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傷寒和溫病的「發熱」是一樣的嗎?

中醫對發熱病機的認識

人體對於氣候的變化,具有調節之機能,從冬至夏,寒來暑往,人體為適應環境,或開放毛竅以泄汗,或收縮肌膚以保溫,所以保持其常溫,不使外邪侵入。故有「正氣存內,邪不可乾」之語。

若其調節機能有所障礙,則雖遇六氣輕微之變,亦可致病。是以六淫為感冒之誘因,而誘因之得以成立,在於調節機能,未能應變之咎。故此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中醫對於傷寒,說是邪從皮毛而入;對於溫病,說是邪從口鼻而入。

所謂從皮毛而入,是由於寒為陰邪、寒性收斂,寒邪傷人之後,使人毛孔閉塞,不能發汗及散溫,體內溫熱無法外泄,致衛氣集於肌表,故現肌膚髮熱。

此時體外溫度不變,體內溫度增高,相形之下,感到體外溫度偏低,灼熱益甚,越覺肌表寒冷,故病人慾加衣禦寒。

解決這種矛盾,只有用辛溫之葯,使毛孔開放,裡熱外透,這種方法叫作解表。

毛孔能恢復正常散溫、就不發熱了。

所謂溫邪從口鼻而入,這是從「溫邪上受,首先犯肺」的說法而來。因為發熱之後,並不惡寒,或時有汗出。這說明不是毛孔閉塞。

溫邪性熱,傷人之後,多有口乾、咽痛、咳嗽等癥狀,口乾、咽痛、咳嗽都是溫邪犯肺所致。

肺主皮毛,肺中鬱熱,從毛孔散出,故有汗出,但肺熱未除,溫熱散出以後,還繼續產生,所以有一面發熱,一面出汗的癥狀。因為溫病多有肺系的疾患現象,故說邪從口鼻而入肺。

解決這矛盾,就是要一面清肺熱,一面散溫,故要用辛涼之葯,肺熱一平,就不發熱了。

本段「特別注意」摘自肖相如《肖相如傷寒論講義》P22。可見肖師與趙老,英雄所見略同哦: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溫病的發熱是熱性顯露,治療應該清熱。

傷寒也有發熱,但傷寒的發熱是寒邪束表,衛氣鬱閉,奮起抗邪的表現,治療必須辛溫發汗,散寒以退熱。

雖然二者都有發熱,但發生機理不一樣,治療方法也迥然不同,不得混淆。

中醫對發熱的治療原則

我們知道,發熱不是一種病,而是某一種病的一種癥狀,故不能單純為除熱而除熱,應當找出它的病因,病因一除,發熱也就解決了。

但是病因有的雖然相同,而在不同體質的人體上,反映出的病情也不一樣。

中醫治病,主要是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由於人體有偏虛、偏實、偏寒、偏熱的不同,因此調整的方法也就多樣化了。

常見的退熱方法有:

辛溫退熱法:如麻黃湯、香蘇飲等。

辛涼退熱法:如銀翹散、桑菊飲等。

清氣退熱法:如白虎湯等。

和解退熱法:如小柴胡湯等。

攻下退熱法:如小承氣湯等。

清營解毒退熱法:如清營湯、清宮湯等。

清熱化濕退熱法:如三仁湯、三石湯等。

表裡雙解退熱法:如三黃石膏湯,防風通聖散等。

以上只是舉其大概,由此可以看出,中醫治療原則,在於調整人體氣血、陰陽、臟腑功能的失調。退熱之法,名為退熱,實系去其病因,一切疾病,莫不如此。

總之,退熱要全面了解發熱的原因,然後針對主要原因去治療,所以才有上述各種不同的退熱方法。

現在有許多發熱病,雖然用科學儀器或檢驗找出病源,但中醫還是要根據整體來辨證施治,這就是中醫學的特點。

寫在後面

發熱既然不是一個病,而是一個癥狀,也就不能以發熱為治療的唯一依據,所以對於發熱,必須全盤了解,才有方向可尋。

但發熱仍不失其重要性,因為作為人體內的正邪鬥爭,從發熱的情況,可以作為疾病進退的判斷,這就是對於發熱探討的意義。

▍版權聲明:

○ 本文摘自肖相如頻道,《中醫臨床家趙棻》,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2004年1月。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 版權歸創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