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蘋果轉身內容運營商,華為怎麽辦?

蘋果2019年新春發布會頗有收割者的味道,從新聞、遊戲、信用卡到視頻服務,是蘋果發布會的重點,這或許標誌著蘋果正式下定了決心,轉型內容運營商。

這不失為一種聰明的收割者策略,面向蘋果在全球的巨大存量用戶市場,通過延展內容服務獲得新的收入來源,進行二次收割,遠比硬體銷售來的快。但是資本市場好像對蘋果此舉保持冷靜,發布會前後蘋果股價都微跌,其實我認為這只是一種短暫的情緒化的反映,長期來看,硬體作為一種載體,雖然可以帶來營收的規模增長,但是在今天,走下神壇的蘋果已經不可與往日相比:

1) 面臨華為的激烈競爭,硬體的創新,華為已經不輸於蘋果,就是在高端市場的口碑、品牌和在消費者消費心智中的佔比,華為也已經與蘋果並駕齊驅

2) 硬體創新已經遇到了技術的瓶頸,蘋果不可能超越現有的技術水準再來一次顛覆性的創新,我們要相信蘋果全球供應鏈的整合能力和對新技術的了解應用能力

3) 只有內容服務才可以綿延不斷,在內容整合運營上,蘋果在全球的主要市場都是知識產權保護良善的市場。

鑒於一切服務本質上都是內容服務,蘋果加大在內容上的運營,對於蘋果長期的營收增長必然是長期利好。

而且在蘋果的內容服務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不同,華爾街日報的報導說:蘋果著重強調的賣點是“隱私”,蘋果不會獲取用戶的閱讀記錄,廣告商也無法根據用戶的閱讀歷史來全網定向推薦廣告。

蘋果在這方面的道德底線,我相信遠比國內一些互聯網公司高。

蘋果聯合高盛推出的基於Apple Pay的信用卡服務,考慮到海外市場對信用卡的高度認知和成熟度,蘋果信用卡將會對信用卡市場帶來一定程度的衝擊。尤其是蘋果推出的每日消費返現將會在短期內刺激用戶新增。

我們看到蘋果對信用卡消費服務做了一定的整合,比如與地圖服務整合到一起,顯示消費地點,讓用戶可以回憶起每一筆支出的地理信息。這一點,就比普通信用卡更有趣,比如妻子可以實時查看丈夫的每一筆消費支出的地點,如果去花天酒地,就會被精明的妻子發現,搓衣板或者跪鍵盤就難免了 :)。

華爾街日報報導的數據顯示Apple Pay在美國零售商的接受率高達70%,這也是蘋果自信推出信用卡服務的基礎。信用消費對於歐美市場來說是一種自然的消費這一點與國內不同,在日常生活中,中國的消費者很少頻繁使用信用卡,基於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的消費已經大行其道,這兩個支付又不支持信用卡綁定,原因我想一方面是銀行對於信用消費的謹慎考慮,一方面是真正的信用消費還缺乏系統性的土壤,這種土壤包括文化基因、消費習慣、替代產品、信用控制評估系統。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華為小米都有自己的支付應用,但是並沒有去整合銀行推出自己的信用卡服務。當然,蘋果在安全上的保障能力或許是另一個與國內手機廠商不同的優勢要素,使得高盛這樣的金融投資機構願意選擇蘋果作為合作夥伴。

國內哪家銀行能夠成為蘋果在國內的夥伴,其實值得關注,我猜想類似招商銀行或者浦發銀行民生銀行這樣的金融科技做的比較好的,具有年輕時尚氣質的銀行或許會成為蘋果的首選。

作為內容運營的重頭,蘋果的視頻流媒體服務TV Channels,一種視頻內容聚合服務,就像國內的小米電視聚合愛奇藝、搜狐、騰訊視頻等內容一樣,這些內容,蘋果的用戶可以在所有終端上無縫切換體驗。儘管從形式上看,這個服務平淡無奇,但是如果同樣考慮蘋果的分發渠道能力以及歐美的內容付費習慣,對於美國的電信運營商AT&T來說,這並不是一個好消息。

另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是Apple TV+服務,這是蘋果的原創節目集合,作為一種主打無廣告的訂閱服務,蘋果宣稱將有超過100個國家(或地區)可收看Apple原創節目。這意味著土豪蘋果或許將在內容領域持續投資,科技公司變身電影電視內容製造公司,頗有中國當年的樂視公司的味道。國內自從樂視铩羽而歸之後,目前還沒有手機廠商再次敢於進軍內容產業,就是小米電視,這兩年也在內容布局上偃旗息鼓,安靜的做一個內容分發小夥伴。蘋果能否是不同者呢?

2019年蘋果新春發布會,讓我們看到一種回歸,硬體創新遭遇天花板之後,蘋果開始大力轉向數字內容和金融服務,這會不會成為國內手機廠商效仿的新趨勢呢?長久來看,我認為一定是的,但是挑戰也很大,國內的手機生態、內容生態、互聯網生態、金融生態,彼此被巨頭割裂的太厲害,且都想通吃,合作在短期內達成並不樂觀。

雖然蘋果的這些服務並不是第一個推出的,但是我們應該相信,能夠做到極致的,全球也只有蘋果,那麽國內手機廠商是誰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