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在線影展:40年前,小崗村18位農民簽下了這張“生死契”

安徽小崗村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縮影,一個無法繞開的坐標。40年前,攝影家汪強多次從小崗村田野上走過,目睹了1978年小崗村大旱,莊稼顆粒無收的悲慘情景。但到1979年夏,汪強得知小崗生產隊偷偷地把土地包乾到戶,生產豐收了,卻引起爭議……而這些珍貴的影像資料都被汪強的相機記錄了下來。

1980年5月,小崗村“大包乾”做法得到了國家的肯定。時值滁州報籌備複刊,汪強被抽調到報社當記者,他意識到這場農村改革的重要意義。汪強說,他有幸跟上時代步伐,看到中國農村改革開放源頭——敢為天下先的小崗村40年的變遷發展,作為攝影師,他有責任為這樣一個既典型又普通的村莊作一部影像史記。攝影家汪強及安徽小崗村的這組作品榮獲2018年第十二屆中國攝影金像獎紀實攝影類大獎,本組照片由中國攝影家協會授權發布。

上世紀70年代末鳳陽縣小崗生產隊原住宅,20戶人家112人,生產靠貸款,吃糧靠返銷,家家戶戶外出逃荒要飯,是出了名的討飯莊。

交足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1978年冬,嚴巨集昌領頭與小崗生產隊18位農民實行了土地包乾責任製,敢想敢乾敢為天下先,至此“大包乾”從他們手中誕生。

小崗村第一份“大包乾”紅手印(契大約同書)。契大約同內容:“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如以後能乾,每戶保證完成每戶的全年上繳和公糧,不在(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我們幹部作(坐)牢割頭也乾(甘)心,大家社員也保證把我們的小孩養活到18歲。”

18位帶頭人在這一紙分田到戶的“秘密契約”上按下鮮紅的手印後,實行農業“大包乾”,從此拉開我國農村改革的序幕。這份合約書還催生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並最終上升為我國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徹底打破“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體制,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使我國農業發展越過長期短缺狀態,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問題。

征服饑餓的小崗人,鋌而走險背水一戰,大包乾農業生產責任製從他們手中誕生。

1981年春節小崗人的文化活動。

在小崗村附近的小溪河公社,外出逃荒的農民,聽說家鄉實行大包乾的消息後,加快了返鄉的腳步。

解決溫飽的農民在向國家踴躍交售公糧。

1982年,“大包乾”農業生產責任製解放了生產力,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小崗人放開大步朝前走。

1983年,剛剛擺脫饑餓的小崗生產隊的孩子們,如今已是小崗的頂梁柱。

上世紀80年代中期,為了支援農村大發展。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向安徽滁州地區送來了免票、平價優惠的200輛解放牌汽車。這是當日在滁州火車站舉行儀式的場景。

大包乾之後,數十家,外國媒體記者陸續不斷到小崗採訪。

1998年,14位當年參加分田開會按手印的農民在即將拆除的茅草屋前留影。其中4位在80年代初期先後離世。

1988年,小崗迎來了第十個豐收年。

1994年,小崗村10多名男女青年來到江蘇張家港當上了企業工人。

1997年,小崗村大包乾帶頭人為招商引資項目的江蘇三泰汽車部件節能廠奠基。

2000年世紀新娘進小崗,嚴巨集昌大兒子嚴余山婚禮現場。

新世紀伊始,小崗村“大包乾”帶頭人之一的嚴巨集昌前往深圳找市場。

小崗村大包乾帶頭人之一嚴富昌女兒嚴德蓮2006年考取了四川建築設計大學,成為小崗村有史第一位女大學生。

2008年,小崗村第一書記沈浩帶領大包乾帶頭人在華西村學習交流。

2009年,小崗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周年

2015年,小崗村嚴家第三代人迎娶城裡“倒插門”新女婿。

2017年,小崗村核心區友誼大道上“農家樂”飯店、超市、電商互聯網購店鱗次櫛比。

2017年4月,又一家招商引資項目在小崗村落戶。

2017年底,土地流轉迎來了東北大荒人來小崗村務工,10多人承包了530畝種植小崗東北大米。

2018年2月9日,“村企一體化”的小崗村,向村民分紅。如今的小崗村人人持有股權,由村民變為股東,從分地到現今的持股分紅,是穩定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確定後的又一次飛躍。2018年,小崗村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已達到18000元。

今日小崗農民別墅到處可見,現代農業,三產融合,鄉村振興,方興未艾。

汪強

1954年出生,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會員,安徽省攝影家協會紀實委員會副主任,高級記者。長期從事新聞、紀實攝影,對鳳陽農村跟蹤報導40年。獲2018年第十二屆中國攝影金像獎紀實攝影類大獎。

光影當隨時代 鏡頭記錄變遷 影像見證歷史——攝影師汪強自述

影像記錄歷史是攝影人的關榮使命。

從事攝影45年來,我遵循的信念就是,用鏡頭關注身邊的人文和自然,用我的人生去實踐攝影的價值。

40年前,安徽省滁縣地區鳳陽縣梨園公社小崗生產隊,20戶人家的18條漢子為了解決生存吃飯問題,不怕殺頭坐牢,在一幢茅草屋的昏暗的燈光下,召開了分田到戶的“秘密會議”。現場的18人,代表20戶農家在分田到戶的“契大約同”按下了紅手印。這一壯舉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

那一時期我有幸走進了小崗村,零距離接觸了小崗的父老鄉親,被他們的無畏精神所感動。我從無意識的拍照到有心地宣傳報導,再到後來的用心記錄,持續了40年。這些年來小崗採訪報導的中外記者,采風創作的藝術家成千上萬,我只是他們其中一員。憑著自己熟悉小崗村,與村民是朋友的優勢跟蹤記錄報導,盡著自己的責任。

這些年,我以平實的視角,堅持記錄小崗村18位帶頭人的創業的心路歷程,家庭的生活變化;記錄了小崗村人坎坷、徘徊、創業、發展的奮進歷程。從中感悟到小崗村的發展歷程,就是中國農民不斷奮進的縮影。

這些年,我也記不清去過小崗多少次,拍攝的圖片也無法統計:《大包乾從他們手中誕生》《小崗人家》《鳳陽巨變》等40余幅照片,1984年、1995年兩次被中國革命博物館收藏,作為國展陳列。1990年,《汪強說鳳陽》攝影紀實展在北京舉辦。1998年,安徽省委宣傳部,省文聯在合肥舉辦《小崗大路——汪強攝影紀實展》。2008年,長三角媒體聯盟主辦了《汪強與小崗》30年主題展示會。2009年,在安徽省委宣傳部關心下,省文聯、省攝影家協會舉辦了紀念改革開放30年《小崗30年——汪強攝影展覽》。

40年來,小崗的生活從“非常態”轉入“常態”,從“非凡”趨於“平凡”,支撐我繼續拍攝的已不僅激情,已像過日子一樣是習慣,是使命,是責任,是擔當,更是我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今天我們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新時代。社會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日新月異,作為一名中國的攝影家、當地的攝影記者,真實記錄是我的天職。我雖已退休,但相機會與我終身為伴,繼續跟隨這個小村莊一路前行,生命不息,記錄依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