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尼采:盲目的勤奮也是美德嗎

盲目的勤奮也是美德嗎

作者 / 尼采

一個人的美德之所以被人稱讚,並不是由於這些美德對其本人的影響,而是由於這些美德對社會、大眾的影響。從古至今,人們在頌揚美德的同時,很少會有“無私的”、“非自我本位”的心態!

似乎人們在潛意識裡非要看到美德(諸如勤勉、服從、純潔、虔誠和公正等)對具有它的人造成傷害不可。美德既是這些人強烈的本能欲望,同時又受到理性的限制,無法與其他的本能欲望保持均勢。如果你真正具備了某種完美的道德(而不僅僅是一種對道德的向往),那麽,你注定要成為這種道德的犧牲品! 然而,你反而會因此受到最親近者的褒獎呢!

一個勤奮的人會得到人們的稱頌,但與此同時,人們卻忽視了這個人因為過度勤奮而在視力、思維及創意方面所受到的損害;人們對一個“鞠躬盡瘁”的青年表示出敬重與惋惜之情,他們這樣評價:“失去一個最優秀的人對整個社會來說是微不足道的! 因為犧牲是必要的,儘管覺得惋惜,但更加值得惋惜的是個人的想法、甚至個人對自身的維持與發展完全違背了服務於社會的宗旨!”

人們之所以惋惜這個青年,並非他本身之故,而是他的亡故會給整個社會帶來巨大的損失,社會也由此失去了一個屈從的、大公無私的所謂的“老實人”的工具。也許我們會想,如果他在忘我地工作時能照顧好自己,活得長久一些,這樣是否對社會更有益呢?當然,這個益處早得到了人們的肯定,不過在他們看來,另一個益處更高、更長遠些,那就是,雖然一個人犧牲了,但他勇於犧牲的精神卻永遠地留存了下來!

可以說,美德中包含一種工具的性質,而褒揚美德實際上就是在褒揚工具的性質。因此,從一方面來說,美德中存在著一種不受個人整體優勢的控制、非理性、盲目的本能欲望,也正是由於它的非理性,才使得個體轉變為整體的職能成為可能。

簡而言之,頌揚美德就是頌揚其對個人的損害,也就是頌揚那種剝奪了人的最寶貴的自我本位和最大限度保護自己的力量的本能欲望。為了使人們的行為習慣都符合道德的要求,就必須降低美德同個人利益結合起來的可能性。而實際上這樣的結個的確已經存在了!

舉個例子來說,儘管勤奮是一種美德,可是盲目的勤奮不但會成為甘願當工具的人的典型美德,也被當成一種發財、成名的途徑和醫治無聊、情欲的特效毒藥,然而,人們卻將勤奮所帶來的極大危害緊緊地隱瞞了起來。

我們所說的對人的教育,實際上是試圖通過一系好處將人們吸引過來,從而使他們形成個人的思維和行為方式,而一旦這樣方式成為了習慣,甚至是本能與激情,那麽就必然會有損個人利益,而“有益於大眾”。

盲目的勤奮所導致的名利雙收經常可以見到,但是同時卻也剝奪了個人肌體器官的靈敏;人們在享受它所帶來的名利以及得到了抗禦無聊與情欲的手段的同時,也使感官逐漸遲鈍,使心靈在面對新的刺激時失控。(我們這個時代是所有時代中最忙碌的,因為知道現有的勤奮和財力不會有太大的進展,所以只能靠加倍勤奮以期獲得更多的財富;許多偉大的人物通常是付出多,而收獲少! 相信我們的孫子後代也將會這樣!)

對人的教育的成功必將使個人的種種美德有益於公眾,但卻不利於個人的最高目標,這樣就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個人精神的苦悶和先天夭折。

對無私奉獻、行善積德的人的讚美,實際上就是對那些沒有將自己的力量與理性用在保存、發展、提升和促進自身以那些企圖擴張權勢的人的讚美,這種人從來都先為別人考慮,與世無爭,然而人們對他們的讚美絕對不是因為他們的這種忘我的精神!“最親近者”對無私的讚美源於他已經從中得到了好處。

如果覺得自己“無私”,那麽就應該努力阻止那些損害個人利益的傾向發生,更重要的是大聲宣布自己的無私;然而他並沒有對無私稱道! 這其實也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時下正受推崇的道德的矛盾所在:道德的動機與原則事實上是背道而馳的! 用來證明道德的東西反過來受到了道德標準的反駁!

這句“你有捨棄自己,成為犧牲品的勇氣。”應該由情願捨棄個人利益的人來說,即使這樣種“個人應作犧牲”的要求會帶來自身的毀滅,但似乎這樣才不致與他的道德標準相悖。事實上,如果最親近者或者社會為了公眾利益而對利他主義大加讚許,這時,一定會有人站出來反對,他認為:“你應該在對無損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尋求自己的利益。”這樣看來,“應該”與“不應該”都是別人說的。

-E N 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