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古建築柱礎識別指南:千姿百態、妙趣橫生

遠遠望見一座古建築的時候,人們會先看屋頂,看到鬥栱、梁枋。視線上方的東西總會更吸引參觀者的注意,卻鮮少有人會低頭看看柱子末端的風景。殊不知,那裡也是千姿百態、妙趣橫生。

接下來,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末端風景線”——柱礎吧。

柱礎,顧名思義,就是柱子的基礎,亦可稱為柱頂石,是古建築重要的石構件之一。

河北正定開元寺鍾樓的柱礎與柱子

柱礎的作用大致有三:一是增加柱子和地面的受力面積,防止地面塌陷;二是阻隔地面的潮氣,保護柱腳;三是雕刻各類紋飾,具有一定的裝飾功能。

杭州南宋臨安城太廟遺址中的柱礎

早期的柱礎多為天然的石塊。發展到漢代,開始出現了圓形、覆鬥形的柱礎,部分雕刻有動物紋飾;南北朝時期,隨著佛教的興盛,出現了蓮花裝飾的柱礎;唐宋時的柱礎多為覆盆式,雕刻的花紋則更多樣;明清時,柱礎的形式更加豐富了。

宋代的《營造法式》曾對石柱礎的形製及其裝飾作出規定:“造柱礎之製,其方倍柱之徑……若造覆盆,每方一尺,覆盆高一寸。”

為什麽要對柱礎的大小和形製做出規定呢?原來,柱礎大小相當於柱子直徑的一倍,這可以確保把柱子承受的重量均勻地傳到地面上,並且使柱子不與土地直接接觸。

至於覆盆,更多起到的是裝飾作用,在柱子和地面間形成自然的過渡,視覺上更加美觀。覆盆上還可以雕出各類紋樣,常見的裝飾紋樣有海石榴花、寶相花、牡丹花、蕙草、雲紋、水浪、寶山、寶階、鋪地蓮花、仰覆蓮花、寶裝蓮花等。

蘇州甪直保聖寺大殿,宋代鋪地蓮花柱礎。

從柱礎的裝飾手法上區分,可以分為素平、減地平鈒、壓地隱起剔地起突四種,分別相當於現在說的磨光(線刻)、淺平浮雕、淺浮雕和圓雕。

下面就來看看幾種主要柱礎樣式的真面目:

覆盆式柱礎

覆盆式柱礎是最常見的柱礎樣式,像一個倒扣著的臉盆,因此稱為覆盆式。

河北正定隆興寺大悲閣金柱,覆盆式柱礎

覆盆式的柱礎可以是素面磨光,也可以在上面雕刻各種花紋,如蓮花、牡丹花、卷草等等。

佛光寺東大殿的唐代寶裝蓮花柱礎

江蘇甪直保聖寺大殿的宋代柱礎:覆盆式雕飾牡丹化生圖案

覆鬥式柱礎

覆鬥式的柱礎同樣是根據外形來命名的。這種柱礎形似一個倒扣的鬥,因此被稱為覆鬥式。它的外形也可以根據柱子形式而變化,做成方形、圓形或者是八角形。

覆鬥式柱礎

覆鬥式的柱礎最常見的變體是幾形,在四角雕出四條腿,像茶几一樣。部分柱礎還會在四條腿上裝飾獸面等圖案,更加活潑可愛。

山西陽城皇城相府覆鬥式柱礎

鼓式柱礎

鼓式柱礎因形似一個大鼓而得名,也可以稱之為“鼓磴”。

蘇州網師園的鼓式柱礎

這種柱礎的直徑中間大,兩端小,輕巧秀麗又不失穩定。凸起的弧形面上經常雕刻花草等紋樣。

鼓式柱礎(表面雕刻出瓜棱紋)

鼓式柱礎一般高度較高,多出現在氣候潮濕地區的建築中。

寧波保國寺大殿的鼓式柱礎

櫍 形 礎

柱櫍(zhì)是柱子與柱礎之間的隔墊,起到隔潮、取平的功能。櫍形礎的地面以上部分形似建築上的柱櫍,因此得名。發現較早的柱櫍是商代所用的銅柱櫍,以後歷代均有使用。

柱櫍的位置,圖片改繪自《梁思成全集(第七卷)》“石作制度圖樣一”

早期櫍形礎在福州華林寺大殿和蘇州羅漢院等地有所發現。櫍形礎在晚期南方建築中也較為多見。

福州華林寺大殿櫍形礎

蘇州羅漢院大殿宋代柱礎:素覆盆帶八瓣櫍形礎

須彌座式柱礎

須彌座式柱礎,又可稱為“基座式柱礎”。須彌座源自古印度,原本是安置佛、菩薩像的台座,後來演變成建築台基的一種形式。

承德普樂寺藏塔須彌座

須彌座式柱礎的造型與須彌座相似,因此得名。中間內收的束腰是辨認這一形式柱礎的重要憑證。

基座式柱礎

複合式柱礎

柱礎發展到後來,造型逐漸變得繁複,許多柱礎的形製已經不僅僅是單一樣式。工匠們將多種柱礎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柱礎樣式,被稱為“複合式柱礎”。

晉城二仙廟複合式柱礎:鼓式+覆鬥式

複合式柱礎常見的組合有:鼓式+基座式、鼓式+覆盆式、基座式+覆盆式、八角式+鼓式,等等。

晉城二仙廟複合式柱礎:鼓式+覆鬥式

複合式柱礎的表面紋飾也豐富多樣,有花草紋、鳥獸紋、人物故事等等,十分精彩。

蘇州羅漢院複合式柱礎:櫍形礎+覆盆式

以上就是幾種常見的柱礎樣式。而現實中的古建築,柱礎樣式更多,匠人們的智慧也在小小的柱礎間發揮的淋漓盡致。比如雕成獅子樣子的柱礎,真真是呆萌可愛。

獅子柱礎

下次參觀古建築的時候,嘗試留意一下柱礎,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哦~

看了今天的推送,不知道大家掌握得怎麽樣呢?來做個小測試吧!

下面三張圖中的柱礎,分別是什麽樣式的柱礎呢?

參考資料:

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七卷)》

雷冬霞編著:《中國古典建築圖釋》

樓慶西:《磚雕石刻》

圖片來源:

《梁思成全集(第七卷)》、筆者及小夥伴們自攝、網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