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網絡消費時代,打假的“靶心”應該指向哪裡

摘要

中青評論

假貨是全球性問題,沒有哪個平台完全做到“保真”;僅靠平台“努力”,恐怕很難把線下存在的造假問題肅清。

去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8兆元,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升至76.2%,繼續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引擎”。在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增強、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情況下,今年以來,國家一系列擴消費、強市場的政策逐步顯效,消費市場運行平穩、提質擴容,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力。(《新華每日電訊》4月12日)

如果說消費是經濟穩定運行的“壓艙石”,那麽,“優質供給”則是這塊石頭的密度和質量。供給要優質,離不開“打假保真”這件事。

最近,有關打假的話題非常火爆:比如對職業打假的認定,青島市中級人民法院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公布的一起民事糾紛判例,提及“即使是社會公認的職業打假者購買生活資料時,也改變不了其消費者的身份。”又比如,有電商平台在打造打假的“黃金標準”時,也強調要嚴打“假打”的平台。各類商品消費中,通過電商平台的網絡消費,已經佔據了相當大的份額,也成為“打假”的重點。

電商平台打假,基本共識是篤定的,爭議之處在兩點:第一,打假的“標準”究竟應該掌控在誰的手裡?第二,打假的“靶心”究竟能不能偏離實體?前者指向的是嚴肅的邊界問題,後者指向的是主導權與路徑的問題。說句“犯眾怒”的話,幾乎所有的電商平台,恐怕都有“售假”的歷史。這裡既有技術掣肘的因素,也有平台初創階段“野蠻生長“的原因。

但是,消費市場越來越澄明,消費者權益越來越顯性,他們對打假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也本能地對平台自身的打假“姑且聽之”。因為消費者權益的維護、假貨的認定以及打假的主體,不能只靠平台類電商企業的“自覺”——雖然這也是它們的“社會責任”。

更重要的是,在打假這件事上,究竟是“打假”還是“假打”,也不能由平台自己說了算。有數據稱,2016年全球假冒偽劣和盜版商品總值飆升至5090億美元,佔該年全球商品貿易額的3.3%,而2013年這一比例僅為2.5%。在今年2月發布有關假冒商品警告不久之後,亞馬遜還專門推出了Project Zero打假計劃。這大概能說明兩個問題:一是假貨是全球性問題,沒有哪個平台完全做到“保真”;二是僅僅依靠平台“努力”,恐怕很難把線下存在的造假問題肅清。

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需要高質量的產品。而在保證質量上,打假是一項艱巨的長期工作,恐怕不是哪個企業或電商平台憑借一己之力所能獨擔的。4月11日,在上海2019中國國際零售創新大會上,拚多多的表態,“打假不分高地和窪地,各大電商應該攜手打假,共同的敵人是源頭製假集團”。阿里巴巴首席平台治理官鄭俊芳也曾表示,假貨是全社會公害,打假不可能“獨善其身”。既然假貨是個全域性的問題,摒棄門戶之見、放下平台私利、聯手打假,好過各自為戰、單兵突進。

辣條也好,名鞋也罷,電商平台上的假貨,總是能溯源到線下的製假源頭。因此,打假不僅是“平台唱戲”,還需要相關職能部門和消費權益保護機構合力而為。

撰文/肖瑋

微信編輯/王鍾的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出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