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那些到處為孩子找“聰明藥”吃的父母,究竟是什麽心態?

少年商學院副主編

讓世界成為孩子的課堂

也許每個人在考試考砸的時候,都很希望能有一種藥,吃了之後立馬變聰明,逢考必贏。這種我們當初以為只存在於想象中的藥,現在卻在越來越多的人群中泛濫。

這種藥就叫“聰明藥”,在北京、浙江多地,有許多父母買來給孩子做益智藥備戰高考。但是這些所謂的“聰明藥”吃了就真的能變聰明嗎?

很多家長在給孩子買這種藥的時候,目的是為孩子參加考試的時候再加把勁。聽說這種“補腦提神藥”,能在短時間內提高孩子注意力,並且不知疲倦。

然而,這種所謂的“聰明藥”,在很多年前就已經在國外泛濫。它也曾被無數家長學生認為是一種對學習有幫助的“良藥”,事實證明,這種藥卻毀了一代青少年

泛濫的“聰明藥”

在谷歌一搜“聰明藥”,有4000多萬條搜索結果。

“聰明藥”是幾類能夠醒神、提升注意力的神經興奮劑的統稱,全都是處方藥,被用於治療多動症、嗜睡症等疾病

服用這一類藥物後,大腦會產生增進興奮、清醒和降低疲勞的感覺,給人以“變聰明了”的效果,因此它們俗稱“聰明藥”,也成為許多考生的考試法寶。

但實際上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聰明藥真的對智力有幫助,甚至長期服用對於沒有患上多動症的人而言,會有上癮的風險。

以利他林為例,它被用於治療多動症已經近60年,是受管制的精神藥物,在國內被列為“第一類精神藥品”和冰毒同等級別

所謂的“聰明藥”在很多國家,特別是美國已經在年輕人中泛濫了。

早在2007年,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就發布過通告,利他林應該在藥品說明中加入黑框警告,因為這類藥品可能會增加身體和精神傷害的風險,甚至導致用藥者死亡

比如會導致抑鬱和情緒不穩、心律不齊和停藥期間的急性衰竭反應和精神失常等。對於青少年而言,這些藥丸最終會誘使他們走上濫用鎮痛劑和安眠藥的道路

但是根據《紐約時報》報導,也正是在FDA發出通告的2007年起,開給美國10到19歲青少年的ADHD(多動症)藥物處方量5年間增長了26%

到2012年就已達每年2100萬份處方之多。報導裡採訪的一位心理醫生直言,濫用處方興奮劑已成為美國的一種校園文化

權威科學雜誌《自然》2017年調查的結果顯示,全球通過合法與不合法途徑服用聰明藥的人數比例,在20%左右。而在過去兩年,這個數字還在增長。

根據Netflix 2018年出品的紀錄片《TakeYourPills》(藥癮)中,轉述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針對常春藤盟校的一項匿名調查顯示,有將近70%的藤校學生承認自己服用阿得拉;27%的學生坦言自己逢考必吃

(Netflix紀錄片Take Your Pills)

聰明藥像一條捷徑

充滿了誘惑

為什麽很多人知道聰明藥可能會有副作用,但還是很多人要去嘗試?

紀錄片《Take Your Pills》採訪了很多金融和科技從業者,問他們為什麽要想方設法冒著違法風險購買聰明藥。

他們的解答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身處高競爭環境,也想在競爭中存活,對他們來說,為了不被同齡人拋棄,聰明藥看起來是一個捷徑

“一旦你初嘗禁果,開始服用藥丸或是這一類的東西,這事兒就變得不再可怕了——尤其是你還能拿到好成績。”

一名因為“聰明藥”濫用而在接受治療的美國男孩,一一列舉了他如何逐漸對“聰明藥”上癮,最後又迷上了海洛因。

這個男孩的話某種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麽在美國聰明藥會如此泛濫。

學業的競爭壓力下,只要吃一個小藥丸就能夠把學習成績提上去,似乎看起來沒有什麽不妥

根據《紐約時報》的採訪,會使用“聰明藥”的學生幾乎都是拿A的好學生。

瑪德萊是一名常青藤名校的學生,即使考上大學,她仍然會偶爾使用興奮劑。

“這不是一個艱難的決定。到底是每天隻睡四個小時,搞到一團亂,然後考試成績和曲棍球比賽都表現不好,還是讓老師開心,教練開心,那好成績,進好大學,讓我的父母也開心?”

她說,在她的中學,班上幾乎有1/3的學生使用興奮劑用來提高學習成績。所有人都強調,使用聰明藥,並不是為了體驗神魂顛倒的感覺,都是為了滿足日益提高的升學期待而不得不出此下策

在國內,為什麽會有這麽多學生、家長對聰明藥趨之若鶩,對產生的副作用不加以了解就敢使用?恐怕也是一樣的心理:高強度的學習壓力下,為了拿到好成績而不擇手段

根據新京報報導,有名高三的女學生原來成績一直穩定在年級前5,高三成績卻波動很大,這時候她的媽媽給她吃了“聰明藥”。

在服藥兩個多月並增加服藥量後,這名學生的課堂專注度提升了,很容易就學會以前覺得困難的知識點,成績又回到了班級前列。

但很快,她出現了“掉發、徹夜失眠”等症狀。媽媽發現異常後讓女生停了藥,結果她開始頻繁頭疼、惡心,聽不進去課,無法靜下心看書做題

被折磨得心煩意亂的她,開始自己在網上聯繫藥片的賣家,沒想到卻誤服了“搖頭丸”。最後被確診為“服藥上癮”,被送入戒毒醫院

在激烈的競爭下

父母的心態尤為重要

前段時間,史丹佛行賄醜聞中,中國女生趙雨思家裡砸了4300萬元將她送入史丹佛就讀,引發了社會各界的討論。

當時少年商學院發過一篇文章《砸4300萬送女兒進史丹佛是一種什麽心理》,裡面就有提到,現在的中國土豪心思多放在了子女的國際化教育,上歐美名校成為心理圖騰之一

但這一類家長培養孩子上歐美名校,卻靠的是臨時抱佛腳、花巨資去捏造簡歷

實際上,這種心理和現在給孩子買聰明藥的家長本質上又有什麽不同呢?

不管是買學歷還是買聰明藥,都是將父母對於學業的高期望強加在子女的身上,而忽略了孩子真正的成長

包括前段時間衡水中學舉行校園開放日,一名老爸舉著吊瓶,帶10歲的女孩兒發高燒去參觀學校。

無論是帶著發高燒的女兒去參觀衡水中學,還是買下副作用不明的“聰明藥”,這些家長的出發點,都是希望孩子的成績更上一層樓,考上好的大學有好的前途。

但凡事都應該有一個度。如果這看起來光明的康莊大道,代價卻是孩子的健康,你還會去嘗試嗎?

作為家長,應該從日常學習與課外活動開始,去真正關注孩子的興趣發展。

比如孩子喜歡踢足球,他能從中獲得快樂和滿足感,更能學會團隊合作的重要性,那身為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參與,這才是真的為孩子的未來著想。

芬蘭的教育在全球排名前列,但調查顯示,芬蘭人成為父母后,最關心的三件事是:如何做好父母,如何讓孩子有玩伴,如何讓孩子過健康的生活

至於學業?至少在這次的調查問卷中,沒有出現,也沒有芬蘭爸媽特別提及。

國情不同,對於芬蘭爸媽而言他們最關心的是孩子的社交問題,他們會擔心孩子沒有朋友。但是他們采取的方式,是尊重孩子發展的自然規律,不要勉強,孩子才能快樂自然地成長

拋開文化差異,無論身在何處,如果我們能把父母這個職業當做生活中的一部分,盡可能地不要跟別人“比較”,也就不會給予孩子過多的期許,造成孩子和自己的雙重焦慮。

想讓孩子安心做自己,爸媽自己就先安心做自己,這或許才是真正幫助孩子成長的“聰明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