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總書記到了我們村”

1978年,安徽鳳陽縣小崗村18戶村民按下紅手印,簽訂了大包乾的“生死契約”。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到安徽調研,來到當年簽下契約的農家院落,感慨道:“當年貼著身家性命乾的事,變成中國改革的一聲驚雷,成為中國改革的標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今天在這裡重溫改革,就是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改革開放不停步,續寫新的篇章。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老區人民生活怎麽樣,習近平總書記一直牽掛於心。在安徽金寨大灣村,總書記同大家一起算脫貧時間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攻堅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衝刺階段,必須橫下一條心來抓。

記者回訪總書記考察過的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和鳳陽縣小崗村,記錄點點滴滴的農家憂樂,重溫風雲激蕩的改革歷程。

——編者

鳳陽縣小崗村

嚴金昌(小崗村村民、大包乾帶頭人):

村裡變化全靠黨的好政策

說到大包乾,當時我們是被生活逼迫沒有辦法才選擇了這條路。那個時候我家住的是茅草房,下雨就漏,6個孩子,8口人,糧食不夠吃,農閑的時候只能出門要飯,不只是我家,村裡每家每戶都是這樣,當時就覺得丟人,為什麽有胳膊有腿的年輕人養不活自己一家人呢?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改革開放之後,小崗村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尤其是近幾年,可以說是吃不愁,穿不愁,家家都住小洋樓,戶戶還要建車庫,這都來自黨的好政策。

我2008年開始把自己家改造成了農家樂,2016年習總書記視察小崗村時說:“農家樂,樂農家。”我把農家樂做好的乾勁更足了。這幾年,生意也是越來越紅火,一年的收入能達到幾十萬。除此以外,我把家裡的土地流轉給種糧大戶,能賺取流轉費用,村裡在搞“三變”改革,2018年人均分紅520元,生活越來越好。

我希望以後的小崗村能夠逐步落實各項規劃和措施,進一步深化改革,在不久的將來真正成為“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環境優美,村民幸福”的小崗村。

(本報記者朱思雄徐靖整理)

嚴德雙(小崗村村民、嚴金昌的兒子):

返鄉辦起農家樂生意紅火

我是1976年出生的,大包乾的時候自己還小。不過要說變化大的還是這些年。自己外出打工10年,那時家裡住上平房就已經覺得很滿足了,但是現在家裡搬進了樓房,真是怎麽樣也想不到。

2016年習總書記來到小崗村,當時我非常激動,怎麽也想不到能夠親眼見到習總書記,感覺特別幸運也特別榮幸。總書記問了很多家裡的情況,讓我覺得心裡暖烘烘的。

我2008年從廣東回到村裡,幫助父親經營家裡的農家樂,剛開始也有經營上的困難,但是現在越來越好,農家樂的規模也不斷擴大,現在已經可以容納30桌客人,日子越過越紅火。

今年我的大兒子參加了高考,小兒子還在讀高中,希望他們好好讀書,將來有了本事能夠為小崗村做點事情。

(本報記者徐靖整理)

程夕兵(小崗村村民、種糧大戶):

讓大家吃上小崗村放心糧

小崗村實行大包乾的時候我還在讀書,大包乾之後就開始乾活一直到現在,這幾年變化特別大。

2016年,習總書記來到小崗村,他很關心糧食安全問題,在我的田裡問了很多問題,我很驚訝,總書記對農業生產竟然這麽了解。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總書記還和我握手,祝願我有大豐收,這讓我吃了定心丸。

我在小崗村種了一輩子地,以前每年口糧都不夠,一天只能吃一頓米飯,覺得能吃上三頓飯就很好,現在能吃飽了,但也要吃好,更要種出小崗村自己品牌的糧食。

2017年我成立了合作社,流轉了500多畝土地,今年又流轉了100多畝,主要種植水稻、小麥,還有部分玉米、花生和黑豆。現在政府有很多新政策,讓我覺得將來種地還是有奔頭。

我覺得小崗村的農業發展還不夠快,以前種地是為了解決生活問題,現在要提升生活質量,農業必須實現綠色有機無公害。小崗村一直都是敢為天下先,農業更要走在全國前列,要打破常規,走有機現代農業的道路,讓大家吃上放心糧食。

(本報記者徐靖整理)

金寨縣大灣村

陳澤申(大灣村村民):

特色種養幫我摘下貧困帽

我和孫子相依為命,家裡缺少勞動力,只能靠兩三畝土地種種水稻,外出打打零工勉強度日,家裡的房子是上世紀70年代用泥巴搭起來的,生活非常困難。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我家,他很親切,也非常關心革命老區人民群眾,拉著我了解扶貧政策落實到位不到位,問得很細致。我說,當地好的政策很多,也落實得很到位。

我2014年開始養羊,到2016年已經有了22隻,也種植一些中藥材,2017年經過村裡介紹,到了村裡的扶貧茶廠炒茶。2015年全年收入不到3000元,2016年就達到了5000多元,沒想到2017年賣羊就賺了12000元,再加上其他,一年收入有33000元,當年我就自己要求脫貧了。現在我的孫子也已經大學畢業參加工作,我相信以後的生活會越來越好。

我希望以後有更多好的政策幫助農民脫貧致富,戶戶都能有錢賺。希望年輕人都回來就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家門口就業創業,把家鄉建設好。

(本報記者朱思雄徐靖整理)

汪能保(大灣村村民):

修橋鋪路變得和城裡一樣

2016年,總書記到了我們村,做夢都想不到總書記能到山溝裡來看望我們這些貧困戶。

以前,我家每年看病就要5000多元,後來就有了“351”和“180”政策,讓我非常感動,生活也越來越有起色。

現在我老伴在村裡當清潔工,每個月工資500元,加上低保、養老金和村裡的其他一些項目,兩個人一年能有8000元左右的收入,2018年上半年我也脫貧了。

現在的大灣村橋也修了,路也通了,環境衛生搞得很好,蓋了新房子,變化確實大,感覺和城市一樣。希望大灣村的旅遊能夠更上一層樓,讓我們再多些收入。

我就想,歡迎總書記再到大灣村來,再來看看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

(本報記者徐靖整理)

陳澤平(大灣村村民):

當生態護林員讓村子更美

我兒子2006年不在了,那個時候女兒剛剛出嫁,生活也不寬裕,家裡有兩間破舊的房子,漏風漏雨,牆都歪了,老伴又有殘疾,我只能外出打打散工,幾十塊錢一天,生活非常困難。

後來,村裡給我介紹了公益崗位,我現在是村裡的生態護林員,自己養豬,也種植天麻、茯苓、黃精等一些中藥材,加上各種補貼,每年能賺到30000元。2017年上半年,我搬進了村裡統一蓋好的新房子,生活是越來越好,當年我就申請脫貧了。

現在國家政策好了,但是扶貧不能靠國家,也要自己擼起袖子加油乾,人不能懶,得積極起來,多乾點事情。大灣村要發展,要走先進的道路,希望大灣村的旅遊業能夠發展得更好,讓老年人有穩定的工作。

(本報記者徐靖整理)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人民視覺

版式設計:張丹峰

《 人民日報 》( 2019年07月24日 13 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