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探訪貴州山區養豬場:24小時供暖,148名大學生豬倌,進場隔離48小時

在貴州省凱裡市施秉縣翁塘村有一個大型養豬場,2017年投產,至2019年7月正式竣工。走進其中你會感慨,原來“豬生”如此美好!這裡24小時供暖、實時監控、連豬倌都是大學生,所有種種,都是為了保障種豬繁育和豬肉產出。最特別的是,該養豬場從投產開始即對人員實施嚴格的隔離制度,員工外出歸來豬場都需經過至少48小時的隔離等待,檢測不合格者不得進入豬的“地盤”。

目前,該養豬場擁有6000頭母豬,年產仔豬將達到15萬頭以上。像這樣的24小時監控攝影頭,在豬場內就有50多個,讓外部的公司員工實時掌握豬場情況。而豬場內的暖氣設備可根據圈舍溫度自行調節,使養殖走向工業化標準,保證產品質量。

除了住宿,豬的飲食也有著嚴格的把控。每天,場外的貨車把飼料運輸到轉運站飼料塔,隔著圍牆打到轉運站飼料塔裡面,再由場內飼料車輛轉運到生產線飼料塔,最後由絞龍輸送至生產線內。

為了盡量減少豬染病風險,員工2個月才能離開豬場休息,每次連休8天。員工每次從家回豬場,都要經歷一套耗時至少48小時的檢測流程:先在隔離區采樣檢測,結果為陰性才可進入下一片隔離區,進行洗澡和消毒,包括手機、充電線等所有隨身物品都得用消毒水沖洗幾遍。圖為流程的第一步,進入隔離區前用棉花棒和紗布采樣,交接給內部工作人員去檢測。

在工業化養豬的過程,公司管理層更青睞招收在養豬方面一張白紙的員工。養豬場的場長朱義嘉表示:“不論有沒有養豬經驗,只要虛心學習,一段時間後,新手並不比有經驗的農戶做得差。”此外,公司也特別青睞高學歷員工,這裡擁有大學學歷的工作人員達到148名,其中大部分是貴州本地人,也有來自合作高校的學生在場裡實習。

除了解決當地就業問題,公司還幫助周圍村民重建養殖場,指導村民複產。29歲的馬梅珍家住養豬場所在的翁塘村,目前是這裡的一名員工。在這裡工作前,她是個養豬個體戶,卻因為經營不善倒閉,銀行貸款的30萬元全部虧光。在家庭經濟狀況困難之時,馬梅珍卻一點也不慌,她來到養豬場應聘,希望能學習到先進技術,早日重新出來,再次經營。

馬梅珍選擇重操舊業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她不忍心讓自己的兩個兒子成為留守兒童。從15歲開始,馬梅珍就在廣東東莞打工,後來結婚才回歸老家。“豬場倒閉後,我和老公就想重新出去打工掙錢,但一想到孩子,實在狠不下心。”正好這時村裡的這個養豬場已竣工,馬梅珍決定,成為全村“最年輕的留守已婚女子”。

即便現在只能兩個月休一次假,回家看孩子,馬梅珍心裡很滿足,“這比一年回一次家好太多了!”馬梅珍說,“在養豬場上班的月薪比在東莞打工還高些,真是一舉兩得。”

目前,該村有20多人和馬梅珍一樣,在養豬場上班。該養豬場除了幫助村民“就業脫貧”外,後續還會繼續指導村民“技術脫貧”,帶動當地農民增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