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音樂家》胡軍拉小提琴不用替身,全靠“家底”

多以硬漢形象出鏡的胡軍飾演音樂家冼星海。

胡軍與袁泉飾演患難夫妻冼星海和錢韻玲。

音樂家冼星海作曲創作的《黃河大合唱》被稱為“中華民族的史詩”,但他在生命中最後幾年孤身一人滯留國外哈薩克的傳奇經歷卻很少有人提起。今年恰逢《黃河大合唱》延安首演80周年,電影《音樂家》獲得冼星海女兒冼妮娜授權,特別選取了冼星海這段傳奇歷史,由胡軍演繹冼星海,重現《黃河大合唱》的完整作曲修改過程。影片《音樂家》於今日上映,新京報專訪主演胡軍和片中飾演冼星海妻子錢韻玲的袁泉,還原音樂家冼星海旅居哈薩克鮮為人知的經歷。

找胡軍看中他出身音樂世家

影片《音樂家》講述了蘇聯衛國戰爭期間,冼星海在莫斯科參加後期製作工作,突然爆發的戰爭使得他流離失所,幾經輾轉來到哈薩克的阿拉木圖。在極端寒冷和饑餓的殘酷環境下,冼星海幸得哈薩克音樂家救助,在此期間他創作了《神聖之戰》、《阿曼蓋爾達》等經典作品並修改完成了《黃河大合唱》,用音樂治愈了戰爭中百姓苦難的心靈。

多以硬漢形象出鏡的胡軍坦言,接到劇本時很感動也很驚訝,“導演和製片人沈健找到我,告訴我冼星海其實是個很有力量的人。當然他的力量不是表現在外面,不是表現他怎麽勇猛,他畢竟還是個音樂家,而且他們也查到了我的家史,我也是出身音樂世家,所以在音樂方面我也很能代入。”胡軍的父親胡寶善和伯父胡松華分別是著名男中音、男高音歌唱家,他們更是冼星海的崇拜者。

為了飾演出冼星海的神韻,胡軍在片中親自上陣、零替身完成了所有關於音樂的鏡頭。對此,胡軍自嘲道:“我小時候被逼著學小提琴,這麽多年雖然半途而廢,沒堅持學下去,但姿勢沒忘,所以撿起來一招一式還是挺像樣的,拍攝時他們給我找來一個小提琴演奏家,讓我拉些片段還行,如果整個曲子就困難。”

對話胡軍、袁泉

有不好的聲音也是值得高興的事

新京報:你認為電影中對歷史的還原度怎麽樣?很多人好奇為什麽要改編他創作生涯的那五年?

胡軍:大家都對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耳熟能詳,但後來導演處理的時候採用了一個小禮堂鏡頭來動情展現,長頭髮、骨瘦嶙柴的冼星海說“現在要為我的祖國演奏一場樂曲,雖然她在遙遠的地方,但我相信她一定會聽到。”之後用各種民族樂器奏起了《黃河大合唱》,“啪”的一下,鏡頭又轉向了延安,所有人連袁泉都穿著中山裝在交響樂曲大合唱中。來回情景的這種切換,體現的就是冼星海當時腦中的畫面。雖然沒有大合唱,只是指揮這個樂曲,但他閉眼睛的時候,一切過去和《黃河大合唱》就在他眼前,像這場最後的戲,大概就是電影的美妙之處。

新京報:國產人物傳記類型片並不多,常被貼上主旋律的標簽,如何讓對它有疏遠感的年輕觀眾更感興趣?

胡軍:講音樂家的片更是鳳毛麟角,我並不期盼他們(年輕觀眾)都能真正走進電影院去了解,我覺得看一部電影、看一場話劇都是緣分。你再怎麽宣傳人家對你的題材不感興趣不來,這是沒法苛求的。但作為演員的基本心理,不管考不考慮市場,都願意演一部戲讓更多的人去看,都希望大家評價,如果有不好的聲音也是值得高興的事,起碼你還去看,你還討論它了。

新京報:你和胡軍之前好像沒合作過?如何在對手戲不多的情況下建立默契?拍攝的時候比較多的是靠想象?

袁泉:就是隔空相望的體驗,但是因為拍的時候非常短,因為我的戲量就那麽幾場戲,當時兩個國家的人們面臨著非常殘酷的戰爭現狀,不管在哈國還是中國,對勝利的希望和對見不到的對方的思念其實是一樣的。其實每個人對這種思念之情和生離死別都會有很深的感悟。

新京報:你會回看自己的作品嗎?看到銀幕上的自己是什麽感受?

袁泉:每次基本都在首映禮上看吧,有時間就去看,如果沒有時間去看可能比觀眾看得還晚(笑),看的時候在可能猜到自己快要出來的瞬間就會有點緊張,但看別人的戲時就特別坦然,像在《音樂家》裡我就不是看自己,覺得胡軍老師、哈國演員們演得真好,可以完全把你帶到這個戲裡。

采寫/新京報記者 周慧曉婉 錄音整理/實習生 趙姍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