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國務院參事王輝耀:1978年 我選擇了開放的人生

  1978:我選擇了開放的人生

  改革開放40年——1978:讓現實告訴未來

  1978年,是我收到廣州外國語學院錄取通知書的一年。在其後的四十年裡,我在不斷突圍與創新中鑄就自己的開放人生。

  □王輝耀(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理事長、國務院參事)

  197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元年,在其後的四十年裡,中國開始書寫全新的歷史篇章。1978年也是我收到廣州外國語學院錄取通知書的一年,在其後的四十年裡,我在不斷突圍與創新中鑄就自己的開放人生。

  選了大家相對陌生的英文專業

  1977年10月12日晚,在四川金堂縣龍王公社下鄉鍛煉已經兩年的我,從公社廣播的大喇叭中聽到:正式恢復在十年“文革”中被中止的高考制度。這一刻,我激動萬分,隱隱覺得,我的機會來了。

  1978年2月,我收到了翹首企盼的大學錄取通知書,很幸運地被當時全國最好的三所外語學院之一的廣州外國語學院英美文學系錄取。那個年代,中國說英語的人還非常少。儘管當時絕大部分人並不熟悉和認可英文專業,但是我堅信,我所學的終將派上大用場。1979年的一天,當學校大喇叭裡傳來中美建交的消息時,我深刻感受到中國將進入一個開放的時代,而這個時代將與我息息相關。

  在廣外,我學的是英美語言文學專業,自然對國外文學比較注重。那時候,我經常去圖書館飽覽外國文學作品:從古希臘羅馬文學到中世紀文學,從文藝複興時期文學到十七八世紀古典主義和啟蒙主義文學,以及19世紀的浪漫主義文學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這些浩瀚的文學作品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啟迪了我的思想,也鍛煉了我的寫作水準。

  可以說,廣外的四年也是我博覽群書的四年,在這裡,我的思想、眼界、胸懷與心靈都經受了一場知識的洗禮,世界觀、人生觀為之一新,為我以後走向更廣闊的世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事業如火如荼之際選擇出國

  上世紀80年代初期,國際經濟貿易正是改革開放的最前沿領域。大學畢業後,我被選拔到國家對外經貿部任國際經濟合作官員,成為國內最早一批負責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官員之一。其間,我參與起草的關於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的報告,得到了國家最高長官人的重視與批示。

  80年代中期,在經貿部做得順風順水的時候,我意識到自己的國際工商知識還有一定的局限性,於是我決定出國留學,去讀當時國內大多數人還不熟悉的MBA。

  留學不只是學習知識這麽簡單,更要融入當地社會。在留學期間,我一直奉行,留學生盡量不要去洗盤子,而要去幹那些能寫上簡歷的工作,報酬哪怕很低,但經歷是更有價值的財富。我盡量找機會到大公司實習,比如,我曾在加拿大城市聯合會工作過,參與接待了以時任國家副總理李嵐清為團長的中國市長代表團,歷時一個月,考察了西方現代社會的方方面面,構建起跨文化的交流溝通能力。

  1990年,在加拿大魁北克駐香港和大中華地區首席經濟代表的公開競聘中,我從數百人中脫穎而出。在任職期間,我對中加經濟和貿易合作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議。我還策劃了90年代初期中加之間的多次高層訪問,推動了中加之間的合作。

  國際大學與國際社會的十年歷練,我深刻體驗了西方文化和制度的精髓,積累了開放的思維方式,為以後發展奠定了國際化的基礎。

  天命之年,回國創辦智庫

  2008年,“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奧運精神感染了我,這一年,我正好50歲,到了人生“知天命”的年齡。回首穿梭於東西方的這幾十年,我深刻感受到,當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一個國家不僅需要基礎設施等硬實力,也需要智庫等軟實力。

  也是在這一年,我和苗綠博士創辦了全球化智庫(CCG),將中國的全球化戰略作為智庫研究方向。彼時,“全球化”概念遠未如今天這般被國人所熟悉與接受,而在今天,中國在全球化當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40年前,我成為恢復高考後的第一屆大學生,大學畢業後,我成為最早一批負責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國家外經貿部官員,之後又成為最早留學海外的MBA、第一批大型跨國公司高管、較早一批回國創業的海歸,創辦過企業,當過大學教授,創辦了中國歐美同學會商會、建言獻策委員會等中國海歸社團,創辦了社會智庫——全球化智庫(CCG)。

  這一切,都始於1978年改革開放。

責任編輯:陳永樂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