力也是孩子在校學習和步入社會的核心競爭力中非常關鍵的一項。

孩子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說話含糊吞吐,如果不及時糾正,長大了也很難改變,對他們的求學、工作都很不利。

對策:

孩子說話吐字不清、吞吞吐吐,家長一定要引起重視,越早糾正越好。

孩子平時在表達的時候一定耐心聽他說完,不要隨意打斷或否定他,多給孩子信心;

再忙,每天也要盡量抽出固定的時間跟孩子說說話聊聊天,多帶孩子接觸新環境,新夥伴,訓練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帶著孩子朗讀繪本,鼓勵孩子大量閱讀,複述,肚子裡有「墨水」了,表達起來自然會更加流利、有邏輯。

04

父母喊他不動

一個同事最頭疼的就是他家孩子的這一點:4歲的小孩子了,有時候叫她做點事或者刷牙,穿鞋子,居然裝聽不見,動都不動,分分鐘就想「火山爆發」。

《弟子規》中有雲:「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親的呼喚,應該立即應答,不應遲緩,父母親叫你做的事情,應該執行而不該懶惰對待。

古人總結下來的教誨中自然藏著它的智慧,如果任憑孩子按這樣發展,只會助長他懶惰、散漫的壞習慣,小時候都不聽,長大了更加難以管教。

對策:

家長平時減少嘮叨和無效指令,在孩子專註做一件事時不隨意打擾,懂得等待;

給孩子髮指令時明確、乾脆一點;

變換角色,教孩子換位思考,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自己的言行帶給別人的感受。

05

玩完玩具不收,邋遢不愛乾淨

不注重整潔、不愛收拾整理是很多孩子的通病,有些家長可能覺得沒所謂。

殊不知,生活中的自理能力也會遷移到孩子的學習、做事上來,影響孩子的秩序感與專註力的培養。

不注重自身衛生,不愛乾淨的孩子是不會受大家歡迎的,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

整潔、乾淨的環境會幫助孩子更快地靜下心來、集中注意力,更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對策:

制定行為標準,和孩子共同遵守,逐漸形成習慣。比如飯前便後洗手,多久換一次襪子、洗一次澡、修剪指甲等等,越早培養孩子這種意識越好;

在做家務時多多邀請孩子參與,鍛煉孩子勤動手的習慣,東西用完、玩具玩完放回原處,教孩子學會整理房間、疊衣服等生活小技能。

06

公共場合聲大

我身邊有很多不同年齡段的人都曾跟我反映,自己最不喜歡電影院、展覽館、動車、地鐵裡有小孩,因為有教養的孩子實在太少,經常上躥下跳、大聲嚷嚷,真的很影響其他人的心情。

公共場合是最能看出一個孩子教養的地方,乖巧、安靜、懂得不給其他人帶來麻煩和不便的孩子,走到哪裡都會受到大家的喜愛和歡迎。

在公眾場合只顧自己,大吵大嚷的孩子,如果家長不去引導,很可能發展成時刻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同理心的「小霸王」,今後在人際交往上也容易碰壁。

對策:

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應當教給他一些公共規則和禮儀,比如公眾場所保持安靜、不隨地扔垃圾、打擾別人、按順序排隊,讓這些好品德從小在他們心中紮根;

洛克說過:「禮貌是一種語言。它的規則與實行,主要要從觀察,從那些有教養的人們舉止上去學習。 」

因此,最重要的是,家長要在孩子面前做好表率作用,以自身的行動來向孩子傳遞這些正確的價值觀。

教育家盧梭曾說:「人生中最危險的一段時間是從出生到12歲。在這段時間中還不才去摧毀種種錯誤和惡習的手段的話,它們就會發芽滋長,直到以後採取手段的時候,它們已經紮下了深根,以至於永遠也把它們拔不掉了。」

0-6歲是孩子習慣養成的關鍵期,不良習慣積累越多,越不容易養成好習慣。

如果你的孩子有上述6個糟糕的習慣,請一定要「逼」他改過來!

親愛的們,看完記得在文末點個「好看」

作者簡介:錢志亮,北師大教育學院副教授、碩士導師。86級畢業留校,1994年留學歸國,博士學歷。研究方向為兒童發展問題諮詢、特殊需要兒童教育。

關注即可收聽下方全部音頻

- 小學生必背唐詩解讀 -

李白《送友人》

杜牧《江南春》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白居易《池上》

杜牧《清明》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賈島《尋隱者不遇》

王翰《涼州詞》

柳宗元《江雪》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劉禹錫《烏衣巷》

……

- 英文有聲繪本 -

棕熊,你看到了什麼?《Brown Bear,Brown Bear,What do you see?》

別讓鴿子開巴士《Don"t Let the Pigeon Drive the Bus》

大衛不可以《No,David》

好餓的毛毛蟲《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 》

你是我媽媽嗎《Are You My Mother?》

野獸出沒的地方《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五個小南瓜《Five Little Pumpkins》

…………

- 中文有聲繪本 -

《接著,春天來了》

《蒲公英小豬》

《第四隻狐狸》

《小喬逃跑了》

《白色的小貓頭鷹》

《月亮跟著我們走》

《誰說烏鴉不會唱歌》

《鼴鼠和雪人》

《孵不出來的小雞》

…………

上千部兒童有聲繪本故事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