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藥山豆根到底是什麼樣的葯?

【新聞回顧】據媒體報導,前段時間,南陽11歲的小女孩文文誤飲用山豆根水(含量約為50克)後,出現口角緊閉的癥狀,隨後出現昏迷。文文被緊急送到當地醫院洗胃,但癥狀沒有明顯改善,隨後轉院到解放軍307醫院解毒中心就診,被診斷為中毒性腦病。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女孩雖然清醒了,但無法說話,肢體運動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不如一個三四個月大的嬰兒,全靠家人照顧。

中醫對於用藥一向都是有著「是葯三分毒」的傳統說法,每一味藥物都有著明確的禁忌症以及適應症,在這一方面上其實和西藥的副作用及不良反應是一樣的,只有在合理的劑量內才能夠最大限度地避免風險。

山豆根這味中藥雖然比較常為中醫所使用,但是由於山豆根的化學成分中含有苦參鹼及金雀花鹼等,因此在中醫的運用中,山豆根的用量一般都在6克之內,超過這個劑量就會引起不良反應,輕微的不良反應包括頭暈和行走不穩等癥狀,嚴重的山豆根中毒則會造成腦乾、小腦、基底節區及大腦皮層的對稱性病變,而且病變癥狀較重的恢復效果很差。

在傳統的中藥運用中,山豆根首載於《開寶本草》中:「山豆根,味甘寒,無毒。解諸葯毒,止痛,消瘡腫毒。人及馬急黃,發熱咳嗽,殺小蟲。生劍南山谷,蔓如豆。」雖然在《開寶本草》中言及山豆根「無毒」,但是事實上《開寶本草》中所收錄的中藥與現代中藥所使用的山豆根基材豆科植物越南槐的乾燥根和根莖有很大的不同,《開寶本草》中所錄的山豆根和現代中醫藥中的山豆根並非同一種植物。

在中藥的運用方面,山豆根這一味中藥在古代的相關資料記載中並不一致,而且從古代的記載中來看,即使是在古代,山豆根也已經有好幾種不同的藥物基材了,如蘇頌在《圖經本草》中的記載:「生劍南及宜州、果州山谷,今廣西亦有。以忠州、萬州者為佳。苗蔓如豆,根以此為名。葉青,經冬不凋,八月采根用。今人寸節截含以解咽喉腫痛極妙。廣南者如小槐,高尺余,石鼠食其根,故嶺南人捕石鼠破取腸胃曝乾,解毒攻熱甚效。」

唯一與現今的山豆根基材性味一致的記載則是沈括的《夢溪筆談》:「山豆根味極苦,本草言味甘,大誤矣。」

現代中醫所使用的山豆根性味苦寒,清泄,有毒,入肺、胃經。善清肺胃之火而解毒、消腫、利咽,既治火毒壅結之咽喉腫痛,又治胃火熾盛之牙跟腫痛,還治肺熱咳嗽及熱毒瘡腫。

主要運用於以下兩個方面:

1)、火毒蘊結之咽喉腫痛,肺熱咳嗽;

2)、牙齦腫痛,擁腫瘡毒,濕熱黃疽。

內服用量為3~6克,這個很重要,山豆根除了苦寒有毒不可過量之外,脾胃虛寒、食少便浦者忌服。

山豆根在《中國藥典》中的檢測指標性成分是苦參鹼和氧化苦參鹼,這個成份與苦參比較相似,苦參鹼和氧化苦參鹼屬於具喹喏裡西啶結構的雙稠呱啶類生物鹼,在人體內具有煙鹼樣毒性作用,能夠使膽鹼能自主神經系統興奮,出現胃腸道平滑肌收縮,胃腸蠕動加快,唾液腺、汗腺等分泌增強,瞳孔縮小,神經肌肉接頭阻滯。

相關的研究認為:苦參鹼能夠作用於大腦,引起痙攣;還能夠麻痹橫膈膜和呼吸肌運動神經末梢。另有研究認為山豆根的毒性生物鹼可能對基底節神經元具有特殊的親和力。

山豆根所含的另外一種生物鹼金雀花鹼則能夠反射性興奮呼吸中樞及血管運動中樞,使人體出現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血壓升高等癥狀。

這些中藥具有毒性,請慎用!

★內服有毒中藥常見的有六種:

一、強心類:附子、川烏、草烏、萬年青、夾竹桃、黃花夾竹桃等。

二、化痰止咳平喘類:麻黃、細辛、苦杏仁、半夏、天南星、白果、罌粟殼等。

三、抗癌類:蟾蜍、喜樹、長春花、山慈姑等。

四、抗風濕類:馬錢子、雷公藤、天仙子、昆明山海棠等。

五、蟲類葯:全蠍、烏梢蛇、蜈蚣、水蛭、虻蟲等。

六、外用藥:蟾酥、斑蝥、露蜂房、紅升丹、白降丹。

此外還有文獻報導,馬桑葉、四季青、地榆、萱草根、何首烏、肉豆蔻、丁香等都會導致肝損傷;含有甙類、毒蛋白類(種子類)、生物鹼類(千里光、紫草)重金屬類(鉛、砷)、動物類(蜈蚣、斑蝥)等成分的中藥也都可能造成肝損傷。

★外用有毒中藥常分為四種:

一、軟堅散結類:生半夏、生南星、巴豆、斑蝥。治療體表漫腫不紅、久不消散的陰疽。

二、平喘止咳類:芥子、細辛、冰片等。常被用做冬病夏治穴位貼敷,治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

三、通痹止痛類:露蜂房、雷公藤等。用於治療風濕痹痛、骨關節退行性改變。

四、提膿去腐類:多選用含有重金屬汞、鉛的升丹製品。治療頑固的肢體慢性潰瘍、壓瘡、脫疽等。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