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中小學生科創造假同樣要嚴打

新華社北京7月15日電(記者周凱、柯高陽)7月15日,新華每日電訊微信公號刊發題為《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中小學生科創造假同樣要嚴打》的評論。

近期,一篇小學生研究癌症的論文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引發公眾廣泛關注和質疑。網友們不禁感歎,“三等獎都這麽厲害,那一等獎得長啥樣?”有網友梳理發現,近幾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可謂“高精尖”,其中有不少涉及基因、抗癌等生物醫學領域的前沿科研項目。

如,重慶兩名中學生的論文《二氫楊梅素調節肝髒脂代謝及細胞外基質生成的作用研究》《甲狀腺髓樣癌特異性敏感標誌物降鈣素的ECL比率檢測研究》均獲得該大賽一等獎,近期又獲得重慶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市長獎。

前篇論文寫道“實驗方法是取8周齡的雄性129野生型小鼠40隻,乾預持續12周。利用高脂膳食誘導小鼠建立動物模型,檢測DHM乾預後對肝髒脂代謝、肝纖維化發生的影響。”後篇論文結論更是直言:“本比率策略為降鈣素的靈敏檢測提供了新方法,也為甲狀腺髓樣癌的早期診斷治療提供了有效途徑,其思路還可以擴展至其他免疫檢測及適體分析等領域。”

中學生真的能寫出如此前沿、專業的科研論文?重慶某醫科大學一位不願具名的教授看後對記者說,論文中提到的研究方法都是醫學專業學生在研究生階段才會學到,涉及這些領域要達到碩士甚至博士專業水準才行,中學生醫學知識不多且課業繁重,“寫出這樣的論文一萬個不可能。”有網友發現,其中一篇論文與重慶某醫科大學某碩士畢業論文幾乎雷同,而這篇碩士畢業論文的指導老師正是該中學生的指導老師。正如雲南獲獎小學生父母是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一樣,這篇論文的真實性同樣備受公眾質疑。

當然,這些獲獎論文的相關情況還需要進一步調查,但公眾對中小學生科技創新造假的擔憂必須引起重視。近年來,不少地方開展各類中小學生科技創新比賽,對於激發孩子科學興趣、加大科技人才培養大有裨益,但若出現明顯造假行為,其危害不僅是對孩子本身的揠苗助長,把孩子帶歪,更重要的是對我國科技發展基礎環境的破壞。

眾所周知,科研不能急功近利,要耐得住寂寞、厚積薄發。試想,一個從小假父母之手、憑槍手之力,靠走歪路捷徑獲得所謂科技大獎的孩子,長大後如何踏踏實實做研究?

中小學生科技創新造假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當前的升學評價制度。長期以來,一些不規範的比賽大行其道,讓部分家長、學校趨之若鶩,就是因為多獲獎能夠成為孩子升學評優和學校招生發展中的“加分項”。

正因如此,有的比賽變了味,缺乏有效監管,對明顯不匹配中小學生能力和智力的項目睜隻眼閉隻眼。一些家長、學校通過找關係、拚資源讓孩子拿獎“鍍金”。這正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一些比賽掛羊頭、賣狗肉,甚至成為利益輸送的黑色產業鏈,嚴重破壞教育公平。

當前學術造假屢有發生、備受詬病,中小學生科技創新造假危害不亞於此。發展科學技術要從娃娃抓起,保障科學殿堂一片淨土同樣也要從娃娃抓起。

近年來,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等舉措,有力杜絕了部分加分亂象,值得點讚。我們希望相關部門進一步加大監管力度,嚴打中小學生科技創新造假背後的學術不端、利益輸送、黑色產業,讓孩子對科學充滿好奇、敬畏、嚴謹,這既是維護教育公平的應有之舉,也是建設科技強國的固本之道。(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