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濟南芙蓉街多朝代古瓷片出土,撩起老濟南記憶

“網紅”芙蓉街提升改造雖然已經接近工程後期,但芙蓉街北段近日頻頻有好消息刷新,疑似幾百年的泉水暗渠被挖掘出來,旁邊相鄰處又發現初步判斷為清早期的老石板路,而周邊的挖掘過程中竟然挖出多朝代的碗片。這塊區域緊鄰文廟,這些文物的發現具有什麽樣的意義?泉水暗渠和古石板緣何一直深埋地下未被發現?很多老濟南記憶中的老泉池是否存在呢?經過施工人員、管理方、考古人員的精心發掘,這些答案正被一一揭曉。

文廟南側挖出新泉渠,疑似當年的梯雲溪。

施工中挖出的柱礎。

新出土石頭老水槽,初步確定是清代後期

“這是一條石槽,看上去很古老了。”12月18日,芙蓉街施工人員穿著水鞋,小心用鐵鍁慢慢地鏟起一段石槽上的汙泥。這些汙泥已經發黑,而且散發著臭味,看出來這裡是當年排汙的地方。

隨著施工人員慢慢向前推進,一條長約五米、深約二十厘米的水槽顯露出來了。水槽位於文廟西南角,按照近期芙蓉街接連不斷出土老物件來看,這條水槽估計又是老寶貝兒。但到底是啥呢?

“聽老人說,這是一條排水的溝渠,由南側流入文廟,估計年代很久了。”附近居民看到芙蓉街又出土了文物,紛紛走上前一探究竟,細心的老居民把他們年輕時聽到的水槽傳說向記者娓娓道來。

溝渠兩側也是老青石板鋪成的,中間寬約三十厘米,底下也是青石板。青石板非常光滑,印證了清泉石上流的老濟南特色。透過斑駁的青石板,老城區居民在水槽邊上洗衣服、洗菜的情景似乎浮現在眼前。

溝渠用來排水無疑,但這條溝渠叫啥呢?是啥年代的東西?文物專家也在發掘現場,專家說,通過權屬、岩石風化程度等資訊初步判斷,這條溝渠最早是清代後期的,要晚於前幾天出土的泉水暗渠和青石板路。

平原詩人董芸(字香草)清中期亦寄居於芙蓉街,曾言:泉之左即許右史瞻泰樓故址也。甃石為方池,東西稍廣,約半畝許。中有石梁,水逶迤北流。沈華東太守浚其渠,名曰“梯雲溪”。癸醜夏,余寓居泉上最久。

這裡說到的沈華東太守開鑿梯雲溪之事,發生在明代萬歷庚子年(1600年)。從那時起,芙蓉泉水便由梯雲溪流入府學文廟外泮池。有文獻記載,清康熙初年,梯雲溪由明渠改為暗溝。隨後經時代變遷,歲月流轉,梯雲溪淹沒於歷史的長河之中。

這條溝渠難道是梯雲溪?考古專家何利介紹,現在發現的溝渠因為年代要晚於歷史上記載的梯雲溪,所以這條溝渠是梯雲溪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但是仍舊不能完全排除不是。“有兩種可能,一是老梯雲溪遭到破壞,後人在舊址上複建的,二是老梯雲溪已經深埋於地下,現在是在上面建成的。”

那能不能挖挖看看呢?專家表示這種方法不可取。“畢竟已經挖出了這條老溝渠,現在尚不確定下面是不是有老梯雲溪,如果挖了沒有找到,現在剛發現的溝渠也會被破壞掉,那損失就大了。”

從這條溝渠走向來看,它從文廟西南角引出,直接向南延伸。因為怕破壞文物,施工人員僅僅挖了五六米,尚未挖到盡頭。

芙蓉街施工現場成網紅,青石路可追溯到清早期

頻現老寶貝的芙蓉街北段施工現場成了“網紅”,來採訪的記者、來鑒定的考古專家、專門跑來一睹濟南歷史老風貌的老居民,而這些發掘出來的泉水泉渠、老石板路究竟又屬於哪個時代呢?

18日上午,考古專業人員還沒來得及仔細鑒定泉水泉渠和老石板路的年代,施工人員就在之前發現的老石板路東側一段再次發現一小段石板路,與之前石板路路面一致。這樣的發現也讓考古人員為之高興,雖然兩段石板路之間有斷離,但至少已經展現出當時的路面形狀,而且石板表面大多比較光滑,這背後更多的也是歷經歲月打磨的痕跡。

在新發現石板路的一側,施工人員還挖出一個底部方形、上端近乎圓形的石塊,考古人員用工具一點點刮去上面的泥土,“這應該就是柱礎,但在這裡隻發現一個,並沒有挖出另外的,還是比較遺憾。”何利解釋,這樣的柱礎,應該是立牌坊柱子之類用的。而對此,附近的老居民解釋,實際上,這塊柱杵原先並不是在這裡,是從別的地方移過來的,與當時的老石板路面一起被掩埋在地下。

之前發現的被石板覆蓋的泉水暗渠緊鄰老石板路,兩者標高基本相同,它們是否屬於同一時代,而又是何時被掩埋在地下的呢?考古人員根據對老石板以及水渠的側面以及覆蓋石板進行仔細的勘察,老青石路面與水渠側面石板應該是屬於同一時代,初步判定為清早期。而早在清早期,文廟也經過一次大規模的整修,緊鄰文廟的老石板路以及泉渠也應該是當時修建的。而覆蓋水渠的石板,考古人員確定與水渠的年代並不一致,比修建水渠時要晚一些。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王倩 劉飛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