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百年川大歷史底蘊的見證:守護三十萬冊古籍線裝書

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幾千公里的海岸線遭到封鎖,西方科學類書籍進入中國的渠道被切斷。東南地區大片國土淪喪,各省的官書局和印書業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傳統的國學類書籍也十分匱乏。時任國立四川大學校長程天放敏銳地察覺到廣大學子讀書難的問題,向中央政府申請修補書板經費十萬元,印刷費用六萬元,將館藏板片擇要印刷,第一期印書25種,每種印37部,共計7881冊,其中就包括“前四史”“相台五經”等傳世經典。所印之書,除滿足本校教學研究需求外,還分送中央各部,遠銷省外。古老的書板又一次煥發了青春,為學術之傳承、文脈之延續做出了不朽的貢獻。由於各種原因,四川大學所藏的四萬塊書板後來僅保存下來兩百多塊,收藏在圖書館善本室內。

地方志是記載一地自然與人文現象之專書,是研究地方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歷史的重要材料。1932年,國立四川大學校長王兆榮曾向全省各縣府發函,征集地方志,以補館藏之缺。經過近十年的努力,到1943年止,圖書館館藏地方志數量已達四百餘部,其中包括數十種手抄本各縣鄉土志,實為孤本。華西協合大學圖書館也十分重視地方史志資料的收集。圖書館成立之初,方叔軒、程芝軒二先生即將地方志征集作為收藏重點,二十多年的時間裡,林名鈞、嶽清澄二先生極力搜訪,得三百多種,四百多部,涵蓋四川一百四十多縣。其中《嘉靖四川總志》抄於北京圖書館,《營山縣志》抄自寧波天一閣,《天啟成都府志》在美國國會圖書館拍攝,《康熙成都府志》抄自東方文化事業委員會。文獻征集不易,值得後人珍視。1991年,圖書館對館藏地方志進行系統清理,編纂《四川大學圖書館館藏地方志目錄》,共收錄1949年以前編纂的地方志1213種,1413部。進入新世紀後,四川大學圖書館將館藏稀見方志影印出版,昔日難得之文獻,今朝化身千百,孤本不孤,嘉惠學林,實為值得慶幸之舉。

古籍資源既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財富,也是百年川大歷史底蘊的見證。對於以科研教學為主要目標的高校來說,古籍一方面要在教學科研中充分發揮作用,一方面也要得到妥善的保護。作為這三十萬冊古籍線裝書的守護者,四川大學不斷加大古籍保護的力度,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建設標準化古籍庫房,通過對溫濕度的精密控制來延緩古籍的衰老速度。此外,圖書館專門成立兩百平方米的古籍修複實驗室,在這裡,傳統手段與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相互融合,千方百計為古籍延息續命,讓流傳了百餘年的前賢心血傳之久遠,斯文不墮,經典長存。

來源:華西都市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