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幣改”已死,區塊鏈“鏈改”到底怎麽改?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Fcoin提出幣改後,這個概念十足火了一把。但從令人驚悚的交易量到毫無流動性、從幣改的失敗到QOS的暴跌,FT價格從最高值跌到只剩5%,幣改這條路豪車奔馳而過,最後隻留下了一地雞毛。

而此時鏈改一詞,進入大家的視野。不同於幣改一不小心就容易變成空氣幣,鏈改是真正脫虛到實,賦能企業的一個過程。

鏈改,是指實體經濟(包括互聯網產業)在實踐中應用區塊鏈技術,來改善自身經營行為,目的包括但不限於: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創新商業模式、增強競爭壁壘等。

但講來講去,都是概念,到底怎麽改呢?

下面,我將站在一個初次接觸鏈改的企業家立場上,逐步介紹鏈改中的幾個階段過程中,企業家可能會面臨的問題和疑惑,逐一的介紹鏈改的理論和經驗。

本篇內容,就先簡單介紹一些鏈改的實際案例,給初次接觸鏈改的企業家一些印象:

一、 鏈改的姿勢

按照我之前的論述,鏈改是有三個可以切入的角度的。分別是:

區塊鏈技術鏈改

區塊鏈經濟學鏈改

區塊鏈思維鏈改

由這三種角度,根據鏈改的發起人不同,鏈改的目標不同,分化出12種姿勢。今天就先來舉例聊聊這三種切入角度下的案例。

出於穩妥的考慮,我舉的案例都是已經落地可以驗證的,或者是我非常熟悉的,能夠詳細介紹裡面原理的案例。並不代表這些是最佳的案例。但是我個人不熟悉的,不敢在這裡介紹。目前整個行業是缺少資訊披露機制的。從我們的實踐經驗看,項目商業計劃書或者白皮書披露的資訊,遠遠不足夠通過公開資訊了解項目的內幕。因此怕誤導讀者,如果有項目願意披露這裡的資訊,我們可以在後面文章中,再詳細介紹。

鏈改的實踐正在向深度發展,很多項目已經不能單一的貼技術鏈改或者經濟學鏈改的標簽了,而是可以同時貼技術鏈改、經濟學鏈改、思維鏈改三個標簽。尤其是區塊鏈思維這個標簽,許多認真實踐的項目,後來都會有一些共同的發展特徵和發展路徑,我們研究這些新特徵新路徑背後的原理,將之統一歸入區塊鏈思維鏈改的範疇內。

1. Ripple:技術鏈改的元老

Ripple是一個老牌的區塊鏈技術項目,Ripple的技術路線是現有的幾大技術路線之一。Ripple可能是拿到市場化VC機構融資最多的項目,獲得了包括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渣打銀行、谷歌等產業鏈上下遊的融資。Ripple主要用區塊鏈技術去革新跨境匯兌支付行業。

跨境支付匯兌,實際上就是銀行記账,從我在中國銀行昆山某網點的銀行账上減掉6.8人民幣,在另一個人在法國巴黎銀行馬賽支行的账戶上多一美元。這裡可能會涉及中國銀行昆山網點,中國銀行昆山支行,中國銀行蘇州分行,中國銀行總行,中國銀行巴黎分行,巴黎銀行總行、巴黎銀行馬賽分行等一系列銀行的账本。在沒有Ripple出現之前,各家銀行單獨記錄自己的账本裡的账戶變動,然後隔一段時間兩兩之間對账,所以我這筆錢需要通過好多次對账,才能走完流程,當中手續費極高(每一次對账都有成本),時間長(各種對账)。

Ripple的大致思路是用BlockChain在讓每個銀行直接參與,大家共同來記錄和維護一個账本,這樣每次匯兌支付,只需要對账一次,成本和時間都大為降低。至於如何用BlockChain來讓大家共同維護一本共同账本,這方面有大量的外部簡介資料,大家可以學習作為鋪墊。比如:區塊鏈100講(來自老王必修課)等。

拋開Ripple的應用場景,我們可以將Ripple應用背後的思想抽象為以下模型:

這個模型大家記下,以後我們會在很多鏈改場景,尤其是技術鏈改的場景上,看到這個模型。

要實施這個模型的要點在於以下幾點:

1) 原來的模型中,公司嚴重受困於冗長繁雜的對账流程帶來的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願意以犧牲一部分主權作為代價來提升整體的效率

2) 要說服這些公司把私账(至少是自己账本的一部分)的記账權交出來。(技術上需要有機制兼顧數據的公開信和隱私性)

3) 經濟上面,要讓所有參與者都得利,並且相互之間得利的差距不能太大(不患寡而患不均)

2. 經濟學鏈改:模型演示

本來我想同樣舉些案例來說明啥是經濟學鏈改,但是思前顧後,發現行業內實在缺乏標杆案例。相應的案例有,但是總缺點什麽:Steemit比較資深,但是其模型異常複雜,且目前尚不能說完全意義上的成功;Fcoin是幣改爆點案例,但目前實踐時間有限,尚不能說其經濟學模型已經成功。所以我只能用模型演示的方式來講講經濟學鏈改。

經濟學改的前提是有相應的經濟學理論。根據不同的經濟學理論,自然會有不同的經濟學改的模型,以下我們介紹兩種經濟學理論和模型。

模式一:通證經濟學模型

(以下模型抽象自市場上的多個案例,但是該模型極易踩紅線,我們不推薦企業家嘗試這種模型。只是希望大家了解一下該模型的原理,以供參考)

假設原來有一家公司:

有這樣一家公司甲。公司甲有三位員工A、B、C各負責業務的一個模塊,三個模塊拚成了甲公司的主營業務。主營業務產生的利潤部分分給員工作為薪資,部分留存做公司利潤盈余。甲公司發行股票給兩位股東。股票代表著持續獲取公司利潤盈余的權利。

這時候,外上市場上有員工D。D某人能做員工A能做的所有事情,還能置辦公司甲所有的生產設備。這時員工D就跑過來把員工B、員工C挖了,一起出去辦了公司乙。員工D、員工B、員工C一起做了股東。在這個模型下,生產關係得到了調整,員工與股東成為了一體。

然後,乙公司的股東商量,將公司“幣改”(經濟學改)。幣改的方式是發行Token1和Token2。用兩種Token將待分配的利潤和股東的權利置換出來。這種置換,類似於發行紙質黃金券來講實物黃金從流通中置換出來一樣,紙質黃金圈的持有者可以憑券兌換黃金。

當然Token1並不是簡單的對應待分配利潤,Token2也不是簡單的對應股東權利。待分配現金代表的眼前利益和股東權利代表的未來利益,可以重新融合整理排列組合,然後分別跟Token1,和Token2掛鉤。這時候,由於乙公司已經不符合公司法定義下的公司形式,所以公司倆字是要打上引號的。

最後股東一商量,公司缺行銷費用。反正Token就是紙黃金券,為啥不多印一些來當行銷費用吸引客戶呢?多印的紙黃金以公司的現金收入和股東權利作為錨定,會稀釋原來員工和股東的收益。由於原有股東員工不用再真金白銀的投入公司資本,而改用多印的紙黃金來充當公司資本,將部分未來的收益(股東權利之一)當做當下的錢來使用,所以這樣的模式,可能會大受創業企業的歡迎。

模型一,即當下通證經濟學研究的內核,主要包含三兩部分:

· 股東權利和現金收入的Token化包裝(發展趨勢是一個包含幾種Token的系列來分拆包裝)

· Token在員工、股東、客戶之間的分配方式,包含數量的分配和時間的分配

· 由於Token隱含了公司的現金收入和股東權利,所以自然有人會願意持有Token

仔細拆解的話,無論是steemit還是Fcoin還是公信寶,其經濟學模型的內核,就是上述模型。這三個項目都是在內核基礎上對Token化包裝和分配方式的變種。這種模型的本質是在探索新的、能夠代替公司製的經濟激勵系統。切記:目前這種探索很難兼容於現有的公司法和證券法體系,因此很容易踩紅線。

模型二:商圈Token經濟學模型(後續我們會詳細介紹商圈Token經濟學,所以本篇章就先簡單概述一下其原理)

我們先來談一下商圈的概念(下圖):

什麽是商圈,簡單點的說,一個商場是商圈,一座城市是商圈,一個國家也是商圈。商圈會有這些特徵:

· 有一群產品生產商(分為2B的設備生產,和直接消費品生產)

· 有一群產品消費者

· 消費者和生產商之間的的需求是交叉的(一個人進商場,可能買瓶水,也可能買件衣服,還能吃個飯)

商圈的意義有兩點:

· 基礎設施共享:統一建設

· 流量共享:大家共同服務於同一批消費者

除了眼前大家能看到的實體商圈之外,實際上網絡上也存在大大小小的各類商圈,比如阿里商圈、騰訊商圈、京東商圈等

在商圈的定義基礎上,是商圈的擴張

如圖商圈的擴張,最直接的結果是商圈中的價值鏈接增加了。在左邊的商圈中,有兩個生產者,兩個消費者,那麽可行的價值鏈有4條,最終商圈的價值上限以兩個消費者的消費能力為上限;在右邊的商圈中,有四個生產者,四個消費者,可行的價值鏈有16條,商圈的價值上限以四個消費者的消費能力為上限。

商圈的擴張直接結果是帶來繁榮紅利。參照一個商場。商場的繁榮意味著更多的人流量,各個店鋪的收入總和與利潤總和也水漲船高。這是每個人都能看到的。除了收入總和提高外,商場的店鋪租金也提高了,然後是店鋪的物業售價也提高了。商圈的繁榮紅利分為低階紅利和高階紅利。低階紅利是指直接的業務收入。高階紅利是指某些可以獲得未來收益的特權(比如地產)。商圈的繁榮,起自於低階紅利。當低階紅利積累到一定程度,會轉化為高階紅利。

商圈Token經濟學,即嘗試用Token來關聯商圈擴張過程中產生的繁榮紅利。這種關聯,可能是將Token直接跟低階紅利關聯獲取業務收入;也可能是將Token打造成類地產的網絡特權,提前埋伏高階紅利。在商圈Token經濟學中,Token的升值不是來自於炒作或者信仰,而是來自於商圈擴張後增加的繁榮紅利。在商圈Token經濟學中,良好設計的Token是標準的Utility Token,不會踩紅線。

3. 思維鏈改:尚處早期

思維鏈改方面,整個的實踐還處於早期,我們雖然也有所實踐,但是目前還裡成功有一段距離,需要等實踐得出結果的時候,再於此介紹。

二、 鏈改的一些誤區

在鏈改實踐中,我們認為市場上存在了一些誤區,包括:

1. 技術原教旨主義

我們可以看到,整個行業可以大致分為三個浪潮:

· 技術時代(2009~至今)

為行業積累更好的技術。從比特幣時代發展到以太坊時代,再發展到Blockchain3.0時代。

技術的迭代發展至今尚未完成。

· 泡沫時代(2017.2~2018.2)

類似於2000年互聯網泡沫,區塊鏈與其背後的價值互聯網也催生了一波泡沫,這波泡沫已經破裂。

· 應用時代(2017.11~至今)

2017年11月起,以矽谷的創業黑手黨paypal幫入場為標誌,標誌著主流創業者和成熟企業開始入場

參照互聯網發展的歷史,在2000年泡沫之前,互聯網行業可以說是一個技術人員主導的行業。2000年泡沫之後,逐漸的開始過渡到產品經理主導的時代,產生了馬化騰、喬布斯這樣的頂級產品經理。我們預計區塊鏈行業也會經歷類似的過程。

當下的市場上有一種唯技術是論的風氣,認為不管什麽項目,需要先看技術團隊是否豪華。我們判斷當下屬於技術創新階段的中後期,產品創新時代的萌芽期。在產品創新時代過於堅持技術創新,顯然不是與時俱進的。產品經理更會聚焦在如何用創新產品去解決現實需求上,而不是聚焦在技術創新上。未來假使行業會產生新巨頭,那麽參照三大門戶網站(互聯網早期巨頭)和BAT(互聯網當下巨頭),這些巨頭中技術創新的成分是比較淡的。

2. 去中心化原教旨主義

區塊鏈起自於比特幣,從出生開始就帶著反抗監管的一位,就跟去中心化這個詞強關聯。去中心化,是將系統的控制權和治理權分散開,以避免傳統中心化系統中寡頭作惡的可能。

去中心化應用於技術,就是公鏈。在技術創新時代,去中心化這個詞幾乎成了所有項目的標配,儼然去了中心,技術就從二進製代碼變成了金子。對於純技術創新來說,對去中心化進行各種創新測試,是有益的。但對於部分做應用的項目來說,過於強調去中心化就有如纏足一樣,除了滿足畸形的“審美”(如果這算美的話),毫無價值。

即使在純技術領域,最新的技術創新潮流,也在往非去中心化發展。EOS怎麽看都更像是一個聯盟式的公鏈,而不是完全去中心化的公鏈。

在已經開始的應用時代,顯然,去中心化的因素會慢慢淡化。在現實中,中心化往往代表高效,去中心化往往代表魯棒性(不是代表公平)。中心化或者去中心化與否,要視具體商業場景的特性而定。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