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段煉:殘存的蘇州河古道

位於普陀區長征鎮西南端的建德花園緊挨著蘇州河,與長寧區新涇鎮隔河相望。隨著蘇州河的整治,魚躍江邊,鳥棲林間,建德花園附近蘇州河段現已建成一片美麗的濱河綠地。在這裡健身和遊玩的人們,誰又能想到就在濱河綠地的北端盡頭,還有一條殘存的吳淞江古道。這條河道位於香樟路以西、涇陽路以北,呈半環狀,長約0.5公里,寬20-30米,深2米左右。由於隱藏在廠房和違章搭建區域的深處,只能從周邊的菜市場、幼稚園透過隔欄圍牆一窺端倪。

如果說黃浦江是上海的母親河,那麽吳淞江則是輩分更高的祖母河。吳淞江又稱松江,源自江蘇省吳江縣城以南的太湖口,下遊入海口稱滬瀆,上海簡稱“滬”就是從這裡來的。古代的吳淞江是連接太湖和東海的重要河流,水量充沛,江面最開闊處寬達20裡。江海匯流,泥沙堆積,促使海岸線不斷向東推移,吳淞江幾乎催生了大半個古代上海。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華亭府為松江府,至元二十八年(1292年)上海設縣。

古書《禹貢》有雲:“三江既入,震澤底定。”意思是只要吳淞江與婁江、東江三條河道保持暢通,太湖流域就不會發生水澇災害。然而,北宋時期在上遊修築長堤,阻礙了太湖下泄水流,導致吳淞江出現淤淺,河寬逐年遞減。元末明初,吳淞江下遊江面只有四五十米。明永樂元年(1403年),戶部尚書夏元吉採用上海諸生葉宗行的建議,廢棄了日漸淤塞的吳淞江下遊舊河道,開浚范家浜,引江水東流折北,由吳淞口注入長江。並進一步開挖黃浦,承接上遊太湖大部分洪水,逐漸形成“以浦代淞”的局面。這樣一來,吳淞江反而成了黃浦江的支流,為數百年後上海成為東方大港創造了條件。上海開埠以後,英國商人發現沿吳淞江溯流而上,乘船可以一直抵達蘇州,索性就叫它Soochow Creek,即“蘇州河”。此後相沿成俗,上海市區下遊河段習稱蘇州河,而北新涇以西上遊河段仍稱吳淞江。

淞浦合流之後,已廢棄的舊吳淞江河道簡稱“舊江”,因其曲折如虯,又被稱作“虯江”。20世紀初,虯江東段被陸續填沒,築成虯江路,今僅存5公里河段匯入黃浦江,稱虯江港。而真如桃樹浦以西的虯江河段,在1981年正式定名為西虯江,經木瀆港與蘇州河相連,是普陀區西南部一條重要河道。從“虯江”之名即可得知,古代的吳淞江河道彎曲,向有“五匯四十二灣”之說。長征鎮境內的這條環形小河,原本就是吳淞江的一處彎道。20世紀初,吳淞江仍是上海連通太湖流域的水上交通命脈。然而,北新涇這一段急轉的彎道成了船隻往來的老虎口。在30年代一次治河工程中,從彎道上遊的河口起,開鑿新河道連接下遊河段,使之成為直線河道,大大改善了吳淞江的通航能力。

裁彎取直留存的老河道,自西向東彎曲成鉤狀。彎道下遊河段被切斷填沒90米,而西段有西浜匯入,可以連接北部眾多河浜。於是,這段殘存的河道就成了西通吳淞江的一條支河,當地民眾稱之為“吳淞江古道”。在沿河疏浚工程中,又將挖掘出的泥土堆積於北岸,形成略高於堤岸的斜坡土墩。195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興建北新涇苗圃,吳淞江古道成為苗圃排灌專用河道。20世紀80年代,彎道地塊由部隊使用,這裡成了外人難以進入的神秘之地。由於天然的地理環境優勢,加上軍事化的封閉管理,毗鄰老吳淞江彎道區域形成了獨特的涇陽路生態區。2016年,上海市全面推行河長製,這段殘存的老吳淞江彎道正式定名為蘇州河古道。

本文刊2018年12月29日《文匯報 筆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