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當我們在談論 INS 風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麽?

又到了春暖花開的季節,連續兩個冬季的強降雨讓加利福尼亞山谷的罌粟花開得比往年更燦爛,也迎來了更洶湧的賞花人潮,準確來說,應該是 Ins 打卡人群。

網紅出征,寸草不生

「尋求自拍的人們紛紛湧入該地區,Instagram 充斥著遊客或小睡、或在花海中翻滾、或坐在花海上的照片。」新聞網站 The Ranger 如此描寫當地的賞花盛況,「但在這樣做的同時,他們也在踐踏嬌嫩的花朵。」

這樣的畫面是否似曾相識?武大櫻花節變「櫻花劫」已成了年經帖,但櫻花絕對不是唯一被摧殘的花朵,去年杭州濱江江邊公園的一片粉黛亂子草在抖音走紅後,直接被蜂擁至追求拍照角度的遊客踩成了雜草,上海、鄭州等地的網紅花海也先後宣告淪陷。

加利福尼亞罌粟花的慘狀已經告訴我們,不文明的行為是不分國界的,君不見,荷蘭的鬱金香花田已經樹起「欣賞花朵,尊重我們的驕傲」的告示牌。

所有的矛頭都指向了 Instagram。拍照留念本是人之常情,但費盡心思凹造型,砸著花花草草也不在乎的現象被認為是由 Instagram 帶起的自拍潮流惹的鍋,至少荷蘭旅遊局是這麽這認為的:

有媒體甚至用「selfie-hungry」(渴求自拍)來形容瘋狂拍照的遊客,而《紐約時報》去年在報導一位把向日葵農場向遊客開放後被教做人的加拿大農場主事跡時,則毫不客氣地用了「僵屍啟示錄般的結局」(Zombie Apocalypse)作為標題。

就連抖音、小紅書上熱門的景點,往往標題裡就寫著「INS 爆紅景點」,它們都帶著典型的「INS 風」:馬卡龍色或是小清新濾鏡,高飽和度的鮮花更是博主們最愛的拍照道具,「Instagram 喜歡花卉美學已經不是什麽秘密了」,數字媒體The Ringer總結道。

嗅覺敏銳的商家早已捕捉到這股鮮花文化,他們用鮮花精心打點店面,花牆幾乎成了標配,因為這能吸引大批 INS 博主前去打卡。今年 2 月,萬豪在紐約著名的鮮花批發市場 West 28th Street 開了一家酒店 The Moxy Chelsea,賣點便是鮮花。酒店的大堂有整整一面花牆,還入駐了知名的花卉設計公司 Putnam & Putnam 的第一家零售店,位於 35 層的夜總會 Fleur Room(花房)是酒店的金字招牌,用花朵點綴的雞尾酒、沙發上印有花朵圖案的天鵝絨、桌子上插著鮮花的花瓶仿佛都在告訴你「還愣著幹嘛?拍照啊!」不出所料,每逢周末這裡都能看到排隊等著進店的年輕人。

也許是愛屋及烏,這種對花朵的追求逐漸延伸至各種室內植物,比如被吐槽為「INS 網紅店三件套」之一的龜背竹,心形的葉片和葉脈之間形成的鏤空看起來文藝氣息十足,讓龜背竹在一眾綠植中脫穎而出,成為 Instagram 上最受歡迎的室內裝飾品。仙人掌也是深受追捧的 INS 單品,只是不知為何,明明是生長在熱帶的仙人掌卻成了北歐風的代表元素。

為什麽都中了 INS 風的「毒」?

你或許看不起所謂的 INS 風,但不可否認,它正在深刻影響人們的審美和潮流。

既然人類的本質是複讀機,跟風本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行為,信息時代更是加快了流行趨勢的傳播,但在一眾有影響力的信息傳播平台上,Instagram 作為一個最初定位於圖片分享的社區如今卻在時尚潮流中打上了自己的烙印,不能不說是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INS 風」概念的出現說明人們對 Instagram 的風格已經達成了某種共識,即使是在用不了 Instagram、模仿它的產品也均以失敗告終的中國內地,也並不影響 INS 風的受歡迎程度。在小紅書和抖音上走紅的酒店、餐廳和景點多半也符合 INS 審美,儘管後兩者暫時還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但「小紅書爆款」、「抖音網紅店」等定語的出現也證明了這兩個平台的帶貨能力,相比之下,「老一輩」的 Facebook、微博、微信卻從未有過這樣的潮流影響力,畢竟我們可不會說「微博風」、「微信爆款」,「刷爆朋友圈」的要麽是熱點事件,要麽也是從 Instagram 搬運過來的爆款。快手倒是發展出了「快手風」,但與「INS 風」截然相反的畫風令其始終處於鄙視鏈底端,難登大雅之堂。

究其原因,大概還是平台的信息呈現方式有關。Instagram、小紅書、抖音和快手等,都是以圖片或視頻作為信息傳遞載體,而人類的本質既是複讀機,也是視覺動物,自然更容易受有衝擊力的畫面的影響,況且拍照或拍視頻的門檻也比發純文字信息要低得多,從部落格、微博到朋友圈、抖音等社交網絡形態的變化亦是佐證。

這又引申出另一個問題,為什麽這麽多人喜歡 INS 風?

INS 風被嫌棄?只不過是潮流更新換代

INS 風最早源於 Instagram 頗受好評的濾鏡,用審美在線的濾鏡對用戶的照片進行優化,Instagram 給大眾營造出一種「INS 上都是美圖」的印象,於是用戶也為了迎合這一「人設」費勁心思找到拍出好看照片的方式,久而久之也就發展出了火烈鳥、格子布、龜背竹、LED 燈、鐵架網、馬克龍色、莫蘭迪色等模板化拍照套路,可以簡單概括為低飽和度單原色、簡約的布局、高飽和度的配飾。

說實話,發揮正常的情況下,遵循上述原則呈現出來的效果還是不錯的,哪怕談不上高級,至少也不至於被吐槽低俗、土氣。

從用戶喜好來說,火烈鳥、LED 燈、馬克龍色等充滿浪漫色彩的元素又切中了 INS 風的主要閱聽人女性的少女心,也有人認為「INS 風的核心,就是所有女人隱藏的那顆少女心」。(《國產 INS 風的廉價潮流何時死去?》——跳海大院)

然而,再好看的搭配,看多了也難免審美疲勞,千篇一律的打卡聖地和拍照模板開始讓人感到厭倦,至少深受 INS 風 荼毒的美國年輕人有的正在反其道而行之,他們不再力求拍出完美的照片,而是不遺余力地讓自己的照片變「醜」,比如去掉給人以「人人都是拍照高手」錯覺的濾鏡,專為 INS 風打造的網紅博物館 Happy Place 人氣也大不如前。

「我們試圖展示一個真實的人在做很酷的事,而不是試圖創造一個實際上不屬於你的角色。」22 歲的布魯特斯坦對《大西洋》雜誌表示。「Instagram vs 現實」(Instagram vs reality)的照片在過去一年裡越來越受歡迎,但這種潮流還是意見領袖們帶動的,帶火了 INS 風之後,他們又試圖用這種看起來不那麽刻意為之的照片拉近自己與粉絲之間的距離,比如在前不久的美妝博覽會 Beautycon 上,Instagram 上的網紅們大談不用照神器環形燈而將臉直面陽光,

然而,不管是用複古相機 Huji Cam 拍照力求展示陳舊感,還是反 INS 風的照片,本質上仍是對個性、與眾不同的追求,畢竟當滿屏都是彩色的牆壁和精美的擺盤時,不加修飾的照片往往更容易脫穎而出。

谘詢公司 Sparks&Honey 的文化策略分析師馬特-克萊恩道出了真相:「一開始,每個人都曬出那些普通的照片,所以彩虹色的食物脫穎而出,但因為太多人採用了這種美學,它就過時了。」

於是品牌的行銷策略也要隨之改變,「你不想看到一個女孩站在你已經看過幾千次的牆壁前,」社交媒體行銷公司 Later 的內容運營人員 Lexie Carbone 表示,「我們需要新的東西。」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