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什麽我說90%的加班都是自找的?

上個月,好友從紐約來找我玩。我們在鄉間小路上散步,聊起了九年前工作時對彼此的印象(之前是同事)。

好友說,她對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剛一起工不久的某天,快到下班時間了,她做好了加班的準備,問我打算乾到幾點。

我卻一臉嚴肅地對她說“我要按時下班”。

她感歎道:“你幾乎每天都能做到,太神奇了。也是從那時起,我才知道真的存在按時下班這件事。”

實在慚愧,“按時下班”居然成了我職場上的高光時刻。

十年前,還沒有996這樣的說法,但在上海每天加班的小白領也是數不勝數。

職場人總被work hard打雞血,可很少有人告訴我們off hard也很重要。

要把“按時下班”

當成KPI完成

在剛畢業的第一份工作,我被加班虐得很慘。

當時作為管培生輪崗,通宵學做報表、熟悉SOP、核對庫存、徹夜不眠地為升崗考試準備。

那兩年,上海徐家匯凌晨四點的夜晚都要被我看吐了。

後來跳槽情況好轉了一些,但整個公司就是那種“把加班當家常”的氛圍,凌晨四點的風景變成了欣賞夜間十點的月亮。

偶而一次,讀到英國作家威廉.毛姆在《總結》這本書裡寫到,他每天隻工作3小時。早起後先看一小時書,然後吃早餐,早餐後9點左右開始工作,奮筆疾書伏案寫3小時停止。

全天剩下的時間就是各種吃喝玩樂、運動、見朋友。

毛姆坦言,他“3小時工作製”的想法是受了達爾文的影響。

達爾文每天只有兩個時段做研究,第一個時段是早上8點到9點30,第二個時段是上午10點半到12點。每天的核心工作時間也只有三小時。

這些例子在操作層面來說,對我這位小白領完全沒有參考價值,畢竟,毛姆和達爾文不需要打卡、通勤;而且,他們是自己老闆,工作時間、地點和內容的自由度是我不能比的。

但確實啟發了我:我是不是可以嘗試把工作在8小時內完成?假如可以,我要如何才能做到?

對於第一個問題,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蒂姆.庫克凌晨四點半起來發郵件、埃隆·馬斯克每周工作120小時,說得過去,畢竟倆人肩上扛著“航母”公司,一堆事兒等著他們去拍板。

但作為一名普通職場人,公司既不需要我高屋建瓴去決策,手下也沒有一支團隊等我去養活。

長期加班一定是自己出了問題。

所以,想要按時下班,第一步從拋棄“成見”開始。

當身邊出現這樣的聲音:“我們這個行業就是如此”、“工作必須辛苦”、“大家都加班,所以我也應該如此”。

問問自己,是你甘願把自己扔進那樣一個環境中;還是你懶得改變。

如果能把“按時下班”當作KPI一樣去完成,你就為減緩加班開了個好頭。

心態上準備好之後,接下來要做的是,如何真正做到少加班,甚至不加班?

不要更辛苦地去工作

而是更聰明地去工作

首先是避免用不必要的勤奮掩蓋思維上的懶惰。要學會“更聰明地去工作”。

初級技術層面上可以分為兩個等級,包括培養選擇性忽視的能力和建立低信息食譜(low-information diet)。

選擇性忽視就是放棄“兩手抓、全都要、務求完美”的想法。

朋友在谘詢公司工作,PPT不離手。新人時,他花大量時間力求做出一份完美的PPT,從字體、顏色、風格到圖片,都力求精益。

但幾年後成為Managing Consultant,他知道在這一行,一份提案整體storyline邏輯、數據的準確、圖表的清晰以及高度凝練的標題和總結是最重要的。

所以他只在這幾方面下功夫,其他方面則是能放就放。

建立低信息食譜這個概念我是從美國暢銷書作家、演講人Timothy Ferriss那裡學到的,意思是排除萬難使自己免受習慣性的干擾和突如其來的干擾。

對於上班族來說,“習慣性干擾”包括不定時冒出來的郵件、信息,建議可以在某個時間段,統一進行回復,而非看到就回。

Timothy Ferriss說,固定時間統一回復信息的方法,能節省27%的時間。

對付“突如其來的干擾”,我跟前任領導學了一招很好用的方法。

每次有同事臨時找她談事情,她的做法是問:

緊急麽?如果不緊急能不能xx時間再來找我?如果緊急,1分鐘之內能把事情說清楚麽?如果1分鐘內說不清楚,請寫郵件給我。

她的考慮是:1分鐘內說不清的事,要麽不緊急,那就不著急處理;要麽比較複雜,那就通過寫郵件整理思緒,比口頭講更清楚。

同時,她還順利的把球踢回給對方,能更專注在自己的工作上。

“更聰明地去工作”進階做法是運用帕累托法則和帕金森法則,從思維上轉變工作方式。

帕累托法則就是我們常說的八二法則。

這一概念起源於意大利經濟學家維弗雷多·帕累托,他指出,在多數領域中20%的變因操縱著80%的局面。

比如,20%的人掌握著世上80%的財富;運動訓練中,20%的練習和習慣對整個訓練產生80%的影響。

對職場人而言,帕累托法則的核心是,隻做最重要的事情,你才能減少整體工作的時間。

比如我大學同學升任部門領導時要培養新人。但她發現帶新人的效率很低。

不同批次的新人入職,她要把相同的內容再講一遍,也無法判斷新人是否理解;更鬱悶的是,花費時間精力培養的新人可能不久就離職,之前的口舌都白費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她參考上司和其他部門領導的意見,針對自己部門的新人寫了一版新人入職標準作業程序(SOP)。

從該部門必知的幾大“知識點”、考核內容、到報銷及領取辦公用品這些小事,她把能想到的規定、要求和經驗都寫了進去。

做這份SOP指南花了她兩天的時間,但再來新人來她先丟SOP給大家學習,有不懂的地方新人提問她再做答。

她雖只花了少部分時間,但做的是關鍵的事情,整體效率和效果都大幅提升。

與帕累托法則相對的另一個辦法是帕金森法則。

該法則認為,任務的重要性和複雜度與所分配的完成任務的時間密切相關。帕金森法則倡導縮短做最重要的事情的時間期限。

如果做好某個方案要三天,那逼自己一把能不能一天做完?很多時候,三天的生產力加在一起未必有最後半天的生產力高。

這招我經常用在寫稿上,三天要交稿的,我逼迫自己一天搞定,需要一天搞定的加急稿件,我讓自己盡量在四小時內完成,縮短deadline來提高生產力。

時間有限不奏效,一定要時間緊迫,你才更有可能專注手頭的工作。

為工作之外的時間

找到積極的意義

工作時間抓緊提高效率,工作之外也要尋找積極的動力。

之前看過一句話印象頗為深刻:

“沒有一定的利益,一般人是沒有動力去好好利用時間的。”

同理,如果下班後的時間是無所事事、沒有追求的,自然也很少動力去追求按時下班這件事,反而加班還能給自己努力上進的錯覺。

毛姆每天隻用三小時來寫作,但三小時之外的時間他沒有偷懶,都用來讀書、記筆記、思考、做運動。

就算是參加party、招待客人這些看上去不務正業的事,他也不忘記用一個監視者的身份去觀察身邊的每個人,從他們身上提取素材用在自己的小說和戲劇中。三小時的高效工作,是為了在生活中尋找更多靈感。

總得在工作時間之外找到更吸引自己、更想去追求的事,讓這些事兒“勾”著你。

比如,下班後還有副業賺外快、充電、或者剛交的男/女朋友等著你,自己才有動力追求按時下班。

Work hard很重要,在鼓勵以工作為榮、把工作介紹當自我介紹、工作成就當人生成就的今天,努力工作幾乎是我們立足於這世上的根基。

但work hard不應該等於“延長賽”,我們也應該鼓勵off hard——用更聰明的方法去工作、追求按時下班。

唯有認真“斷電”,才能來日再戰。

你是一定要按時下班的人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