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立秋,寒氣將至未至,也是一年中最富詩意的時刻

文|徐新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節令穿過酷熱的大暑,大步流星走向收穫的季節,而立秋毫不猶豫地闊步而來,掀開了秋的篇章。

立秋節,也稱七月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立秋,七月節。秋,揫也,物於此而揫斂也。」 立秋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萬物結實成形,收穫的季節到了。

古人根據物候的變化特徵將立秋分為三候:

一候涼風至,秋風讓人們感覺到了涼爽,已不同於暑天中的熱風了;

二候白露降,夜晚涼風刮來會有霧氣產生,清晨凝結成了一顆顆晶瑩的露珠;

三候寒蟬鳴,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了。

立秋之後,炎熱不會迅速消逝,但總會在不知不覺中漸漸轉涼。

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相傳在周代,是日天子親率三公六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並舉行祭祀儀式,漢代仍承此俗。《後漢書·祭祀志》:「立秋之日,迎秋於西郊,祭白帝蓐收,車旗服飾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並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薦宗廟之禮,名日軀劉。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

而到了宋代,立秋那天,太史官早早就守在宮廷的中殿外面,眼睛緊盯著院子裡的梧桐樹。一陣風來,一片樹葉離開枝頭,太史官立即高聲喊道:「秋來了。」於是一人接著一人,大聲喊道「秋來了」「秋來了」,秋來之聲瞬時傳遍宮城內外。不等回聲消失,盔甲整齊的將士們護衛著皇帝蜂擁而出,去郊外的狩獵場射獵,於是也就有了「一葉落知天下」的說法。

立秋以後,天空的高遠與寧靜已成了標配,偶爾有幾朵白雲在空中飛快地遊移,很快奔向了詩和遠方,隻留下點點光與影的重合。萬物經歷了春天的萌芽、夏天的激情,終於沉澱出了豐收的樣貌,走進了秋實的季節。

立秋後的田野淹沒在了莊稼和各種果子成熟的香氣氤氳裡。穿行在縱橫交錯的田埂小路,只見遍野的莊稼有了果實,玉米正在抽穗結棒,日漸豐盈,稻田被染成了誘人的金黃,棉桃心無旁騖地進行著幸福而寧靜的孕育過程。樹葉漸漸開始泛黃,在完成一個輪迴後,又投入了大地的懷抱。原野上的小草,也不再像春天那樣嬌嫩、夏天那麼綠意盎然,草尖已泛起點點鵝黃。庭院裡更是那麼熱鬧,葡萄滿架、橘子滿樹、花開滿園……一幅五彩繽紛的畫卷正徐徐展開。

勤勞永遠是農人們最迷人的身姿,在這最忙碌也最開心的日子裡,他們在廣袤的田野裡揮灑著滿足的汗水、喜悅的汗水。

立秋作為秋之首,古代文人墨客紛紛吟詩作賦。自古以來,秋是寂寥和悲傷的象徵,自然界萬木蕭條、落葉紛飛,這些物象常使人產生心靈的共感。屈原曾有詩句說,「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樹木輕搖啊秋風初涼,洞庭起波啊樹葉落降,包含著無限的愁情思緒。

曹丕的《燕歌行》也有相似的詩句:「秋風蕭瑟氣象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遊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何為淹留寄他方?」詩歌展示了一幅秋色圖:秋風蕭瑟,草木零落,白露為霜,候鳥南飛……但這蕭條的景色牽出思婦的懷人之情,映照出內心的寂寞。

杜甫的《登高》這樣寫道:「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詩人常年在外,忽逢秋葉飄零,目睹蒼涼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故生出無限悲愁之緒。

清人王士禎獨釣一江秋意,「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詩句描寫了秋江邊漁人獨釣的逍遙,但逍遙中何嘗不是深藏著幾許蕭瑟、孤寂呢?正如陸機《文賦》所言「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物之枯榮常常引發詩人們心之悲喜。

立秋,寒氣將至未至,其實也是一年中最富詩意的時刻,也有許多詩人唱起了秋的讚歌。

王勃的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意境極為開闊,成為流傳千古的名句。

李白則以豪放見稱,「長風萬裡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面對明凈的秋空,遙望萬裡長風吹送鴻雁的壯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飲高樓的豪情逸興。

王維的《山居秋暝》雲:「空山新雨後,氣象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詩人對秋天的感悟刻骨銘心而又深入淺出,物態自然,意象空靈,情與景融,意與境諧,儼然是一幅世外桃源歸隱圖。

宋代詩人楊萬裡的《秋涼晚步》寫道,「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綠池落盡紅蕖卻,荷葉猶開最小錢。」描寫生動逼真,感情真摯濃厚,因而意趣盎然,頗能動人。

「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立秋時節,開啟了繁華落盡見真淳的序幕,人們在享受著禾黍盈滿的喜悅中,也收穫著繼續前行的力量……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