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內地影市復工一年記,該發生的事情都會發生

作者 / 呂世明

電影市場復工整整一年了。

 

對於所有從業者和觀眾而言,這一年頗為魔幻,甚至要比過往四五年的“突飛猛進”都值得回味。

 

去年的今天,內地一部分影城逐步開啟了預售(正式復工7月20日),市場的熱度在一步步的攀升,特別是《八佰》的上映,讓沉寂多日電影院熱鬧起來。

 

去年國慶檔到今年元旦檔、春節檔以及接連下來的幾個小檔期,內地影市的表現都不錯,似乎一切都向著好的方向發展起來,即便部分影片存在了爭議,也沒有動搖電影院作為最佳觀影終端的地位。

 

略顯遺憾的是進口片的缺失和低迷,這一年除了《哥斯拉大戰金剛》達到了普遍行業預期之外,大部分A級進口片均未能獲得理想市場的回報,甚至以往那種1-2/3億體量的進口片也大為減少。

 

從問題和困境中找到答案需要一個時間和過程,也許這一整年,會讓內地電影和從業者找到自身和行業上已有和可能要發生的一些問題。

 

觀眾加速並迭代

影迷忠誠度提高

 

回想一年前內地電影院復工的前前後後,對於大部分從業者可能是一個煎熬的過程。但對於大部分影迷觀眾來說,看不到對於還不至於“抓心撓肝,難以承受“,這種落差可能是今時今日一些情況發生的誘因。

 

復工初期的情況和所有人預期都類似,沒有任何一部大片敢於緊急落位和定檔,以至於大部分觀眾一直到《八佰》上映前後才陸陸續續回到電影院,儘管復工最初也上映了一些不錯的國內外影片。

 

不過令所有人略感意外的是,最初一些被賦予“活久見”和“爺青回”的經典進口片重映未能都取得良好的成績,除了像《阿凡達》《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星際穿越》之外,大部分重映片的票房都不算理想,這裡不乏口碑極好的《天堂電影院》和《情書》這樣的經典影片。

 

也許因為這些情況的出現加之這一年整體進口片的乏力表現,會讓所有人產生一種進口片“不行了”的錯覺,同時復工後《八佰》《我和我的家鄉》《拆彈專家2》《送你一朵小紅花》等不同類型和不同檔期的影片都拿到創紀錄的票房,也讓行業內外對國產片+優質檔期便能支撐後續市場有了“信心”。

 

但今年春節檔後,除清明五一略有成績之外,在平常工作日內地票房成績都不夠理想,一瞬間國產片也不香了。很多人會把這種現象理解為國產片內容不行了,也會有人分析到對於檔期的依賴太過嚴重,非重點檔期的投入力量不夠充分。

 

其實這種原因更多還是因為觀眾產生了微妙的更新和迭代,從對一部分進口片和重映片的評價便可知曉,一部分更青年的觀眾進入到電影院,同時像今年春節檔《你好,李煥英》的火爆和逆襲,也讓這種情況變得更加明顯。

 

如果沒有疫情影響,主流觀眾更新和迭代是緩慢且潛移默化,後疫情時代讓這個過程變得更快更迅速。以往更多成熟度和粘性較高的進口片影迷,雖然仍舊有好的粘性和觀影習慣,但在消費能力和衝動性方面,已經遠不及更年輕的觀眾。

 

好在於雙方面的觀眾對不同類型影片都存在了一定的消費能力,只不過對於更青年的觀眾而言,他們的消費持續性不夠強烈,同時也容易被新鮮事物和其他熱點“短暫”吸引,但其他新舊的消費方式方法仍舊不會對電影模式形成長久衝擊,反而他們自身很容易被其他新興消費熱點所取代。

 

類型不斷探索,

新舊模式不停衝擊

 

即便有疫情的衝擊和影響,真正意義上根據疫情開發製作的影片數量並不多,畢竟對於觀眾和行業而言,但凡有正常的社會秩序平穩的運行,幾乎不會有人會刻意在電影裡面去找尋所謂的疫情和疫情對社會影響。

 

這因如此,在恢復“正常”的工作秩序後,電影院的放開略滯後於其他行業,甚至要晚於影視劇集的拍攝。所有初期比較嚴格和特殊的手段,更多成為一種心理方面的障礙和阻撓因素,畢竟在三月底,部分地區就已經逐步開始對封閉場所進行有秩序的恢復。

 

從《八佰》的破冰,到後續部分影片實行“分時段密鑰”的施行,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更好的讓市場持續運行,這一切很難講是因為疫情導致的,畢竟在終端影城所出現的很多問題都已經是頑疾,不用一些特殊手段去調整,勢必會在未來出現更大和更難挽回的危機。

 

因為項目孵化期的原因,疫情後上映的大部分影片仍舊由相當數量的過往影片。但不得不承認,這些影片已經對比以往較單一類型的影片有了更多的變化,這種變化也讓很多“勇敢者”嘗到了紅利和甜頭。

 

其實在影片類型的多樣化方面,內地已經在前兩年做出了多方面的調整和變化,甚至一些影片也的確是契合到相依的時間節點和政治文化事件,同時在製片的能力和效率方面,通過高密度和高強度的合作,也會在盡可能的短時間內做出有票房回報保障的影片。

 

只不過供給平衡性方面和產品落位輸出能效執行上,仍舊會存在過分的集中和缺少明確目的性的定檔,很多時候會僅強調影片的文化符號,而忽略掉影片實際的文化內涵,雖然可能擁有不錯的內容,但很難在短時間內匹配到適應的觀眾群體。

 

十餘年前,我們從膠片發行逐步一點點過渡到更便利的數字發行,這個過程煎熬且漫長,但這一年復工後,內地所迎來的改變變化更直接和明顯,從春節檔《你好,李煥英》的成功,再到五一檔的《懸崖之上》,都能看到類型的不斷變化和革新,這反而可能是後疫情時代所形成獨特消費心理,可能出乎了很多人的預料,但這一切發生的自然且順利,而且也都遵循了疫情前的一些市場規律和痕跡。

 

檔期內競爭力加強,

各檔期需要平穩過渡

 

儘管現在內地電影市場有了遠比早年更完備和有效的數據分析和計算方式方法,但仍舊很難窺探出每個檔期才有可能成為執行效率最高、實現票房回報可能性最佳、出現票房黑馬幾率最大的內因。

 

但疫情後的這一年,多少會讓過往期間的一些水分被洗滌掉,無論是影視公司的業績還是宣發公司實際的執行效率,都會變得更透徹和清晰,能否有真正叫得響作品和能否有更有效且多變的執行方案,成為考量這些公司的最佳機會。

 

在實際觀眾載體和容量未變的大前提下,能夠讓有絕對消費能力的第一批觀眾在第一時間去電影院看自己的影片成為了關鍵,特別是在一些重點檔期,這部分觀眾出於“嘗鮮”和“優先體驗“的心理,往往不會對價格有更多的敏感,儘管在輿論範圍內,重點檔期的價格上漲一直被詬病和引發爭議。

 

如果從票房數字來看,因去年暑期檔被“腰斬”很難有可比性,但無論是之後的國慶檔、賀歲檔和今年的清明和五一都有不錯的表現,只不過在過往曾經有不錯表現的六一和端午節略顯暗淡,但這也有可能是因為消費熱情在之前過渡消耗,後續的票房更多是一種市場的延續性,而並不完全是因為影片內容本身的問題。

 

一年前的暑期檔開端作為內地復工後的開局略顯倉促,即便影院端已經停工半年,但復甦的初期的確會面臨各種捉襟見肘的情況,但伴隨市場的一步步的恢復,到今年暑期檔如果還說項目籌備不足已經很難服眾了,而且在部分獻禮片未能達到更高票房的情況下,相關管理部門更多是希望有影片能夠及時落位來添補空間。

 

從2015年內地電影市場火爆起,暑期檔實際的競爭力在不斷的調整和變化,2015年暑期檔有124億,到了2016年基本持平,2017年因戰狼2出現檔期票房提升到153億,2018-19也都出現了10億左右的增加。

 

依照正常的市場運行規律,在國慶、春節、賀歲和元旦等檔期都實現了票房平穩後,今年暑期檔如果在項目供給平穩的趨勢下,實際票房空間和容量是應該有較恆定產出,其基礎是觀眾消費習慣和相關管理部門統一調配功能。

 

復工一年的票房接近500億,其實已經達到了2017年的水準,照比大部分人的心理預期可謂成功了,畢竟在心理層面讓觀眾和行業恢復是需要一個時間去過渡的。

 

在歐美體育文化娛樂和電影院逐步恢復的情況下,進口片的供給可能只是一個時間上的問題,內地這一年在重點檔期已經做得非常完備,問題和缺憾在於銜接段很難依靠國產片去做一個過渡,從目前的態勢來看,期望國產片完成這個任務有點一定的困難,進口片即便在內地的影響力和票房有一定萎縮,依舊會成為未來內地電影市場穩定的輸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