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醫康復理療之六淫學說

復活賽中醫理療培訓 傳承千年中醫教育文化

六淫就是風、寒、暑、濕、燥、火六種致病因素。在正常情況下,風寒暑濕燥、火是自然界的六種氣候變化,稱為「六氣」,六氣的正常運行變化,有利於萬物的生長變化,但如果六氣太過或不及,則氣候反常,在人體抵抗力低下時,就能成為致病因素,則稱「六淫」或「六邪」。

六淫病邪均由外而入,多與季節氣候、居住環境有關。如春季多風病、冬季多寒病,秋季多燥病,夏季及高溫作業中暑、居住潮濕易感濕邪等。

六淫可單獨作用機體而致病,也可二、三種邪氣同時侵襲人體致病,如風寒感冒、風熱感冒,濕熱黃疸,風寒濕痹等,且可互相轉化,如風寒不解入裡化熱;熱邪不解耗傷津液可化燥;熱極生風等。侯

中醫除指六淫為病因外,也將六氣的特徵與該病癥狀聯繫起來認識而形成病證名稱,即風證、寒證、濕證、火證、燥證……等.這些病證與六淫有一定的因果關係,如風邪侵襲引起外感風寒,但有的並不要外感疾病而有類似風寒濕燥火的證候,如風疹塊,臨床表現起病急,消退快、瘙癢等,與風的「善行而數變」的特點相似,一般多認為是由風邪所致,由於臟腑陰陽氣血功能失調也可產生與外感六淫所具有的某些類似的性質和證候特點,中醫為區別外感六淫稱之為內風、內寒、內燥、內火、內濕等。以下所討論的以外感六淫為主,包括致病因素的特點和與病因相關的證候。

(一)風及風證

風為春天的主氣,故風病多見於春天,但四時之風均可致病。風邪引起的病很多,不僅可單獨致病,如傷風,還常和他邪合併而致病如風寒、風濕、風燥、風熱等,故風有「百病之長之稱」。

1.風的性質和特點

(1)風為陽邪,其性開泄:陽邪有向上向外的特點,陽易傷上,具有陽熱散發的作用,故易侵犯人體肌表部位,使皮毛腠理開泄,而有衛氣不固、汗出惡風等癥狀,即所謂「風傷衛」。

(2)風性輕揚:風邪多侵犯人體頭面等上部而產生頭痛等證狀。《素問?太陰陽陰論》說:「傷於風者,上先受之」。

(3)風性善行而數變:風病具有病位遊走不定、變幻無常,變化多而迅速,如遊走性關節痛,皮膚瘙癢、漫無定處、此起彼伏之風疹等。

(4)風性主動:動即動搖不定,凡眩暈、振顫、抽搐、角弓反張等動的癥狀,都屬風證,《素問?陰性應象大論》說:「風勝則動」。

2.常見的風證:有外風和內風之分

(1)外風:風邪侵及人體肌表、經絡等所致。

①傷風:惡風、頭痛、鼻塞、有汗、發熱或不發熱,苔薄白、脈浮緩。治宜辛散風邪(解表祛風)。

②風痹:肌肉關節疼痛遊走不定,又稱「行痹」。治宜祛風通絡。

③風疹塊:肌膚原有濕或胃腸有濕熱,又外感風邪,使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濕熱鬱於皮膚腠理之間,形成風疹塊,奇癢,時發時消,此起彼伏,治宜祛風止癢。

(2)內風;主要癥狀為眩暈、麻木、震顫、抽搐等,癥狀變化大,且具動搖的特點,故也稱「風主」。可因外感發展,由表入裡引起,也可因內臟病變或功能失調引起,如熱極生風,肝陽化風,陰虛動風及血虛生風等。

(二)寒及寒證

寒是冬季的主氣,故寒病多見於冬天,但其他季節亦可見,外寒是導致人體發病的寒邪,傷於肌表為「傷寒」,直中臟腑為「中寒」,也可與他邪合併致病為風寒、寒濕等,內寒是臟腑陽氣不足,主要是腎陽不足所致。

1.寒的性質和特點

(1)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如寒邪外束,衛陽受損出現惡寒,寒邪中裡傷陽而出現各臟腑寒象、身寒肢冷,嘔吐清水,下利清谷,小便清長,痰涎稀薄等。

(2)寒性凝滯主痛:寒使機體氣血凝滯、運行不暢,因而疼痛,如外感寒邪周身疼痛;寒中胃腸則脘腹疼痛:侵犯骨節則骨節疼痛。

(3)寒性收引:寒在皮毛腠理,則毛竅收縮、衛陽鬱閉出現惡寒、無汗、寒客血脈則血脈收縮而顯緊脈;寒在筋骨、經絡,則筋脈拘急、關節屈伸不利。

(4)寒邪由表入裡易於化熱:寒邪使腠理閉寒,陽不能泄,陽氣內閉而化熱,或邪正相爭,陽盛於外;或邪傳陽明.入裡化熱。

2.常見的寒證

(1)外寒:寒邪由外侵入機體而致病。

①傷寒:外感寒邪,客於肌表,營衛運行不暢,腠理閉阻,惡寒,發熱,無汗,頭項強痛、身痛、苔白、脈浮緊。治宜辛溫解表。

② 寒痹:寒邪傷絡或筋骨、關節疼痛較劇,痛有定處,四肢拘急,屈伸不利,得熱痛減,遇寒加劇,治宜溫經散寒。

③中寒:寒邪直接傷裡,腹痛腹瀉、腸鳴、嘔吐清水,或戰慄身涼,四肢冷,脈伏,治宜溫中散寒。

(2)內寒;:陽氣虛弱後各臟腑功能低下,衰退出現陽虛裡證,畏寒肢冷,氣短、唇青、腹脹便溏。納差,腰脊冷痛,小便頻數,男子陽萎,女子帶下清稀。

(三)暑及暑證

暑為夏天的主氣,與火、熱有共性,均屬陽邪,但暑邪引起的暑病有季節性或多在烈日、高溫環境下發病,且無內暑。

1.暑的性質和特點

(1)暑為陽邪,其性為熱:感暑而病表現高熱、口渴、脈洪等一源火熱徵象。

(2)暑氣升散,耗氣傷津:升散則腠理開,汗出而易傷津、耗氣,津傷則口渴,心煩、尿短,氣傷則倦怠無力,甚至卒然暈倒。

(3)暑多挾濕:暑天多雨、潮濕,且因炎熱而食生冷,易傷脾胃,脾失健運,濕從內生,故暑病易挾濕,有四肢睏倦,食欲不振,胸悶,噁心嘔吐,腹瀉等表現。

2.常見的暑證:

(1)傷暑:身熱,多汗,頭痛無力,氣少倦怠,噁心、胸悶、口渴喜飲,脈虛數,治宜解表清暑。

(2)中暑:突然發病、頭暈痛,噁心嘔吐,身熱,,煩躁,無汗,多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手足厥冷,脈大而虛,或虛而數。治則:急用芳香開竅,醒後用甘寒清熱。

(四)濕及濕證:

濕為夏月之主氣,故長夏多濕病。外濕與季節氣候環境有關,如陰雨連綿,或久居霧露潮濕之地,或涉水淋雨,水上作業等均易感受濕邪。內濕是由於脾失健運,水液運化障礙,濕自內生,一般外濕引起肌表經絡之病,內濕易引起臟腑之病。

1.濕的性質和特點

(1)濕為陰邪,遏傷陽氣,阻礙氣機,引起脾胃氣機不暢,致脘腹脹滿,食欲不振等。

(2)濕性重濁:頭重如裹,身體沉重睏乏,四肢重而不舉的表現或穢濁不清的白帶、白濁、濕疹、瘡瘍流水等均屬濕證。

(3)濕性粘滯:濕邪致病常起病緩慢,病後纏綿留著不易除去,病程較長。

2.常見的濕證

(1)外濕:

① 傷濕:濕邪致傷表,即表濕證。惡寒發熱,頭重身重,因倦乏力,胸悶,口不渴,苔白滑,脈浮緩,治宜解表勝濕。

②濕痹:也稱著痹。濕犯經絡,關節酸痛沉重,甚則難以轉側或腫脹,治宜祛濕通絡。

(2)內濕:多由脾失健運引起,濕阻氣機。在上焦胸悶,噁心,口淡、口粘乏味,不思飲食,渴而不欲飲,治宜芳香化濕;在中焦脘腹痞悶,飲食不化,肢體困重,尿少,苔厚膩,治宜苦溫燥溫;在下焦則足腫、淋濁、帶下、尿少,便糖,治宜淡滲利濕。

(五)燥及燥證

燥是秋天的主氣,故燥病多見於秋天。外燥與氣候環境有關,內燥則是由於體內精血減少,或過多用溫燥藥物或食物,或熱性病後期,或汗、吐、下後所致。

1.燥的性質和特點

(1)燥性乾燥,傷津耗液,故燥病常有口乾鼻燥,皮膚乾裂,毛髮不榮,乾咳、便乾、尿少等表現。

(2)燥邪易傷肺胃:因肺主津液的輸市,主呼吸,燥邪必先犯肺,胃為水谷之海,喜潤而惡燥。

2.常見的燥病:

(1)外燥:有溫燥與涼燥之分:

①溫燥:燥有偏熱,風熱感冒兼有肺燥傷津。發熱,惡寒、口渴,目赤,咽痛,咳痰不爽帶血絲,尿短赤,苔薄黃而乾,治宜辛涼透表潤燥。

②涼燥:燥而偏寒,秋天或氣候乾燥時的風寒感冒,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鼻塞,口乾咽燥,咳嗽少炎或無痰,苔薄白而乾。治宜宣肺解表。

(2)內燥:吐瀉汗下過甚,或熱病久而傷津或久病致精血耗傷均可形成內燥。表現口渴咽燥,乾咳,皮膚乾燥,粗糙,毛髮乾枯不榮,大便秘結,舌苔薄而無津,脈細澀,治宜潤燥。

(六)火及火證

火與熱互稱,火證熱象,且較熱更為明顯,並多有炎上的表現。凡旺於夏季,但不像暑邪那樣有明顯的季節性。火可因直接感受濕熱三邪熱極化火引起,也可由風,寒、暑、濕、燥五邪在一定條件下入裡化火。內火由臟腑功能失調,氣機壅寒不通,鬱而化火所致,加肝火,膽火,心火,胃火等。

火證雖有外感及內傷之別,但臨床上主要表現是裡證。

1.火的性質和特點

(1)火為熱之極,屬陽邪,其性暴烈,有炎上的特點。其病為熱證,高熱,怕熱,煩燥不安,面紅目赤,咽喉腫痛,尿短赤,便秘、舌紅苔黃,脈數。紅腫熱痛之瘡瘍為火毒。心火的口舌生瘡、胃火的牙齦腫痛,肝火的目赤澀痛等均為火炎上的表現。

(2)火邪易傷津液,出現口渴喜冷飲,舌乾少津,尿少便乾等,津液耗損不甚,脈失濡養而有拘急或動風現象。

③火熱之邪使血流加速,甚則迫血妄行,加之火熱灼傷脈絡,出現各種出血癥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及紫斑等。

2.常見的火證:

(1)實火:感受火邪熱邪引起,或因外感其它病邪後轉化。表現發病急,面紅目赤,腫痛,高熱惡熱,煩渴,口乾舌燥,尿黃少,便乾結。甚或狂燥、昏迷、譫語。或有吐、衄、便尿血及發斑等,舌質紅,舌苔黃黑芒刺,脈洪數有力,治宜滋熱瀉火。

(2)虛火:多因臟腑陰陽失衡,陰虛則內熱如臟腑津液耗損,再加外邪引動,則生虛火。起病較緩慢,病程長,低熱,潮熱,五心煩熱或骨蒸勞熱,兩顴緋紅,口乾咽燥,失眠、盜汗,尿短赤,舌紅少苔;脈細數,治宜滋陰清熱。

內容摘自:peixun.fuhuosai.cn(復活賽中醫培訓)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