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日本再發核泄漏事件,真實情況究竟如何?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張昊)

日本當地時間2019年1月30日14:24左右,位於茨城縣東海村的日本原子力研究開發機構(JAEA)鈈燃料技術開發中心內發生了一起核泄漏事故。事發現場的9名作業人員安全撤離現場,且體表及體內均未遭受異塵餘生影響。

此外,根據安置在該機構內的數個放射物質監測傳感器采集的數據,本次事故沒有放射性物質泄漏到開放環境中。當天晚些時候,JAEA向外界通報了這次事故的簡要經過及影響。1月31日,JAEA又對該事故發生時的現場情況和疏散細節做了進一步的公告。

這起事故發生後,各國媒體都進行了密集的報導,其中不乏有諸多誇大之處。雖然這樣的報導方式確實能收獲很好的傳播效果,但對於公眾全面客觀了解事件真相並無益處。

核泄漏的相關話題永遠不會缺乏讀者,但客觀了解事實真相,特別是事件發生的緣由和實際影響,才是事件發生後我們所應該秉持的態度。

這篇文章將以JAEA1月31日發布的公告作為主要依據,為廣大讀者詳細介紹事件發生的經過、影響及目前現場的後續處理情況。

事故時的情形是怎樣的?

在早前的報導中,有不少中文媒體稱泄漏警報是在對燃料容器進行膠蓋更換作業時發生的,結合今天JAEA公布的現場作業照片,這應該是一個錯誤的解讀或翻譯。

實際情況是,1月30日下午,JAEA鈈燃料技術開發中心的9名作業人員在中心內設的一處粉末調整室(A-103室)內,對核燃料儲藏容器塑料密封袋進行換裝的操作過程中,布置在室內的α射線劑量監測儀檢出了空氣放射性物質含量超標,繼而發出報警。

JAEA鈈燃料技術開發中心儲存的核燃料為混合氧化物核燃料(英文名稱Mixed oxide fuel,簡稱MOx),是一種包含兩種或以上可裂變物質氧化物的混合核燃料。MOx一般情況下是鈈與天然鈾、再處理鈾或貧鈾的混合物,其最大的優勢是可以有效地利用武器級鈈,從而減少後者成為核廢料的可能。

一般來說,該中心的此類MOx燃料都會存放在鋁製或者SUS不鏽鋼製的容器中,外側再施加兩層塑料密封袋,從而避免泄漏的發生,這次的事故就發生在對塑料密封袋進行定期更換的過程中。

通常情況下,為了盡可能地避免泄漏發生,對塑膠袋的定期更換會在手套箱中進行,以實現與外界的隔絕。而且,在交換後,還會用塑膠袋對需要從手套箱中取出的疑似汙染物進行一次密封,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泄漏可能性。

然而,14:20左右,當作業人員對某SUS燃料容器進行雙層塑膠袋密封作業時,作業員利用拭子法在外層塑膠袋表面發現了放射性泄漏的痕跡。緊接著,14:24室內空氣中也發現了放射性物質痕跡,一處α射線警報器(代號α-8)發生鳴響。儀器示數顯示,空氣中一立方厘米範圍內放射性物質活度達到0.91微貝克勒爾,遠遠超過0.07微貝克勒爾的安全限值。

14:27,代號α-10的α射線警報器也發生鳴響,證實室內確實發生了泄漏事故。警報發生後,作業人員將正在塑膠袋換裝作業中的容器放入更大的塑膠袋中,迅速退至屋內的上風向區域,彼此進行放射性物質汙染互檢。

事故發生後,作業人員是如何撤出現場的?

完成現場緊急處置後,14:45左右,作業人員向放射線應急處置人員匯報了作業現場發生泄漏事故的情況,得到的指示是先到隔壁房間內休息並恢復體力,從而為下一步撤出現場做好準備。15:20到15:22間,作業人員完成了向隔壁A-102房間的撤退工作。

此時,協助他們最終撤離的輔助人員也已完成集結待命,這些輔助人員首先要保證自己完成防護服和全臉面罩的穿著,才能進入事先規劃好的臨時超淨房區域。

臨時超淨房是一套臨時搭建的設備,作用是形成一個與外界隔離的空間。它首先可以確保受汙染人員進入該區域並脫下防護服的過程中身體不會受到二次汙染,同時也可以對被汙染人員進行體表清潔,保證他們重新回到外部環境後不會攜帶放射性物質。臨時超淨房的搭建命令在15:29下達,一個小時後的16:31,臨時超淨房完成搭建。

與此同時,應急處置人員在穿戴兩層保護服及全臉面具後,進入作業人員暫處的A-102室,對各名作業者體表的被汙染情況進行測試。

最初,應急處置人員希望利用膠帶對被汙染者體表的被汙染區域進行貼覆,從而防止汙染進一步擴散。然而,某些作業者體表的汙染範圍超出預期,讓膠帶貼覆成為不可能的選擇。因此,最後決定讓作業者穿上一層新的作業服,再在最終撤離時將兩層作業服一同脫下。完成初步汙染處置的作業人員順次向A-101室轉移,此處臨時超淨房已經完成布置。

接下來,脫掉作業服,只剩內衣的作業人員依次進入臨時超淨房。在這裡,防護嚴密的應急處置人員對他們的皮膚進行又一次的徹底檢查,以確保沒有皮膚汙染發生。完成皮膚檢查後,更加重要的是利用鼻拭子法對吸入汙染的可能性進行排除。17:50分到19:18分之間,對全部人員的汙染檢查作業完成,沒有跡象顯示有人員遭到放射性汙染,人員撤離正式宣告完畢。

此外,通過對實驗設施排氣系統進行的放射性物質監測結果,此次事件並沒有造成放射性物質外泄,對於周邊居民不會產生影響。後續將對汙染現場進行詳細的放射性物質排查,實施除染作業,以及尋找發生泄漏的原因等。JAEA稱將會繼續在合適的時間點發布進展通告。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本次事件?

本次事件是JAEA自2017年6月6日發生在大洗研究中心的作業員放射性物質吸入後,又一次嚴重的核泄漏事件。好在這次並未對作業人員造成傷害,對周邊環境也不構成威脅。

不到兩年時間內,連續發生的安全事故也令部分日本民眾對JAEA的信心跌落谷底,網絡上充滿了言辭激進的批評。但宣泄式的意見背後,更有價值的應當是借鑒和思考。筆者認為,該事件將在以下三個方面給全世界核工作者和核能研究機構提供啟發。

第一,現行的放射性物質處置方式仍然存有一定的安全隱患,如何盡可能提高安全性,降低安全風險將是核工業從業人員需要始終思考的問題。

第二,JAEA鈈燃料技術開發中心對本次事故的應急響應能夠體現出專業性,具體處置方案亦值得各國相關機構借鑒。

第三,核安全是民眾非常關心的話題,事故發生後對資訊及時,詳盡的披露,不僅能夠顯示負責任的態度,更有助於平息恐慌情緒。

核能是人類切實可行的清潔能源選擇之一,在保障安全性的基礎上,應該也必須得到進一步的開發。在核能相關技術的研發過程中,很可能難以根絕事故的發生。但站在歷史的維度,這些大大小小的波折都對核科學的進步和發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即便兩國間的歷史恩怨及現實衝突確實存在,不少中國網民為鄰國發生事故而幸災樂禍的想法未免太過幼稚和情緒化。作為核電大國乃至強國,中日兩國理應與世界各國一起攜手,為核能利用及核科學發展做出貢獻。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