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周末養生】精神內斂、高效睡眠、飲食有道:國學大師南懷瑾的養生秘方

南懷瑾

南懷瑾(1918-2012)於1918年出生於浙江,他一生致力於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被人們尊稱為「國學大師」「大居士」「哲學家」。南懷瑾以演講作為其傳道授業的主要形式,他在弘揚儒、釋、道精神的同時,還毫不吝惜地把他的養生秘方拿出來與眾人分享。

精神內斂

在1993年南禪七日講座中,南懷瑾講到自己讀了幾十年的書,武俠小說就看了十萬多冊,《大藏經》翻了很多遍,看電視劇都是看一口氣七八個小時看完,眼睛卻沒有看壞。他說要讓電影跑過來,而不是讓自己的眼睛跑到電影裡去。「把神回收看東西,不是把這個精神為外散跑出去了」。南懷瑾說這個道理是自己十七八歲從杭州城隍山的一個道士那裡學來的,南懷瑾當年本來是要拜這個道士為師學習劍法,但被道士婉拒,不過這名道士吩咐給南懷瑾兩件事。一是「看世界上任何的東西,要輕鬆不要嚴重,尤其眼睛要會看東西。他一般人都要看花看風景,把那個神,眼神看到好的花,都盯到花的上面去,錯了。像杭州風景那麼美,你出去看風景啊,叫風景跑到你眼睛裡頭來,看花要把花的精神收到我的眼神裡頭來,看山水要把山水的精神收到我的眼神裡頭來,不要把自己的精神放到山水上,放到花上。它沒有用處,對你也沒有好處」南懷瑾說這幾句話他一輩子記住,「可是進一步還不只眼睛,他就是一個道法告訴你精神內斂。」道士講的第二點是「我們的心臟只有拳頭那麼大,將來你出去會做很多很多的事,我看你先生前途很辛苦,責任很大。這個心只有這樣大,什麼事情不要裝進來,痛苦也好,煩惱也好,得意也好,不要向裡頭裝,我們心臟拳頭那麼大,裝不了多少東西的,痛苦、煩惱、得意,統統丟出去,都丟出去,你就前途無量,後福無窮。」

青年南懷瑾


精神內斂,不僅對於保護眼睛有幫助,對整個人體的保健養生都很有好處。練太極拳的都知道這樣一句話——「氣宜鼓盪,神宜內斂」。「神宜內斂」主要是指精神要專註集中,不要渙散,同時亦有含蓄、不張揚的意思,與南懷瑾講的「精神內斂」異曲同工。

中醫理論中有「腎藏經」、「心藏神」的說法。腎藏精,狹義的「精」僅指生殖範疇而言,屬於「先天之精」;廣義的「精」還包括氣血、津液,屬於「後天之精」。無論先天還是後天,都藏於腎。腎精虧損中的陰虛會導致失眠多夢、盜汗、脫髮、遺精等癥狀,陽虛則表現為手足冰涼,夜尿頻多等癥狀。心藏神,心神負責維持人的意識和思維活動。《黃帝內經·靈樞·本神》有「所以任物者謂之心」的說法。「任」可以理解為「接受」,指的是通過「心」來完成接受外界事物並發生意識和思維活動,這也就是西醫理論中經常提到的大腦功能。一個人的心神功能正常,就會精力充沛,思考敏捷,做事效率高。心神不寧則會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精神內斂,就是要保護好「精」和「神」,不輕易妄動。面對「漸欲迷人眼」的花花世界,要定住精神,「以我為本」,不要輕易的「泄精」和「漏神」,否則會對身體造成很大損害。

南懷瑾書法

高效睡眠

南懷瑾在《宗鏡錄略講》中曾說過:「根據醫學和我的體驗、觀察,一個人真正睡著覺最多只有兩個鐘頭,其餘都是浪費時間,躺在枕頭上做夢,沒有哪個人不做夢。至於醒來覺得自己沒有做夢,那是因為他忘記了。通常一個人睡兩個鐘頭就夠了,為什麼有人要睡七八個鐘頭?那是你懶床在枕頭上休息的習慣養成的,並非我們需要那麼久的睡眠時間,尤其打坐做功夫的人曉得,正午只要閉眼真正睡著三分鐘,等於睡兩個鐘頭,不過要對好正午的時間。夜晚則要在正午子時睡著,五分鐘等於六個鐘頭。」


雖然未必人人都能掌握並利用南懷瑾先生提出的「子午覺」,但其中的精神還是值得我們理解、借鑒和學習的,那就是要把握正確的睡眠時間,在該睡覺的時候睡覺,絕不熬夜。不同的人對最佳睡眠時間有不同的看法,但他們的觀點大體上是一致的,入睡時間基本上在晚上九點到十一點之間,起床時間在清晨五點到七點之間。

在中國文化學院教書的南懷瑾

俗話有雲「葯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覺補」。睡眠對人的身體健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忙碌了一整天,如果能舒舒服服地睡一覺,就能夠及時補充體力,開始新一天的工作和學習。因為人體在睡眠時體溫、心率血壓都明顯下降,呼吸和內分泌減少,代謝率降低,因此能夠使人恢復精力。相反,人如果長期睡眠不足或品質低下,很容易變得精神萎靡、注意力不能集中,不時感到眩暈、頭痛,甚至會誘發糖尿病、高血壓、胃潰瘍等疾病。因為人長期處於疲勞狀態,就會損耗氣血,進而傷及五臟。

道理大家都懂,可在現實中卻常常做不到。有人喜歡熬夜工作、泡吧或者打遊戲,然後第二天再睡一白天,從時間上看也睡足了八小時甚至更長時間,但對身體損害卻非常之大。23點到次日1點通常被稱之為「美容時間」,從經脈理論來講,這一時段剛好循環到肝膽,如果這段時間不睡覺,肝臟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容易出現黑眼圈、眼袋等現象。熬夜的人容易感到疲勞,消除疲勞最簡便的方式就是吃夜宵。有的人熬到三四點鐘睡覺,之前吃的東西留在在胃中,人體需要分泌胃液來進行消化,久而久之,很容易導致胃黏膜糜爛、潰瘍。

當然,睡眠時間也不能過多,尤其早上不能睡懶覺,要及時起床。前一天的晚餐到次日早上七點左右基本上消化殆盡,這時應該及時吃早餐,不然會使胃腸發生飢餓性蠕動,久而久之會誘發胃腸疾病。午睡是補充體力的有效方式,時間不宜超過60分鐘,時間過長就會進入深度睡眠,而再醒來的時候會感到極度疲倦和不適,導致整個下午精神萎靡不振,學習工作效率低下。

飲食有道

南懷瑾對於飲食非常講究,並從中總結出許多經驗。

?第一,南懷瑾主張夏天吃熱的。

「如果學醫的就要知道,夏天身體裡面反而是寒的,我們的胃是寒的;可是大家喜歡夏天吃冰涼的東西。以養生之道來講,修道的人不乾這個事,夏天反而要喝熱的,吃熱的。……我們夏天覺得熱,因為受大氣的影響,身體體能的溫度向外發散,表皮上感覺很熱流汗,內部就寒了,這是養生的道理。」這一點我們在現實中應該都深有體會,在炎熱的夏天吃冰棒是一件無比愜意的事情,但有的人卻險些因此葬送性命。2017年7月網上曾有報導說浙江一男子為了消暑,在看電視的同時連續吃下54根冰棒,又喝了一些水,然後睡下。醒後,他腹痛難忍,後到醫院被診斷為急性腎衰竭。至於夏天因貪涼吃冰棒、喝涼水導致胃腸痙攣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

南懷瑾

?

第二,主張少食,尤其是晚餐。

南懷瑾曾引用道家「如要長生,腹內常空;若要不死,腸中無屎」這句話來闡釋自己的觀點。南懷瑾說「中國人有很多毛病都是吃出來的……中國人以農立國,講究吃飯。其實一個人身體真正需要做燃料、能量的飯量只有半碗,如果吃三碗,其餘兩碗半都浪費了。有許多消化不良的渣子,變成大便排泄出來,還有許多是供給了身體內的蛔蟲、細菌等。中國人喜歡吃,腸胃都吃壞了,而很多病都是腸胃堵塞,中氣不足所引發的,要少病就得使腸胃健康……老實說,除了特殊的天災外,現在很少人是餓死的,多半是吃死的。」南懷瑾提出的這一觀點,自有其道理,但我們不能盲目模仿。因為南懷瑾說過自己曾經有過二十八天不吃飯的體驗,他說「餓是餓不死人的,但要懂得氣功,使胃腸內的氣充滿。胃腸的功能就是不停地動呀動的,把吃進去的東西摩擦消化掉。東西消化完了,胃腸內是空的,它一樣要蠕動,如果氣不充滿,胃摩擦破了就出血。」南懷瑾還講到有位居士效仿他不吃飯,結果兩個星期就住院了,胃切除了三分之一。南懷瑾對他說:「你真是跟自己開玩笑,這不是好玩的,那要有方法,你不懂方法,怎麼可以亂搞?」雖然不會氣功的我們不能像南懷瑾那樣數日不食,但其中的精神值得我們揣摩和借鑒,比如少食多餐,減少腸胃負擔,半個月或一個月選擇一天不吃飯,清理一下腸胃等等。

南懷瑾在他的講演和著作中還提到過很多養生、保健的秘方,比如將桂圓肉一顆、花椒六到七顆,連同艾絨一起搗爛,晚上睡覺之前取指甲大小的一部分放置在肚臍裡,對腸胃病有很好療效;蜷縮身體、收攏雙腳、縮抱雙手可以改善睡眠等等,在這裡難以一一列舉。南懷瑾大師的養生秘方有很多,我們如果能習得一二,定能受益匪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