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餵奶姿勢不對,孩子無故發燒,小心中耳炎!

顧媽媽總是平躺著給寶寶餵奶;前段時間有天晚上,寶寶凌晨1點喝夜奶,急得哇哇哭。顧媽媽沖好奶粉就塞了過去,寶寶咕咕咚咚的猛喝,誰知喝了兩口,之後哭的更凶了。顧媽媽哄了哄,等寶寶情緒安撫下來,寶寶接著把剩下的奶喝完。便睡下了。

但是寶寶發燒了,總是去抓耳朵,有時候煩躁的大哭,經常在拉著被罩、浴巾蹭臉部、耳朵的位置。顧媽媽餵了感冒藥,但是沒有好轉;觀察發現,寶寶耳朵有液體流出來。這些顧媽媽著急了,趕快抱著孩子去醫院,才知道寶寶患了化膿性中耳炎。

生活中,我們也會做這樣的事情,把寶寶放在床上,然後拿著奶瓶呈65°-90°的角度來給孩子餵奶,當看到寶寶嘴巴、鼻子有奶溢出,看孩子也沒有哭,擦乾淨繼續喂。但是媽媽們知道嗎?這種餵養方式是有危險的,這麼一個小小的重複餵奶的動作會誘發小兒中耳炎的發生。

寶寶患上中耳炎原因主要與其耳部的特殊構造有關,耳、鼻、咽喉、器官是藉助咽鼓管連通一起,鼓管是中耳通氣引流的唯一通道,它擔任著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引導鼻咽部氣體進入鼓室。平時是密閉的狀態,外界氣體不能進入,但是當哭鬧、打噴嚏、吞咽、咀嚼的時候,咽鼓管會張開,維持兩側氣壓的平衡,保證骨膜的正常振動。

嬰幼兒的中耳發育尚未完善,與成人相比,寶寶的咽鼓管位置呈水準狀,而且咽鼓管寬而短。加上咽鼓管肌肉收縮力較弱,在鼻咽部開口較低,咽部的液體容易流入中耳。所以餵奶姿勢不當時、圖省事,讓寶寶平躺著喝奶,奶水過多、過急的時候,來不及吞咽出現嗆咳,會導致奶水流入鼻咽腔,由於咽鼓管較短,就很容易經咽鼓管進入鼓室,引發急性中耳炎。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母乳的媽媽經常平躺著餵奶,孩子的頭和身體放置水準,奶水就容易流入鼓室,導致中耳炎,發生細菌感染。因此,餵奶時最好讓孩子的頭稍微比身體略高,形成一個坡度,這樣可以有效地防止奶水進入咽鼓管。

對於嬰幼兒還不會表達的小寶寶,不會用語言向家人表達自己耳朵痛。但是孩子會用自己的肢體語言來表達:寶寶突然開始反覆哭鬧,夜不能眠,不好好吃奶、拒絕哺乳,睡覺也很煩躁,頻繁抓耳朵、搖頭,或者頭蹭枕頭。沒有原因的發燒,高燒,耳朵流膿。或者寶寶對外界的聲音不太敏感了。出現這些情況,家長要細心觀察,提高警惕,及時帶寶寶就診。

寶寶在吃奶水時,還可能發生嗆咳、嘔吐,奶水也容易從耳咽管進入中耳,此時家長要盡量將孩子豎起來抱,並拍打後背。給寶寶洗澡或者讓寶寶游泳時盡量把耳朵塞住,因為一旦耳道進水,很可能使寶寶的耳朵產生炎症形成病變。

正確的餵奶姿勢很重要,新手爸媽們,不妨趕快調整自己的不正確哺乳、餵奶習慣。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