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AI已控制猴腦,控制人腦首先得過倫理這關

如果這類AI軟體進一步發展到可以隨時控制正常人的大腦,就違背和超越了人工智能的一個極大的倫理原則,即AI不應用來收集或使用信息,以監視人和控制人。

圖/視覺中國

文 |張田勘

5月2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三位科學家在《科學》(Science)發表文章稱,他們首次用AI軟體大腦視覺神經網絡模型,實現了控制動物(猴子)大腦的神經元活動。這是使用人工神經網絡來理解真實神經網絡的一大突破。

控制大腦的思維好像天方夜譚,但是不斷有研究人員嘗試突破。

AI控制大腦的原理

較早的研究是腦機接口,讓計算機AI軟體來讀懂大腦的生物電流所傳遞的電訊號,然後把這些神經信號轉換為行動指令,以幫助殘疾人使用機械臂或下肢,讓他們重新擁有生活能力,並且腦機接口有植入式(侵入式)和感應式(非植入式或非侵入式)兩種。

現在,新的控制大腦的方式出爐了,是用深度學習的方式讓AI模擬人工神經網格(ANN)掌握對圖像的識別,然後通過操控人工神經網絡,達到對大腦的控制。

具體而言,即研究人員建立一個基於人工神經網絡的視覺系統模型,每個網絡都以一個由模型神經元或節點(類似於真實神經系統中的突觸)組成的任意架構開始,這些神經元或節點可以以不同的強度(權重)相互連接。然後,用一個包含超過100萬張圖像的圖庫來訓練這些模型。當研究人員向模型展示每張圖像,以及圖像中最突出的物體(比如飛機或椅子)的標簽時,模型通過改變連接的強度來學習識別物體。

隨後把這些圖像呈現給猴子來測試AI模型控制猴子神經元的情況,結果表明,AI模型可以強烈激活所選定的大腦神經元,甚至可以精確控制單個神經元和位於網絡中間的神經元群。因此,未來可能只要能操控視覺神經網絡模型AI,就可以控制大腦。

由於人和非人靈長類動物的解剖和生理都相似,這一研究結果似乎也可以推論到人,也就是未來如果採用某種AI模型,就可以控制人的大腦。

但這種控制顯然是初步的和局部的。實際上,準確地說,這種情況並非控制大腦,而是吸引猴子或人的大腦更多關注某一物體和事物。

圖/視覺中國

AI 控制大腦可用於治病和提升人的智能

由於這種基於圖像訓練的AI能激活一些神經元和神經網絡,未來確實可能有一定的實用性,無論是對正常人還是介入臨床進行疾病治療。

對於正常人,這種AI軟體可能做到控制或吸引部分大腦的神經元,讓不同的大腦功能區發揮作用。例如,如果能通過操控AI刺激大腦的海馬回,就可能催生學霸,因為海馬回的主要功能是記憶和認知。

對於疾病的治療,可能更多的是介入神經精神疾病,如抑鬱症、癲癇,甚至精神分裂症,這些疾病是因為大腦不同皮層區的不同功能處於變異和失常,或亢奮,或減弱而引發的病症。但是,這得明確哪些是對應的神經元,以及中間通過哪些神經回路起作用。

利用視覺神經網絡模型AI控制大腦的這些作用還只是推測,是否能做到,情況極為複雜。首先是,儘管可以知曉一些大腦功能區的神經元,而且也能通過AI軟體來控制,但它們發揮作用也有一套精密程序,主要是通過功能神經元與相鄰的神經元組成神經網絡,即大腦回路,讓大腦多部位的神經元都參與其中。實際上,大腦的所有功能都由許多不同皮層區的神經元共同、協同,以及製約來完成的。

現在已知的是,人腦中大約有1000億個神經元(神經細胞),每個神經元又通過突觸(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的接頭)與多個神經元聯繫,是通過神經元上的稱為軸突和樹突的分支來建立聯繫的。

但是,這些聯繫是如何形成並且有多少種聯繫方式,迄今人們知道的並不多。現在有新的研究發現,神經遞質也決定突觸聯繫方式,從而形成了不同的神經回路。

實際上,這也證明了過去的研究結果,神經遞質(通過突觸在神經元之間傳遞信息的特定化學物質)也參與了神經回路的建立和功能。因此,利用視覺神經網絡模型AI控制大腦不只是要準確定位神經元和神經回路(神經網絡),還要定位是哪些神經遞質發揮了作用。或許,這是後期需要解決的問題。

AI控制大腦的倫理問題不容忽視

但即便解決了所有的問題,也明確了用圖像控制大腦不同部位的神經元(激活並傳導到特定的神經網絡),未必就能真的實現控制大腦,因為這涉及太多的倫理問題。

在治療疾病上,此舉倫理上的爭議或許相對較小——畢竟只是為了治療疾病,而且保證不會對病人造成傷害,也不會在治愈後還持續不斷地控制病人的大腦,大概是可以通過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但對於正常人而言,通過這樣的AI軟體來控制大腦就有比較大的倫理問題。

即便是應用於提高記憶力和增強學習能力,都有可能造成不對等競爭的後果,也會產生不公正。

更重要的是,如果這類AI軟體進一步發展到可以隨時控制正常人的大腦,就違背和超越了人工智能的一個極大的倫理原則,即AI不應用來收集或使用信息,以監視人和控制人。

因此,AI大腦視覺神經網絡模型最大的用處,應當是用來診治疾病及研究生命現象和機理,當然這應是在技術成熟並有了規範而具體的倫理原則之後。

張田勘(專欄作者)

編輯:狄宣亞 校對:危卓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