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醫論著中如何看待「中風」?

很多的中醫經典著作中的寫作方式基本都是先闡明「醫理」,隨後往往出現的第一篇病證論作都是「中風」篇,我認為這是因為在「六邪」當中以「風」為首,「風邪」最為霸道,所以都是先以「中風」為開頭,所以我想這一篇文章也寫一下「中風」論吧,提前先說明一下,這篇文章是我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我讀過的論作相結合起來的,不能單純的把這篇文章當做「至理」,有不足之處也希望高明者指出批評。

各經典中都將「風」認為是「百病之長」,善行數變,它往往依照著人的體質來決定著「中」之深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病的輕重,在《內經》中提到,「凡感受一切不正之氣,勇者氣行則散,怯者著而成病」,又提到了「以身之虛,逢天之虛,兩虛相感,其氣至骨,人則傷五臟,良工禁之,不能傷也」,由此可以看出,不只是所謂「風邪」,天地之「六邪」,只有人體「元氣」先虛衰,邪氣才能趁虛而入,倘若正氣充實,邪氣即使入得體內,也翻不起「浪花」來,簡單來說,人體內也有「六氣」存在,正氣充足,外界「六氣」終究只是「六氣」,傷不了人體,正氣虛弱,對於別人來說多小的外界「六氣」都是「六邪」。還是拿「風」來說,現在很多醫者不管此道理,只要見了「風象」,就使用「祛風攻伐」之葯,全然不顧其「元氣」,很可能造成的局面便是不但病不能去而正氣反而更傷,正愈傷邪氣深入更甚,就像上文《內經》所說,良工的做法為見有「風象」,速用「大補元氣」之葯堵截「邪氣」,不再使它更加深入才是正道。

仲景雲:「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舉者,此為痹。脈微而數,中風使然。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虛寒相博,邪在皮膚。浮者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反急,正氣引邪,喁僻不遂。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流涎沫」。可以看出來只要是「風邪為病」,大多都是「虛寒」,或屬於氣虛且寒,或屬於血虛且寒。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現在我們常說的「類中風」中有各部的「不遂」,如右半身不遂,右手脈必定無力,這便是氣虛者,可以使用「補中,益氣」加防風,秦艽來治療;血虛者為左半身不遂,左手脈必定虛弱,可以使用「四物」東加入附子,肉桂,山藥,熟地,茱萸,澤瀉,牡丹皮,茯苓來治療;上半身不遂亦是由於氣虛而清陽不升,與氣虛者同治;下半身不遂由於肝腎不足導致,亦與血虛者同治;至於不識人而舌不能言者,由於腎氣不得上交於心,王雨三用「河間地黃飲子」治療,也有一定效果。至於「中氣」,「中痰」,「中惡」,「中寒」等與之大有不同,需要診斷來治療,不能與上同論,還有「真中風」者,亦是見症治療,在下一篇文章中再去詳談吧。

最後感謝大家閱讀,如果有感興趣的小夥盤可以點贊關注分享一下,我基本上每天都會更新兩篇文章,與大家共同進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