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1941年老照片:四川一個小鎮的社會生活

成都龍泉驛詹鐵匠與他的兒子在打鐵。1941年1月,美國攝影記者卡爾·邁登斯(Carl Mydans)受《生活》雜誌派遣,抵達中國進行長達數月的採訪報導。他先到重慶,後來又到了成都龍泉驛拍攝當地的社會生活。

龍泉驛一所小學的課堂,老師在教學生中國“將來一定了不得”。邁登斯在龍泉驛拍攝了大量照片,1941年11月《生活》雜誌以“中國式小鎮”為題刊登了這些作品,介紹當地百姓工作、生活情況。在抗戰背景下,龍泉驛是中國傳統小鎮的代表。

婦女在廚房做飯。抗戰時期,包括龍泉驛在內的整個四川,都屬於大後方,生活上總體安定(除了一些大城市遭受日機的轟炸)。八年中,四川應征赴敵的壯丁超過300萬人,征購捐獻糧食約7100萬石,為抗戰做出了巨大貢獻。

男孩在紡繩。當時龍泉驛有1250個家庭,約10000人口,是一個區域性的行政和商業中心(這個小鎮還能異塵餘生周邊數千個農村家庭)。邁登斯說,即使這個地區以外的世界消亡,它仍然可以如世外桃源一般幸存相當長的時間。

龍泉驛的消防隊,隊員們穿草鞋。邁登斯之所以認為龍泉驛能長時間獨立存續,一方面在於這個小鎮的社會秩序建立在傳統而深厚的宗族制度之上,具有很強的穩定性;二是這裡的商業、經濟基本可以自給自足,不需要與外界進行大量的交換就能維持生活。

推石磨磨面的場景。邁登斯調查後發現,龍泉驛的的穩定其實很脆弱,缺乏征服自然、抵抗災害的能力。同時它也很落後,這裡沒有現代化的機械、沒有科學教育、沒有良醫、沒有電力、沒有汽車,還缺乏傳統農耕社會所需的馬匹。

龍泉驛福音堂附屬的醫院內,出生不久的嬰兒稱體重。龍泉驛有多個中醫診所,人們看病主要依賴於中醫,但西醫技術已經進入到了這個古老的小鎮,並為年輕人所接受。西醫醫院設定在龍泉鎮上的福音堂,人氣不錯。

福音堂附屬的醫院內,護士向年輕媽媽傳授育兒知識。

媽媽把光屁股的兒子放到豬身上。那時候庭院都比較大,家養的豬都散放著,它們優哉遊哉地在院子裡閑逛。這個孩子一點也不膽怯,玩得很開心。

龍泉驛官員熊伯達正在審理一起盜竊案。審案場面很嚴肅,有專門做記錄的工作人員,還有幾名維持秩序的軍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