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奇瑞新能源再謀獨立上市 目標科創板

創意圖片/新京報記者 王遠征

曾欲借殼上市,因資質等問題失敗;近年來發展迅猛,競爭優勢不明顯

奇瑞新能源的上市之路似乎又有了新進展。近日,新京報記者查詢天眼查發現,今年5月底,“奇瑞新能源汽車技術有限公司”更名為“奇瑞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其市場主體也由“其他有限責任公司”變更為“其他股份有限公司”。業內普遍推測,奇瑞新能源此舉是為其獨立上市做準備。

對此,在6月28日奇瑞新能源新款小螞蟻上市發布會後,奇瑞新能源汽車銷售公司總經理鄭天保對外表示,奇瑞新能源在取得“雙資質”後,已具備獨立上市的潛質,實現上市是最基本的目標。

7月1日,一位接近奇瑞新能源方面的人士向新京報記者透露,奇瑞新能源計劃登陸科創板。

曾欲借殼上市但失敗

天眼查顯示,5月29日,“奇瑞新能源汽車技術有限公司”更名為“奇瑞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5月30日,其市場主體也由“其他有限責任公司”變更為“其他股份有限公司”。這一變動引發了業內對於奇瑞新能源即將重啟上市計劃的猜測。

對此,在6月28日奇瑞新能源新款小螞蟻上市發布會後,奇瑞新能源汽車銷售公司總經理鄭天保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奇瑞新能源在取得“雙資質”後,已具備獨立上市的潛質。“隨著私人市場的成熟,C端的需求正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銷量佔比也在向C端轉移。為此我們要付出更多的資金投入,實現上市是我們最基本的目標。”

另據一位接近奇瑞新能源方面的人士7月1日向新京報記者透露,奇瑞新能源確實在為獨立上市做準備,並計劃登陸科創板,目前正在與外部戰略投資者進行接觸。

事實上,奇瑞新能源一直有著上市規劃。2015年奇瑞集團董事長尹同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曾透露,奇瑞新能源正在謀求上市。而在2016年,奇瑞新能源就曾試圖通過一家名為海螺型材的建材上市公司來達成“借殼”上市。

2016年5月,海螺型材發布公告稱,擬向奇瑞新能源的股東奇瑞股份等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購買其所持有的奇瑞新能源的控股權,同時發行股份配套籌集資金。這意味著,此收購一旦完成,奇瑞新能源將實現上市。

然而,就在兩個月後的2016年7月,海螺型材卻宣布終止籌劃這項收購。對此,海螺型材方面稱,鑒於奇瑞新能源尚未取得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相關批報進度較預期時間存在差異,且該資質的取得對奇瑞新能源資產、業務完整性和獨立性有重要影響,公司與交易對方無法協商並確定本次重組事項的主要商業條款,因此決定終止本次重大資產重組事項。

獲得雙資質 發展缺少優勢

不過,就在海螺型材因資質問題放棄收購奇瑞新能源後不久,奇瑞新能源就獲得了造車資質。

2016年10月27日,國家發改委網站公告顯示,奇瑞新能源此前提交的《奇瑞新能源汽車技術有限公司純電動乘用車項目》已獲得通過,成為繼北汽新能源、長江EV、前途汽車之後,第4家獲得發改委核準的純電動乘用車生產資質的企業。同年11月,奇瑞新能源純電動乘用車項目獲得發改委批準。根據核準信息,該項目建設規模為達產後形成8.5萬輛純電動乘用車年產能,其中新增6萬輛純電動乘用車年產能。2018年8月,工信部發布第311批《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奇瑞新能源位列其中,成為第8家同時擁有發改委和工信部純電動乘用車生產資質的車企。

與此同時,奇瑞新能源近年來發展迅猛,目前擁有四大新能源整車平台,可投產小型純電動車、中型純電動車、純電動SUV及插電混動車等,現有四款在售車型奇瑞eQ、小螞蟻eQ1、艾瑞澤5e、瑞虎3xe。同時,作為奇瑞集團旗下少數能夠實現盈利的業務板塊之一,奇瑞新能源2014年實現淨利潤3242.72萬元;2015年銷量突破1.4萬輛,同比增長160%,淨利潤8732萬元,同比增長226%;2017、2018兩年,奇瑞新能源年銷量同比增長均超過100%。

這也給了奇瑞新能源再謀上市的底氣。2016年11月奇瑞新能源總經理高立新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奇瑞新能源謀求上市的工作沒有停止過。”

但與其競爭對手相比,奇瑞新能源仍有差距。據公開資料顯示,同樣是作為銷量主力車型,今年1-5月,奇瑞eQ的累計銷量為1.7萬輛,北汽新能源EU系列銷量為3.1萬輛,比亞迪e5銷量為2.2萬輛,吉利帝豪新能源銷量為1.9萬輛,榮威ei5銷量為1.8萬輛。而根據奇瑞新能源的規劃,其2020年的銷量目標是20萬輛。

亟待上市融資 母公司助力不足

伴隨市場競爭的進一步加劇,奇瑞新能源所面臨的壓力也在與日俱增。

過去幾年,在相關利好政策的激勵下,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迅速。如今,隨著新能源汽車補貼新政的靴子落地,地方補貼徹底取消;合資品牌車企的電動化進程不斷加速,新產品陸續上市;部分新勢力造車企業實現量產,先後交付。

“在此情形下,奇瑞新能源未來的資金需求會進一步增加,以保證後續在研發、行銷等方面的推進,以及進一步的擴張。”一位資深汽車行業分析師向新京報記者表示,相比國內其他競爭對手多為上市公司來看,奇瑞新能源的融資成本更高,而其母公司奇瑞集團尚在為自身上市努力,對其助力有限。

眾所周知,奇瑞目前是國內唯一沒有上市的大型汽車集團。近年來,奇瑞方面一直在通過梳理品牌、出售資產等舉措優化業務結構和股權架構,為其上市鋪路。據公開資料顯示,2014年奇瑞股份剝離了37家子公司;2017年奇瑞接連出售了觀致和奇瑞巴西公司股權;2018年初,奇瑞將凱翼51%股權出售給了宜賓五糧液。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9月,奇瑞股份及奇瑞控股分別發布增資擴股公告,廣泛征集意向投資方。彼時,奇瑞集團董事長尹同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通過這一次增資擴股,我們將有更多的資源,並且具備日後分拆上市的準備,聚焦業務,進一步拉動社會資源拉動奇瑞發展。”不過,在該項目公告達到四次延期上限後,仍顯示“未成交”,宣告此次增資擴股計劃失敗。

“奇瑞集團推動旗下板塊分拆上市,一方面有利於其實現整體上市的計劃,一方面也有利於奇瑞新能源實現融資。”上述汽車分析師同時指出,除了解決資金隱憂,做強自身產品和品牌,始終是奇瑞新能源需關注的根本。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張潔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