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鹹豐皇帝死後,其弟恭親王奕訢是否有機會當皇帝

鹹豐十一年,鹹豐皇帝用盡縱情聲色之能事,結束了自己31歲之生命,終於可以將這紛擾憤懣“拋”之身後了。就在鹹豐皇帝屍骨未寒之際,清廷中央就發生了一次大政變,史稱“辛酉政變”。這場政變以慈禧與恭親王奕訢聯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掃除鹹豐皇帝遺命“顧命八大臣”,乃至後來權力最終落到了慈禧太后一人手中。慈禧之後各類“作死”行為,不但斷送了大清王朝,更差點毀了中國,真是千夫所指亦難平民憤。

於是就有了下面這個猜想:倘若恭親王奕訢當了皇帝,極可能就沒有什麽慈禧老佛爺了。且不說這個假設是否成立,我們先聊聊奕訢能否當上皇帝吧。

奕訢何許人?奕訢乃宣宗道光皇帝第六子,生母為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文宗鹹豐皇帝異母弟。奕訢從小就表現出超強的個人天資,在眾兄弟之中,論能力絕對是鶴立雞群。除此之外,奕訢從小師從賈楨,系統而端正良好的教育,將奕訢塑造成為一位品行端正且富有正義感之人。一時間,成為皇帝接班人呼聲之最高。

圖1 幼年奕訢與母親孝靜成皇后

要說奕訢能不能當皇帝,最佳機會就是皇阿瑪道光皇帝合法交接。可惜,經過統籌兼顧而考慮的道光皇帝,還是將皇位傳給了幼年喪母的皇四子奕詝,並且標新立異的在藏放太子遺詔的橘匣之內,又多了一道遺詔。這道“多”出來的遺詔內容主旨就是:封皇六子奕訢為親王。老皇帝是良苦用心,在兩個兒子之間找個平衡,但是這個“平衡”找得確實是招臭棋。原因有二:

1. 新皇帝心存芥蒂

明明是立儲的遺詔,多了一份立王詔書算怎麽回事兒?本來就不是心胸寬廣之人的奕詝,怎麽琢磨怎麽覺得牙磣。所以,奕詝上位之後特意晚兩年給奕訢加封號,並且封號為“恭”,恭順的恭,意思再明顯不過。

2. 新皇帝對老皇帝的不滿

而實際行動上,奕詝也是對這位皇弟嚴加防範。奕詝的做法是先禮後兵,怎麽說呢?先是將前和珅豪宅過繼到奕訢名下,這基本上是京城王爺府最高豪華級別,然後就讓奕訢在豪宅中遠離政治。這一招奕詝是效仿太爺爺高宗乾隆皇帝,來了個學以致用。那奕詝對待老爸道光皇帝又是怎樣呢?首先,對於老爸領導水準是否定的,這點從罷黜首席軍機大臣穆彰阿就可以看出來。如果說政治上否定前人是進步的話,下面這個事兒就是赤裸裸的報復了。據說道光皇帝頭周年祭日,奕詝都沒“顧得上”參加,而是派了老皇帝生前愛子奕訢代辦,倘若果真如此,那奕詝真是對老爹意見夠大!

圖2 道光皇帝,根據關喬昌先生的一幅水彩肖像畫繪製,取自拉葛蘭先生的收藏

不管怎麽說,奕訢到底還是錯過了這次順理成章的接班稱帝的機會,有點令人惋惜。那麽,奕訢是否還有合法繼承大統的機會呢?這個問題我們不妨腦洞大開一下,我認為奕訢還有一次機會,那就是兄終弟及,也就是奕詝傳位給奕訢。

有的朋友可能會說我在瞎想,因為奕詝有兒子,而且確實當了皇帝,年號同治,廟號穆宗。一點沒錯,事實就是如此。那麽我為何敢如此“妄測”呢?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當時之背景。

當時的清政府可謂是內憂外患,風雨交加。太平天國遲遲不能平定,南方半壁江山已經易主,而首都北京又被外國列強好個摧殘,一代皇家園林圓明園被焚之一焗,鹹豐皇帝這個“千古罪人”的帽子算是被扣上了。於是,即使在聯軍拿了錢、拿了地已經退出北京城的情況之下,鹹豐皇帝還是寧肯受苦挨凍也不肯回京,自然是無何顏面見京城群臣百姓。心灰意冷的鹹豐皇帝心一橫,給自己上了一號“且樂道人”,至此縱情聲色,但求一死。

圖3 鹹豐皇帝,1860年10月13日《倫敦新聞畫報》

那麽問題來了,為什麽奕詝早已經決心“破罐子破摔”,但是非要將立儲托孤之重事拖到人生之盡頭才要落實?回顧奕詝一生,其人絕非心中沒數的糊塗蟲,怎麽將這關係國祚和祖宗基業的大事拖到病入膏肓乃至手不能執筆之時再辦,實在是令人費解,值得深思。個人妄測還是奕詝主意未定。既然未定,那麽兒子載淳就不是奕詝心中唯一人選。奕詝深知,自己獨子年幼無法治理朝政,大權旁落已成必然之勢,關鍵是“落”到誰之手。因此也有了肅順建議文宗“行鉤弋夫人事”之傳聞,這也是鹹豐皇帝不得不顧及的一方面。

那麽奕訢是否也有意爭取一下呢?這個絕不否認,因為在鹹豐皇帝遲遲不肯還都,而且健康狀況每況愈下之時,奕訢也致信皇兄,希望看望一下兄長,同時請皇兄面授北京方面工作安排等事宜。至於,弦外之音,相信大家也能猜出一二。可惜的是,鹹豐皇帝婉拒了老弟之請求,婉拒之詞也是催人淚下。所以,奕訢也不敢,更不能再提出非分之想,只能暗中準備,以備不時之需。

說了半天,奕詝有沒有真心考慮讓奕訢接班呢?我認為是有的,至少這個念頭在奕詝腦海中閃現過。因為,基於當時大清王朝之狀況,奕訢可以說是最佳接班人之人選,二十八九年富力強,而且能力出眾,思維敏捷,政治上也有所作為,繼位之後亦能服眾,絕對是力挽狂瀾不二人選。

圖4 奕訢晚年照

但是在“家天下”的封建社會,選擇帝王不能隻考慮國,更要考慮家。奕詝不能不考慮的是,奕訢當了皇帝會怎麽對待他的獨子和遺孀們?奕詝一想到,鹹豐五年,時為首席軍機的奕訢就敢渾水摸魚,“逼”著自己給其生母上了“皇太后”的徽號,就如芒在背。設想一下,這樣不聽話的弟弟,要是當了皇帝,自己的後人還能有好果子吃?於是,把心一橫,不但不能傳位給奕訢,索性直接將其在托孤名單中剔除。對待這位既有能力又不安定的弟弟,奕詝還是決定生前死後都得壓著。

既然奕訢合法繼承皇帝之可能性徹底不存在,那麽只有走非法路線“奪”之。那麽奕訢有奪位成功之可能嗎?

首先必須要指出,這招風險太大了,不到萬不得已試問誰敢一試?奕訢敢不敢且先不表,就當時掌握最牛兵權的曾國藩又是什麽態度,可以參考之。肅順門客有一名人乃王闓運,此人與曾國藩素有交情。鹹豐皇帝駕鶴之後,他曾經致信曾國藩,勸其帶兵北上支持肅順與恭親王聯手對付兩宮太后,避免垂簾聽政,女人當家。

曾文正公當然沒理會王闓運之請。這固然與文正無心染指最高權力之衷心有關,另一層面,即使成功將慈禧趕出歷史舞台,就曾、肅、恭王三人之間和諧指數簡直就是小於等於零。最後結局落得個亂臣賊子,家破人亡也不在話下,所以曾文正沒那麽傻。

既然曾文正不傻,那麽恭親王也不會頭腦發熱奪權篡位。當年先祖多爾袞隻手遮天,距離皇位如此之近都沒能染指成功,這活生生的例子,奕訢敢不掂量掂量自己有多大分量?

圖5 慈禧(1835年—1908年)即孝欽顯皇后

再說了篡不篡位不都是為了權嗎?皇帝年幼只要能輔政,權力在握一樣可以實現自己治國理想,還能留下個忠王爺之美名,何樂而不為?這麽一合計,顯然兩位女流之輩照比那八位王工大臣大老爺們兒好控制,於是與慈禧聯手成為奕訢當時之首選上策。同時兩宮太后也需要奕訢這樣有主心骨之人,所以叔嫂之間一拍即合,達成共識。奕訢也充分展示了一下自己高超的政治鬥爭之手段,消滅政敵於無形,單從政變之過程來看,確實值得讓人拍案叫絕。

只是奕訢也沒想到“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四年之後,慈禧太后稍微活動一下,就給奕訢扣了個帽子而罷黜了自己“議政王”的頭銜,僅保留了首席軍機之職務。恭親王奕訢一下子就從與慈禧太后平起平坐的決策者,變成了慈禧太后的大管家。之後更是在光緒十年,借口戰敗法國為由,罷黜了奕訢首席軍機大臣之職務,將這位權傾朝野的鐵帽子王連同軍機班子一起趕了回家,史稱甲申易樞。此間之冷暖也只有奕訢自己知曉,不知這算不算因果輪回之報?

文:王金百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