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北京醫館考察筆記

無論身處哪個行業,理清行業大勢都是必修課。

醫館界創始人 忍冬

七月中下旬,出於《醫館界》北京站活動籌備的需要,我第二次來到北京,距上次來京考察醫館已整整過去了兩年。

進京之前,順道考察了冀、晉、蒙、津,傳統的華北五省市。這是《醫館界》的傳統,在哪裡籌備區域論壇,先實地考察所在區域的主要醫館,演講嘉賓上門邀請。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華東、西南論壇莫不如是。

為什麼不叫「北京中醫館調研報告」?

《醫館界》有時會出一些區域性的醫館調研報告,一般都是我寫,倒不是只有我能寫,而是多數同事沒有我這麼多的出差機會,調研報告總不能憑空捏造。

以至於現在每逢出差,總有同仁催我寫報告。

調研報告是嚴謹的,對於像我這樣每天忙得焦頭爛額的創業狗而言,註定是奢侈品。

常識尚且容易有錯,報告更需謹慎

中醫館市場調研,首重當地醫療政策。為什麼是當地而不僅是《中醫藥法》?因為各地醫療政策的差異絲毫不亞於戶籍制度差異。

今天得空,就聊聊我兩次考察北京醫館的一些見聞吧,美其名曰「考察筆記」。

北京市面積1.641萬平方千米,比8個深圳還大。北京常住人口約2200萬人,人口集中在五環以內,北京中醫館的分布基本與人口密集程度成正比,東面、北面的朝陽、海澱醫館扎堆。

自己標註的北京醫館地圖 紙質地圖作用大,儘管雷翻了一位北京的萌妹紙,哈哈

這兩年北京的醫館數量猛增,北京獨特的醫保準入政策淘汰了落後醫館,但也湧現出一批特色鮮明的品質醫館。

公立的有著名中藥老字號北京同仁堂、鶴年堂

以臨床帶教為主的北中醫國醫堂是全國最成熟的校辦醫館之一

弘醫堂、博愛堂、仁醫堂等老牌民營醫館的體量與聲望都很大

當然,還有許多以回歸醫療本質、追求療效和客戶體驗感的新型醫館

不到平心堂,就等於沒考察過北京醫館。

出差期間,有幸應邀在平心堂與北中醫港澳台實習生交流。他們都快畢業了,其中許多人有機會選擇去協和、西苑實習,卻選擇了純中醫的平心堂。

平心堂堂主張曉彤先生是前衛生部長崔月犁之子,當今中醫界的代表性人物,張老雖年愈古稀,仍經常為中醫復興而振臂高呼。平心堂創立20年來始終堅持純中醫辦館,最大的感受是:請最好的中醫,用最好的中藥。

北京京畿重地,歷史上名醫輩出,名醫的後人開辦醫館是一大特色。

大誠中醫創始人程凱博士是國醫大師程莘農嫡孫,程凱的信念「中醫不會滅亡中藥,因為還有針灸!」讓大誠中醫堅持以針灸立館,倡導非藥物療法,目前分館遍布各地,並成功走向海外。

還有「京城四大名醫」孔伯華嫡孫孔令謙創辦的孔醫堂,目前擁有北京三家分館和浙江寧波館。

這是孔醫堂望京館的一幅題字,半個世紀前,孔伯華先生已在倡導了根植臨床的中醫傳承:

當年民國時那場著名的「中西醫擂台賽」,他代表全國中醫界出場並吊打西醫;

1929年臭名昭著的「廢止中醫案」時,他被推選為全國醫藥團體聯合會臨時主席,率請願團赴南京,迫使國民黨政府收回「取締中醫」的成命;

他與蕭龍友合辦北平國醫學院並任院長……

在醫館看到這樣的題字,不由得讓人想起「那時的中醫……」

純中醫館可以做為中醫臨床基地。

北京有全國最多的名老中醫,但還有一家可能是全國最早的現代中醫館,這是個意外發現。

發現杏園金方算是意外收穫,我去拜訪一位在此出診的老長官;但也在冥冥之中,它的中藥品質太吸引我。

杏園金方全稱北京杏園金方國醫醫院,地處郊區順義,由三棟傳統的北京四合院相連而成。

杏園金方成立於1986年,最近剛過完32歲生日,它可能是全國歷史最久的現代民營醫館。當年創始人薛钜夫院長受恩師祝諶予囑託,解決京郊農民看病難的問題開辦醫館,現在雖是醫院資質,但以純中醫為主。

杏園金方低調得不像實力派,以至於我在北京主城區問了多家同行竟不知曉。或許是偏居一隅(順義距主城區較遠)交流不便,其實,杏園金方的學術傳承體系和中藥質控體系業內一流。

許多醫館或醫生自詡名聲遠播,患者遍布各地,其實老百姓更需要這樣潛心紮根基層、服務周邊的醫館啊!就像杏園金方32年專註服務郊區一樣。

北京多數醫館沒有醫保的支撐,這給不依賴醫保用戶的新型醫館提供了良性競爭的發展土壤。

正安中醫是業內現象級醫館,總部就在北京。正安的中醫文化、品牌推廣、中藥質控和客服體系都很值得行業學習借鑒。

厚樸中醫位於臨近五環的一處郊野公園,詩意田園的環境在全國獨一無二。

如果做個全國性調研:京城最有名的中醫是誰?

我認為可能是徐文兵老師

其在《國學堂》與梁冬老師對話《黃帝內經》影響了無數中醫愛好者

十年前就已聲名遠揚的徐老師從創辦厚樸中醫學堂到厚樸中醫診所,開自主培養青年中醫人才的風氣之先。

徐老師的弟子不一定是中醫科班出身,而是出自各行精英,出師後並不都留在厚樸行醫或任教。

2014年,厚樸同門的盛廷睿和顧瑾和聯合創立了北京容德醫館,兩位創始人均來自於互聯網領域,本著創建一家「有品質有良心有社會責任感的中醫館」。互聯網人的多年積澱融入到傳統中醫,今天的容德已是醫館新星。

中醫經營需要跨界思維,懂中醫的跨界經營者更是稀缺。

醫館界《館長有約》採訪組與賈海忠老師合影

慈方醫館的位置有些偏僻,不過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創始人賈海忠老師的經歷太過傳奇,賈老師原是中日醫院知名專家,可正在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卻毅然辭職,帶著他的中醫理想開辦了慈方中醫館。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近年來,隨著政策不斷放開,體制內的大牌醫生辭職創業的越來越多,不過大牌中醫辭職開醫館的並不多。

賈老師說,多數中醫館是「藥店式醫館」,而慈方要做「醫療式醫館」,而且不依賴名老中醫客座出診,醫館所有醫生均自主培養,慈方很快實現了收支平衡。為了快速培養合格的青年中醫,慈方正大力推動自主研發的名醫決策系統的普及應用。

明經堂最早吸引我的是它新中式簡約風的裝修風格,很有設計感明經堂是一家以經絡調理為特色的會所式高端醫館,做高端門檻也高,用心才能做出有好品質。明經堂開業九年,目前在北京擁有三家醫館。

中醫學堂也是北京一大特色,與現在許多醫館跟風開辦附屬於醫館的**中醫學堂不同,厚樸、當歸都是先辦學堂再開醫館。它們也是全國最知名的一批中醫學堂,而且二者頗有淵源。

當年在互聯網行業搏殺多年的李永明身體出了問題,找到厚樸的徐文兵老師調理康復,2010年李永明轉行中醫,開辦了當歸中醫學堂,致力於為家庭培養懂中醫的「家庭首席健康官」。

2013年,當歸旗下的中醫診所行知堂試營業,如今行知堂成了許多青年中醫心目中的就業首選,這個成績在醫館行業是個現象級的存在。

當歸除了學堂和醫館,還有灸小舍和當歸媽媽等品牌,已成為中醫教育、醫療服務和中醫康養的綜合性企業。

當歸中醫學堂總校位於望京,一樓就有家灸小舍。

那天拜訪李老師,午後兩人都很疲憊,在灸小舍體驗艾灸,做艾灸時我居然睡著了,醒來神清氣爽,李老師還多睡了半小時,呵呵

灸小捨的體驗感和舒適度是我見識過的最好的專業艾灸館。

受早年的從業經歷影響,我對中醫養生項目一直頗有偏見。其實,不是中醫治未病不好,而是沒見識過好東西(優秀中醫養生機構)。

那天做完艾灸,我問李老師:是不是很多客戶都想加盟?我就是這樣的感受。中醫一個單一項目能做到極致,都是市場上的稀缺資源。

李老師認為現在還不夠完善,產品需要打磨得更成熟時才能考慮規模化複製。外人看到的是成績,而創始人看到的總是各種不完美。

北京600餘家醫館,優秀的醫館還有很多,可惜我連計劃中的幾十家都沒走完,只能留待以後去細細發掘了。

在北京考察期間,除了感受行業的快速發展,也深感同行交流不易。我們總說老中醫保守,其實中醫館的經營者同樣保守。

無論身處哪個行業,理性認清行業大事和大勢都是必修課。

醫館界北京論壇有幸得到華北地區諸多業界大咖的鼎力支持,厚樸的徐文兵來了,當歸的李永明來了,正安、大誠、慈方、平心堂、孔醫堂、明經堂等都來了,還有中醫館產業鏈緊密相關的中醫投資、中藥質控、細分特色項目等十幾位實力大咖。

好學的靈魂,總能相遇!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