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選大學,其實選擇的是你未來的朋友圈

讀什麽樣的大學,意味著你將來會與誰為伍。說得時髦一點,就是選擇你未來的朋友圈。

例如,你選擇了南方醫科大學,意味著將跟一群立志學醫的人在一起,他們走上工作崗位救死扶傷,成為醫療行業的精英;

你選擇了西南政法大學,意味著將跟一群善辯的青年人在一起,你的同學今後多數會在政法部門和法律界工作,傑出者很有希望成為共和國的大法官、大檢察官。

一般來說,選擇到綜合型大學就讀,周邊有各個學科的同學,多學科交叉,思路開闊,有利於創新,校友分布在各行各業,也有利於資源整合;

選擇單科性大學讀書,與行業的對應關係緊密,行業內人脈豐富。

所以,明確今後要到某個行業工作的學生,可以選擇那些有著明顯你喜歡的行業特色的院校

對今後從事的行業目標尚不清晰的,以及今後打算創業的,可以選擇一些為學生提供創造發展太空比較大的院校。

專業和職業對應不是百分百

高考志願中,專業選擇是必填項。很多人以為,選擇專業就是選擇未來的職業,其實不然。

大學期間所學的專業與未來從事的職業之間的對應關係並不那麽一致。

杭州二十一世紀人才評價中心曾做過多次學生在大學所學專業與畢業後從事職業是否一致的調研,結果發現:

工作5年以上的本科畢業生,專業與職業對口率最高的佔到42%,工作十年以上的本科畢業生專業與職業對口率最高只有34.6%。

可見,大多數本科畢業生的第一份工作與本科就讀的專業沒有直接關係,只是間接相關甚至毫不相乾。

當然,到了研究生階段,專業與職業的關係就緊密多了。

但是,很多學生研究生期間所讀的專業與本科期間的專業也並不是一致的。

對高三考生來說,高考志願填報的專業大多是本科期間就讀的專業,但這與未來從事的職業之間還是不能劃等號的。

考生也許會感到奇怪:為什麽本科期間的專業與就業時的職業會存在很大的差距?其中有很多原因。

筆者認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從源頭上看,大學開設的專業並不是完全按職業設定的。

以技能培養為核心的職業院校,專業設定可以基本按照職業需要進行,但事實上也只能盡量接近。

而對本科院校而言,特別是對綜合性院校來說,專業設定源於社會需要又要高於或先於社會需要。

大學要引領社會發展,大學培養的人才,既要考慮滿足當前的社會需要,又要高瞻遠矚,為未來的社會發展儲備人才。

並不是社會上哪個職業熱門,大學就要一窩蜂地增加和這個職業相關的專業招生,哪個職業冷門,就取消對應的專業。

2.不少用人部門對人的素質要求勝過對專業知識的要求。

專業教育主要是知識學習和積累。

雖然說隔行如隔山,但同一個學科門類下不同專業學生之間,在專業知識方面的差別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麽大,相近專業之間,僅僅只有幾門專業課的差別,同專業畢業的學生,在能力素質方面的差距卻可能很大。

在職場上,用人部門招聘時,常有不限專業的,顯然他們看重的是應聘者的素質與能力而非專業。

例如,國家開發銀行廣西分行2015年畢業生招聘時,對專業要求是以經濟類為主,文、史、哲、法、理、工、管理學等各類專業均可;

國際機構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知名外企、國內的銀行等金融機構招聘志願者、管理實習生甚或正式員工,也有許多是不限專業的。

3.部分學生的學歷追求不會止步於本科。

不少大學生畢業後並不是直接進入職場,而是選擇在國內外高校繼續升學攻讀碩士學位或博士學位。在許多知名高校,本科畢業生的升學率已經超過50%。

即使那些本科畢業後直接參加工作的大學生,在隨後的職業生涯中,選擇繼續攻讀更高學位的人也會有一定的比例。

大家知道,研究生的專業方向與本科的專業設定大多是不一致的,即使完全一致,也有許多人為了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傾向於主動選擇與本科不一樣的專業方向。

例如,許多經濟管理類的研究生,本科學的是理工類專業;不少理學類專業畢業的大學生,攻讀研究生時,選擇的是工學類專業。

這樣的知識結構,對他們今後的職業發展是有利的。由此可知,本科期間的專業,到了研究生階段還會變化。

等到研究生畢業後再到職場,從事的職業很可能已經與當初的本科專業離得很遠了。

因此,對高三考生來說,選擇專業時很有可能會考慮到未來將要從事的職業的問題,但如上文所說,專業並不完全等同於職業,專業和職業之間的對應率還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學校的特色。

對於就讀高職專科院校的學生來說,專業與職業往往結合得比較緊密,考生在選擇專業時,要綜合考慮自己的興趣、能力和職業前景。

對於就讀本科院校中的單科性大學(如醫科類、電力類、財經類、政法類等大學)的學生來說,專業與職業的關係也是比較緊密的,其實你在選擇這類大學時就已經基本明確了大致的專業和未來打算從事的行業。

選擇定居的城市

一所大學的學生基本都來自全國各地,儘管那些到外地讀大學的學生畢業後回到家鄉工作的人數有不少,但通過多所大學的畢業生流向統計發現:一名外地考來的學生,在大學所在城市讀了四年書後,特別是那些大學畢業後接著繼續讀研究生、在這個城市生活了6到8年的人,畢業後在這個城市定居下來的比例非常高。

這也意味著,考生選擇大學,不僅選擇了未來學習4~8年的城市,而且很可能選擇了未來要長期生活的城市。

這種對城市的選擇,很可能並不是出於當初考生選擇大學的本意,雖然不排除有一小部分人對大學所在的城市也很在乎,大部分的考生選擇的是大學而非城市。

然而,當人在一個地方生活了幾年之後,熟悉了這裡的一草一木,適應了這裡的生活習慣,就會對這個地方產生感情。

特別是在大學這個人生的黃金期,求知欲最強的時候在這裡求學,情感需求最強烈的時候在這裡交友,不少人還在這個時期經歷了最難忘的愛情。

所以,不管當初你為了什麽來到這座城市,等到畢業的時候,這座城市已經在你的心目中佔有了很重的分量,你也很有可能選擇定居於此。

高考志願對於高三考生來說很可能是人生中第一份寫下來的職業生涯規劃書,它關係著你對大學的選擇、專業的選擇甚至對未來定居城市的選擇,每個人沒有理由不去重視它。

本文來源於網絡,無法核實具體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

歡迎“教育類”服務提供商,合作聯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