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沒有存在感的省會濟南,原來這麽厲害

NO.646-山東的省會

作者:貓斯圖

製圖:孫綠 / 編輯:棉花

山東省會濟南似乎一直是被各方擠兌的對象。無論是省內還是省外的輿論,在看到青島、煙台等地的強勢的經濟表現之後,對比濟南的默默無聞,都不免發出一聲歎息。而山東之外的人,有可能甚至都沒有意識到濟南才是這個大省的省會。

濟南和青島的關係有些像他北邊的鄰居沈陽和大連

但只要山東這個省份的地理概念不變,選擇濟南當省會其實還真是一個必然的選擇。這樣一座弱勢省會的存在,必然有其特殊的原因。

山東三國演義

對山東內部地緣格局塑造作用最大的地理單元,是著名的泰沂山脈。這座馬蹄形的山脈,位於現代山東的正中央,讓山東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區,正好位於山脈的周邊。再加上一些河流的阻隔,差不多就把山東劃分成了三個主要的部分。

山東丘陵站在中間

把山東分為了西北、西南、膠東三大區域

這個地理區分在政治上最明顯的時代,還要數春秋戰國時期的山東地區。由周王室的大功臣薑子牙後代執掌的齊國、周公後代統治的魯國、和東夷蠻族活動的膠東地區,是那個時候山東最重要的地理單元。放在現代,這也正是山東最主要的三個組成部分:魯西北、魯西南和膠東。

戰國七雄,各有各必須克服的難關

如秦必須拿下魏國控制的河東

而齊必須吞並丘陵對面的魯國

而齊國、魯國和東夷人所選擇的都城,也正好能夠用來反應山東這三個地區的地緣中心。

齊國故都是臨淄,大概位置是今天的淄博市北。選擇這樣一個地方作為都城,齊國人有著自己的考量,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臨淄正好位於齊國勢力範圍的中心。按照地理中心的定位去選擇中心城市,在一個平原地區是非常簡單有效的方法。

...分割山東的長城

而魯國的首都,也是今天在山東省對外宣傳的時候經常被拿出來說事的城市,是曲阜。觀察魯國的勢力範圍,會發現曲阜也正好位於魯西南的中心。

曲阜正南門清乾隆皇帝禦筆"萬仞宮牆"

曲阜和臨淄這兩座城市的連線中點,也正是春秋時期重要的人造地緣分割線——齊魯長城。當然,齊魯長城儘管是由政治劃分而人造的設施,卻並非沒有自己的自然地理基礎。

而今天山東的東部,則是另一片天地。已經奄有四海的周王朝,其實並沒有很好地控制山東。他們只是把東夷人趕到了膠東半島上,而無法盡數消滅,或者將其快速漢化。事實上這也是為什麽要將能征善戰的薑太公後裔和代表王室權威的周公後裔分封在山東西部的原因。周王室希望這兩家能夠憑借軍事能力和王室正統彈壓距離最近的蠻夷部落。

初來乍到的齊魯

在山東地界上也只能算不大不小的勢力

來自中央之國的教化,並非完全沒有起到作用。在山東東部的這些蠻夷,也因為地理距離上的親疏遠近而產生了一些割裂。最靠近魯國的沂水、沭河流域,就出現了有明顯漢化痕跡的莒國。雖然接受周禮還不完全,但作為一個新興的分封國,這裡畢竟還是和真正的蠻夷有了一些區別。

一山之隔

魯南的泗水、沂水、沭水與淮河一道

組成了另一個江河世界

而再往東部去,就是真正的東夷地盤了。對於當時的中原諸侯國和周天子來說,這些人和北方的夷狄沒有任何區別,他們佔有的土地也並非中央王朝感興趣的。這些夷人部族中比較重要的有萊國,他們的行政中心是今天濰坊市的昌樂縣。這說明對於當時的人來說,統治山東東部最合適的地理中心是濰坊。考慮到當時的航海技術非常簡陋,將中心選在這樣一個偏內陸的地區也是合理的。

齊魯兩國打得火熱

東邊的不知什麽人已經顧不上了

濟南的脫穎而出

可以被細分成三個部分,乃至四個部分的山東,如果按照地緣和文化屬性進行簡單的劃分,則可以被分為東西兩個部分。這一點,在沿襲了宋朝行政區劃的金朝體現得最為明顯。

現代的山東在金朝被分為山東東路和山東西路兩部分。山東東路的範圍大致上就是春秋時期的齊國加上東夷人的地盤。金人為山東東路選擇的首府是益都府,也就是今天的青州市。從地理位置上看,還是簡單粗暴地位於整個行政區劃的中間地帶。

山東西路則主要是魯國加上今天江蘇北部的一些地區,首府是東平府,也就是水滸裡風流雙槍將董平上班的地方,大概在今天泰安東平縣,在山東西路的中間偏北的位置。可見,在山東這樣平原佔大頭的地區,統治者在選擇中心城市的時候總是會不由自主地選擇那些在地理上就位於中心的地方。

金朝這個劃分方式是真的迷

但這是山東在內部分裂時期的中心劃分。一旦山東統合成了一個概念,那麽問題就變得棘手起來了。

由於泰沂山脈位於整個山東的正中心,如果要沿襲過去的選擇方法,那麽省城就會跑到山裡。以泰沂山脈險峻的山勢來說,這顯然不會是一個好選擇。

當然,濰坊勉強可以算作是山東的中心。在明朝之前,山東的行政中心長期停留在青州,就是這個原因。

提到青州,很多人會想到東漢十三州

其實山東+淮海地區,就佔了其中的四個州

但正如東夷人也把自己的行政中心選在了靠近陸地而非山海之間一樣,在航海技術不發達、海洋經濟重要性遠不如農業經濟的古代,中央王朝的統治者們也不希望山東的行政中心是對海洋友好的。他們希望在山脈西側選擇一個行政中心,使其能夠更好地管理農業用地。

那麽位於過去齊國故地和魯國故地中間的平原城市濟南就成為了一個很好的選擇。

所以濟南是這麽折中出來的麽...

其實站在地方的立場上,把濟南作為行政中心也有很大的好處。有三個關鍵性的因素,讓古代的山東地方官也希望把濟南作為自己的首府。

第一個原因當然是偏西北的濟南靠近全國的行政中心。明朝遷都北京之後,魯西北在山東內部的重要性得到了提高,濟南位於這個區域,當然也變得重要起來。地方長官不僅能夠更好地得到來自中央的指示,表現得好也更容易得到朝廷的重視。

自從鳥皇帝的禦駕搬到了北京

魯西北的好漢們紛紛選擇加入官軍隊伍

第二個原因是京杭運河。雖然大運河不經過濟南,但大運河山東段是進入京城前最重要的一段,商貿往來非常繁密。在靠近大運河的濟南,便於地方官管理這條中國南北經濟的大動脈——當然最重要的是便於收稅。

這一帶的水路頗為複雜

而黃河的南北改道又極大影響了

大運河南北運輸的路線

濟南離得稍遠,反而免於水患

第三個原因是便於參與黃河流域控制權的競爭。山東人從齊國時代,就致力於將影響力擴散到華北平原,因此與趙國有過很多不愉快的摩擦。等到了明朝,華北平原上的大陸澤徹底淤塞成為了農田,華北的農業經濟潛力進一步提高,對山東構成了強大的競爭。定首府在魯西北,也有利於維護山東的地方利益。

黃河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內

在河北、魯西北頻繁變動

一邊造陸一邊造黃泛區

並且還把濟水給吃了

濟南,於是從明朝之後,正式成為了山東的行政中心,一直綿延至今。

海權青島,陸權濟南

青島和煙台為代表的膠東崛起,得益於中國東部海洋經濟的開啟,或者說得益於殖民者的開發。良好的港口條件,和由此必然帶來的實體與金融產業配套,讓膠東擁有了強大的經濟潛力,並在近年來良性循環,逐步壓製了魯西。煙台的經濟總量甚至都超過了濟南,讓這個省會老大哥好沒面子。

明信片:德國膠澳總督府

但這並非百年前的古人所能夠預料,甚至也不是那時候的統治者願意看到的。盡全力扶持濟南,在那個時候是一種民族主義的政治正確,也是限制膠東的一種方法。這一點,又為濟南的省會身份續了很久的命。

這其中的標誌,是1911年末,津浦鐵路黃河大橋建成通車。

正在修建中的津浦鐵路黃河大橋

津浦鐵路雖然是晚清政府向英國和德國貸款借人建設的,但畢竟是主權在華的鐵路,對於當時中國的南北交通運輸和國防安全有著很重要的意義。當然,這一條鐵路在當時還要面對從天津到上海的海上貿易通道挑戰,因此能起到的經濟作用並沒有人們想象中那麽大。

但畢竟這一條鐵路的過境,給了原本為控制農業經濟而生的濟南以商貿系統更新的太空。在中國行政中心具有巨大經濟吸引力的大背景下,濟南憑借這條津浦鐵路快速發展了自己的工商業,很快成為了山東華資企業最為密集的城市。

如今溝通黃河南北的大橋可就不止一座了

清政府也對濟南這座城市寄予厚望,希望它能夠成為抵禦盤踞在膠東,乃至遼東的列強影響力的前沿。而濟南也確實起到了這個作用,其重要性歷經民國和新中國而沒有動搖。

但濟南畢竟是一個很明顯的陸權時代產物。在中國全面接入世界海洋貿易體系之後,經濟腹地主要集中在魯西和河北河南農業經濟區的濟南,在與青島的競爭中全面落於下風,影響力也大不如前。甚至出現了“中國青島,山東濟南”的尷尬現象。

省內競爭激烈啊

不過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經濟表現從來也不是地區政治中心的唯一選擇標準。在被泰沂山脈割裂成好幾塊的山東,濟南仍然是各個板塊最好的中間地帶,對於統合山東的地域認同、中和山東內部的文化矛盾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在鐵路網絡逐漸成形、陸權重要性重新回升的當代,濟南偏向大陸的地理位置,也使之仍然保持著維系鐵路和公路中心的作用。

好歹是個樞紐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