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沈建光: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看十四五的三大突破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沈建光

  十四五期間,進一步縮小收入差距仍十分重要,而其中優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可以幫助低收入群體,主要是農村居民增加財產性收入,對於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至關重要的。

  上周末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分析當前宏觀經濟形勢,並就明年重點工作展開部署。會議強調,寬鬆宏觀政策要穩步退出、不急轉彎;堅持擴大內需,從“供給側改革”過渡到“需求側管理”;強調風險化解,對地方政府債務、高杠杆、銀行不良以及逃廢債風險加以防範;堅持房住不炒;強化反壟斷和金融創新監管等。

  同時,明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對於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意義非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全面推進改革開放等八大重點任務,不僅是短期要求,更是貫穿十四五整個階段的重要安排。

  結合此前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來看,筆者認為,實現科技引領的超越、人民幣可兌換、農村土地市場化,可能成為“十四五”新發展階段的三大突破。

  科技引領戰略的突破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突出強調科技創新地位,提出“堅持戰略性需求導向,確定科技創新方向和重點,著力解決製約國家發展和安全的重大難題”,並提出一系列強化科技創新具體措施。與此同時,十四五規劃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預計“十四五”期間,對科技研發投入的考核和支持要求將顯著提升,新一代信息技術、半導體、新能源、醫藥醫療等領域將成為主攻方向。

  近年來,中國高技術行業發展迅速,已成為中國高質量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例如,2019年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8%,增速高於規模以上工業3.1個百分點。2019年中國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到35.8兆,佔GDP比重36.2%,數字經濟名義增長15.6%,高於同期GDP名義增速約7.9個百分點。疫情之下,科技在強化社會公共安全保障、完善醫療救治體系、健全物資保障體系、助力社會生產有序恢復等各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當然,儘管近年來中國在技術領域發展迅速,但其與國際先進水準存在一定差距。與美國相比,中國在部分“高尖端”技術方面仍然滯後,如美國在半導體集成電路領域基本形成技術壟斷地位。同時,在專利轉化率、高科技企業附加值、科技人力資源密度等指標來看,中國亦與美國有較大差距。

  但是,中國在數字經濟領域反而在實現彎道超車,尤其是在5G建設和金融科技、移動支付等領域。近年來,國家層面上各項鼓勵數字經濟發展的政策不斷頒布。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提出,數據與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等一樣,都是重要的生產要素,為數字經濟的發展奠定基礎。新基建投資加快,根據工信部研究,2019年中國數據中心IT投資規模達3698.1億,預計2020年這一規模將增長12.7%,到2025年,預計投資規模將幾乎翻倍。

  此外,當前全球15家最大的數字公司全部都來自美國和中國,沒有歐洲和日本的。中國互聯網普及率達59.6%,擁有世界規模最大的單一市場和數字科技用戶、最豐富的行業形態和供應鏈。根據IDC預測,中國的“數據圈”從2018年至2025年將以30%的年平均增長速度領先全球,到2025年,這一數字將增至48.6ZB,而美國預計隻達到30.6ZB。 

  當前,世界經濟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美國對華技術打壓加碼,十四五階段,推動科技創新,加快關鍵核心技術突破, 數字科技、數據等數字化、高科技紅利正在替代人口紅利、市場紅利,成為下一階段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和助力,對於實現高質量增長十分關鍵。

  人民幣可兌換的突破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到全面推進改革開放,積極考慮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十四五規劃強調“堅持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依托我國大市場優勢,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堅持市場驅動和企業自主選擇,營造以人民幣自由使用為基礎的新型互利合作關係。”

  雖然文件提到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但筆者認為,十四五期間以人民幣自由兌換為基礎的國際化將迎來最好的時機。今年以來,人民幣在全球範圍內吸引力持續增強,貿易項下人民幣使用規模持續擴大,今年三季度,在貨物貿易項下,人民幣跨境使用規模繼續擴大,結算使用規模突破1.2兆元,同比增長14.2%。與此同時,中國已經在數字貨幣實踐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數字貨幣從技術上為人民幣跨境支付提供了可行性。

  央行行長易綱在今年10月外灘峰會演講時提及,構建新發展格局、擴大金融業開放,統籌推進金融服務業開放、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和人民幣國際化。12月11日,國家外匯管理局決定調降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從1.25下調至1,意味著資金流出的管制有所放鬆,人民幣國際化或將進入快車道。

  展望未來,穩步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打造形成雙向流動、更加均衡的跨境資本流動格局或是人民幣國際化推進的重點。正如筆者在此前專欄文章《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再逢良機》提到的,當前中國資本管制的非對稱特徵,即整體更鼓勵流入,但對流出限制較多,也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人民幣上漲的壓力。在人民幣升值背景下,建議一方面擴大金融開放,一方面放鬆管制措施,鼓勵企業走出去,加速資本雙向流動,這樣既有助於維持匯率穩定,亦能為人民幣國際化提速創造良機。

  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突破

  當前中國土地所有製仍處於“二元”分離狀態,農村土地流轉的障礙重重,且補償過低,土地用途轉換時,農民享有增值收益有限,而這也製約了以人為本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發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及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充分挖掘縣鄉消費潛力。十四五規劃中提及“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積極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實現形式。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鼓勵依法自願有償轉讓。”

  在筆者看來,加快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支持內需增長的重要一環。過去十餘年,得益於城鎮化過程和惠農政策的實施,我國城鄉之間和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已有不同程度縮小,但整體來看,差距仍然不低。2020年新冠疫情黑天鵝事件的出現,居民收入差距亦有所擴大,並成為製約消費整體回暖的重要因素。根據疫情後不同收入群體的線上消費特徵來看,低收入群體疫情後消費購買力下降持續時間較長,近期雖有所恢復,但仍弱於疫情之前,相比之下,高收入群體受衝擊要小一些。

  因此,十四五期間,進一步縮小收入差距仍十分重要,而其中優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可以幫助低收入群體,主要是農村居民增加財產性收入,對於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至關重要的。

  (本文作者介紹:經濟學博士,現任京東數科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