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過春天》口碑得意票房失意,小眾文藝片的未來在哪?

最近這段時間,影院裡的電影類型十分豐富,既有國產佳作又有進口大片。要說其中最讓人感到驚喜的作品,那必然是電影《過春天》了。生面孔的導演外加全員十八線的新人演員,上映前誰都不敢對它抱有太大的期望,然而看過之後,觀眾卻無一不為之叫好,同時影片豆瓣評分8.0,絕對算得上是同類電影中的佼佼者。

很可惜,與口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過春天》的票房成績並不理想,上映五天不到700萬,而同期上映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則有著超過4億的成績,差距之大肉眼可見。

同時更加讓人倍感虐心的是《過春天》的排片量,目前為6184,這樣說或許大家並沒有太直觀的感受,不過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馴龍高手3》7832,《夏目友人帳》8367,《綠皮書》3.66萬,《驚奇隊長》7.30萬,《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13.85萬,即便是已經持續放映一個多月的《流浪地球》排片量也穩定在1.15萬左右。

除此之外,作為三月“文藝姐妹花”的另一朵——《陽台上》,成績比《過春天》還要慘烈,上映五天票房319萬,排片也只有可憐的5226。

面對《春天裡》和《陽台上》的慘淡,大多數人的心態都是既感到意料之中又深表無奈惋惜,兩部作品不得不再度證明了國產文藝片在資本市場面前的弱小無助,同時許多人也再一次為國產文藝片的前途感到深深的擔憂。

一提到文藝片,許多觀眾腦海裡浮現便是“藝術氣息”、“耐人尋味的電影語言”,甚至是“矯揉造作”、“無病呻吟”、“看不懂”,但這其實是大家對這一類電影的狹隘理解與誤讀。可以說,“文藝”並不是一種電影類型,而是一種標簽風格,一種中國影片特有的稱呼。

放在世界範圍裡,觀眾通常會用“藝術片”來區分那些藝術性極強、重感受輕故事且非商業化的電影。但放在國產電影之中,“文藝片”卻並不等同於“藝術片”,通常而言,但凡沒有被打上特別鮮明類型化標簽的(如喜劇、動作、恐怖、懸疑等等)並且戲劇衝突和視覺效果沒有特別強烈的作品都可歸為文藝片的範疇。

有了以上的概念,大家就會發現,並不是所有的國產文藝片都吃不飽飯,真正掙扎在溫飽線上的是小眾文藝片,尤其是那些無大牌導演與知名演員坐鎮的小眾文藝片。像《芳華》、《無問西東》等電影完全不屬於這一行列,或者說,這些文藝片中都多多少少加入了商業化的元素。

既然說是“小眾”,那便意味著這部分電影在題材上就已經處於劣勢,它們的故事內容大多是從一個冷門角度出發,很多都具有邊緣色彩,並不具備“普適性”,無法引起絕大多數人的共鳴。

像這次的《過春天》,相信大家在剛剛看到片名時都不太能理解這到底是什麽意思吧。其實“過春天”是走私帶貨的行業術語,代表把貨成功帶回或者帶出。而影片的主要內容也是描繪了正值青春躁動期的女主在成為“水客”後一次又一次冒險帶貨。同時,整個故事的背景安放在了穿梭生活於深圳與香港之間的人群身上,這些人有著香港的身份,但家卻在內地,每天地域間的不斷轉換很容易讓他們產生身份認同上的困惑。

論題材,《過春天》的確是非常新穎,同時將社會現實問題與青春元素聯繫起來的構思更讓它顯得獨樹一幟,只不過,能通過影片引起共鳴的人群卻非常小,大概生活在廣東或者香港地區的人看過後會有切身感受,其他地區,尤其是北方觀眾看過後大都不會有太過深刻的體會。

但是,小眾的內容往往不落俗套,題材的冷門也並不能抹殺作品的優秀,與其用“大眾”與“小眾”來區分電影,倒不如用“好片”與“爛片”來定義更加實際。只不過,好片有認可度,但未必能贏得市場,小眾文藝片想要“站著”又想“把錢賺了”,難上加難。

如果一定要找一個突破口,在故事保證上乘的基礎上,這類優秀文藝片究竟能不能活,核心問題其實還是在於電影宣發。無論哪一種類型的電影,宣發的作用都佔據了半壁江山,尤其對於此類毫無流量的小眾文藝片來說,宣發更是重要。而且最關鍵的是,片方一定要找到獨特的、適合小眾文藝片本身的宣發模式。可惜,至今為止,並沒有特別成功的案例出現,所以究竟如何宣發仍舊是一個特別值得電影人思考的問題。

不過無論如何,從常規套路上來說,微信微博與各大門戶網站都是宣發的必爭之地。然而,從這些年的小眾文藝片狀態來看,片方的宣發大都是不給力的,很多時候都抱有一種“聽天由命”的姿態。儘管大家清楚拍攝此類型電影的導演從來都不是衝著衝擊高票房去的,但是優秀的作品無法被更多的人看到仍舊是可惜,而且屢屢受挫也的確不利於此類電影的長久發展。

而且,對於如今的各大影視作品來說,“上熱搜”絕對不是一種很low的行為,相反它最為簡單粗暴、直接有效,但凡有值得行銷的熱點都一定要好好把握。包括現在很多影迷劇迷都看得很清楚,酒香的確也怕巷子深啊,不去刻意宣傳往往就意味著一部作品終究“出不了圈”,最後只能是一小撮愛好者的自我陶醉。這也難怪為何如今會有那麽多“自來水”拯救作品,這大都是源於觀眾對於宣發不給力的焦躁。

至於小眾文藝片,因為小眾所以自帶了一種高格調和神秘感,所以才更加需要給力的宣發。只不過在宣傳過程中,這類作品自然是走不了炒作和刻意誇大博人眼球的路線,在沒有流量的情況下,打內容牌才最為保險,尤其是要將“小眾”這一點的劣勢轉化為優勢,在宣傳過程中突出影片內容的獨特主題,千萬不要“雲山霧罩”,讓觀眾搞不清影片核心是什麽。作品內容可以藝術、文藝范甚至是桀驁不馴,但是宣傳點一定要走腳踏實地的路線,切忌“縹緲”。

像去年上映的電影《悲傷逆流成河》,就是一個很成功的抓準核心要素宣傳范例。其實《悲傷》的小說本來就是一個無比狗血的故事,而且總體來說電影拍得也比較一般。不過很棒的一點是,電影在前期宣傳中把“狗血愛情”、“疼痛青春”等俗套關鍵詞全部扔掉,火力全開猛攻“校園暴力”這一點,這樣一來電影的格調就立馬不一樣了。本身校園暴力題材在國產電影中就極為稀少,同時這也是當下社會熱議度非常高的話題,很多人或輕或重都有過切身經歷,如此一來便推動了許多觀眾願意為它買單,所以這部電影最終的反響和成績還是比預想中好很多的。

除此之外,用音樂推動電影宣傳倒也是個值得參考的方式。小眾文藝片在打磨好影片本身的同時其實可以花些精力去打磨一下影片的主題曲或插曲,且不說如今“因為一首歌關注一部電影”的情況不在少數,單拿這種不刻意、不做作的宣傳方式來說,其實是很適合小眾文藝片的。

令小編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幕是,在過年之前的某期《歌手》競演中,劉歡演唱了電影《流浪地球》的主題曲《帶著地球去流浪》。那時,《流浪地球》距離上映還有一段時間,影片本身也處於一種不被看好的狀態,同時,《帶著地球去流浪》這首歌對於大家來說是全新的陌生的。但當劉歡站在絢麗的舞台唱完這首歌後,那種大氣磅礴、宇宙浩瀚的感動在許多觀眾心裡就像是生根發芽了一樣,那一刻,許多人大腦裡都有一個很激動的念頭:我要去看這個電影!無論這首歌的安排是片方有意為之還是劉歡單方面想要演唱,總之這個宣傳極為自然而且感染力極強,堪稱漂亮極了!

未來的路,對於國產小眾文藝片來說必定不是一帆風順的,只有經過一系列跌跌撞撞之後才能真正找到自己在市場中的定位並站穩腳跟。

儘管如今,我們仍舊沒有看到這類作品的光明前景,但是電影人們潛心創作的純粹一直都值得觀眾敬重,也相信在國產電影大環境越來越好的趨勢下,小眾文藝片終將會得到更多人的關注與喜愛。

【本文系超級卡司原創,作者:小飛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