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音樂家》定檔5月17日,再現《黃河大合唱》背後艱辛歷程

冼星海的作品在中國家喻戶曉,但他人生最後在哈薩克的歲月卻鮮為人知。1941年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在莫斯科製作紀錄片的冼星海回歸之路受阻,隨後輾轉前往阿拉木圖,並得到哈薩克音樂家拜卡達莫夫救助,在那裡創作了《民族解放》《神聖之戰》《滿江紅》等著名音樂作品。

《音樂家》海報

由胡軍、袁泉、阿魯讚·加佐別可娃、別裡克·標記佔諾夫等中哈兩國知名實力演員聯袂出演,國家一級導演西爾扎提·牙合甫執導,張遂遂、哈依夏·塔巴熱克擔綱編劇的戰爭音樂史詩《音樂家》正式宣布定檔5月17日上映並發布終極預告片。

中哈合拍“一帶一路“獻禮片,展現音樂家最後的生命歷程

今年恰逢《黃河大合唱》延安首演80周年,電影《音樂家》獲得冼星海女兒冼妮娜授權,特別選取了此段歷史,為觀眾帶來《黃河大合唱》的完整修改過程。

《音樂家》劇照

此外,在《黃河大合唱》的背後,冼星海有著一段鮮為人知的傳奇經歷。1940年,以著名導演袁牧之為首的延安電影團,以“延安與八路軍”為主題進行了整整1年的戰地風雲拍攝,他們踏遍了八路軍整個北部戰線,光電影膠卷就長達兩萬米。因當時延安設備簡陋,無法將膠片製作成電影,黨中央原打算把這些膠卷寄往美國或中國香港,但又擔心這些膠卷在海關處遇到危險。

《音樂家》劇照

最後,黨中央決定將這些膠卷送往莫斯科顯影,為影片配上音樂和解說,同時決定派一名音樂家前往莫斯科負責配樂和製作,他就是冼星海,而這就是電影《音樂家》的開場。從延安到莫斯科再到阿拉木圖,冼星海生命最後5年的漂泊歷程與他對祖國的深切思念。

《音樂家》於去年6月在阿斯塔納開機,由中國維吾爾族導演西爾扎提·牙合甫執導。作為中哈兩國“一帶一路”框架下人文領域雙邊合作的首個重點項目,也是第一部中哈合拍片,影片在拍攝過程中也面臨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挑戰。由於《音樂家》主創團隊和演職人員有著不同文化和語言,工作現場經常同時“飆著”漢語、英語、俄語以及哈薩克語四國語言作業。《音樂家》讓兩國電影人在電影內外都展開了文化上的深入交流,作為一部音樂家人物傳記片,影片中大量運用交響詩《阿曼蓋爾德》作為配樂,這正是冼星海根據哈薩克民族英雄阿曼蓋爾德的事跡而創作的。

《音樂家》劇照

為了最真實地還原冼星海對中哈友誼做出的偉大貢獻,整個拍攝團隊竭盡所能,曾耗時兩年在中哈兩國實地走訪,收集與冼星海有關的許多一手資料。攝製組輾轉中哈俄三地拍攝,前後歷時近五年,先後有300人參加劇組,兩萬人參與拍攝。

胡軍展示音樂技能,影片受專業人士肯定

《音樂家》中扮演冼星海的胡軍此次一改過往硬漢形象,在片中展現了拉小提琴、彈鋼琴等音樂技能,而這些都是他親身演奏。出身音樂世家的胡軍,此次為角色也做了大量準備,不僅零基礎開始學習俄語,還為表現病重的冼星海形象減重近十公斤。

《音樂家》劇照

《音樂家》作為今年北京國際電影節的開幕片,已經收獲了一部分先睹為快觀眾的肯定。其中也包括來自電影和音樂界專業人士的好評。

鋼琴家郎朗從小演奏冼星海的作品,此次觀影后對《音樂家》也十分喜愛,稱“冼星海的精神和音樂是激勵自己成長與前行的重要力量"。冼星海在異國他鄉艱苦環境下仍然能夠創作出眾多優秀的音樂作品,每一次演奏《黃河》都是郎朗感動而難忘的經歷,使他“深切體會到中華民族歷經磨難的滄桑歷史和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