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衛輝府君廟和府君廟村

關注衛輝慢生活,美好人生從慢生活開始

讀好文 || 交益友 || 品佳日

府君廟和府君廟村

小七

崔府君廟位於衛輝市城郊鄉府君廟村東北隅。該廟始建於唐,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萬歷十年(1582年)、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嘉慶六年(1801年)、光緒十七年(1891年)均有重修記載。

當地人都知道這座府君廟,卻沒多少人知道廟裡供奉的這位“崔府君”是誰。府君,是古人對地方長官的雅稱。據碑文記載,該廟奉祀的應該是唐朝衛縣縣令崔玨。按清乾隆《衛輝府志》載:“崔鈺,字子玉,祁州人。貞觀十二年,舉孝廉,為衛縣令,頗有惠政。當值河水暴泛,侵末民田,公設祭河上,為文祝之,水遂漸息。民感其惠,作歌頌之。立祠以祀。今淇縣西崗村府君廟其生祠也。入名宦。”再按史料載:“崔鈺,祁州鼓城人。生於隋大業三年六月六日, 諱子玉。豐神秀異, 幼而勤學, 日誦千言。唐貞觀七年, 任潞州長子縣令, 正直無私, 除雕黃靈虎之害, 邑人感德祠之。十七年, 移磁州滏陽縣令, 整太宗陰陽府君在之事, 決楊叟二子負債之冤。又移衛州衛令, 除巨蛇侵田之害, 邑人亦立生祠焉。年六十四, 一日, 忽有神騎白馬召崔公, 遂辭世。”據傳他“晝理陽事”、“夜斷陰府”(《列仙全傳》),死後被上帝封為磁州土地神,並建祠祀之。安史之亂後,因其曾顯靈於玄宗,被封為靈聖護國侯。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加封為護國顯應公,元符二年(1099年)改封為護國顯應王。金兵南下, 崔玨顯聖擋駕,泥馬渡康王。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改封為“真君”。隨著崔玨封號的升級,崔府君廟由磁州興建至全國各地。

崔府君, 又稱崔判官, 其形象原型及事跡正史失載, 然野史小說等記述頗多。崔府君故事自唐代開始流傳, 此後歷朝歷代盛行不衰。筆者研究發現,各地記載不一,或已訛傳。因為在這座廟裡供奉的“崔府君”身上,似乎還糅合著另外一位崔府君的原型,使之成為一個集多個姓崔的縣令於一身,且神通廣大、半人半神的神祇。另外一個崔府君就是漢朝汲縣縣令崔瑗。按府君廟內現存《古衛城崔府君廟裡門記》碑載:“衛之汲, 有古衛城, 在其境。廟於東北隅者, 漢崔府君祠也。府君諱瑗, 字子玉。順帝時, 以茂才為汲令, 居七年, 數言便宜, 開稻田數百頃, 民祀之至今。廟屢廢輒興, 累朝皆有封號。”再按清乾隆《汲縣志》載:“崔瑗,字子玉,涿郡安平人。順帝時舉茂才,授汲令。在任數言便宜事,教民開稻田數百頃。為政七年,政化大行,百姓歌曰:天降神明君,賜我慈仁父。安帝初,大司農胡廣、少府竇章共薦瑗宿德大儒,從政有績,不宜久在下位,遷尚書令。卒,留葬洛陽。”生長在這裡的先民,似乎早已將崔鈺與崔瑗混淆為一體了。從殘存的幾通碑刻和地方文獻中可以看出,漢朝汲縣令的崔府君的主要善政,是開溝引水造稻田,使得鹽鹼地成為沃壤;而衛縣令的崔府君的突出功績,則是為官清廉、惠愛親民、嚴懲邪惡、斷案如神。但是,無論是汲縣令崔瑗還是衛縣令崔鈺;不管其原型是真實還是虛構,在他們身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首先,他們都是在“斯土”上任職過的縣令,與我們的先祖有著密切的關係。他們既任縣域父母官,便不負百姓厚望,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因地製宜,卓有政績。於是,老百姓出於感恩和敬仰,同朝廷一起,對他們發起了“造神運動”。崔鈺由此,從人而神、由人間縣官而陰府判官,而且“歷代累以王爵封之”。這也是老百姓追求正義、渴望平等、懲惡揚善、崇拜清廉的一種美好願望。

自古以來,為官者只有心系百姓,時時刻刻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謀百姓所需,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才會受到百姓愛戴,“名垂青史”。儘管時代不斷變遷,但這裡的香火依舊鼎盛。一年一度的古廟會伴隨著生長在這裡的人們生生不息。儘管今天像崔鈺、崔瑗這樣的好官層出不窮、舉不勝數。例如蘭考縣委書記焦裕祿、輝縣縣委書記鄭永和、林縣縣委書記楊貴等,但是百姓誰不愛好官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