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又是冬至,這盤428元的水餃,你吃過嗎?

作者 | 艾梧 羅大倫

來源 | 人民日報 《救命之方》

冬至吃水餃,年關思故鄉。

跟最親近的人一起吃餃子,是這一天最大的意義。

428元一盤的水餃,你吃過嗎?我每兩個月吃一次。去年歲末,我給自己定了個「常回家看看」的計劃,每兩個月抽個周末回趟家。掐指算來,今年已經6次有餘。

而428元,正是北京到泰安的往返高鐵票價。

一年回那麼多趟家,卻只是吃一頓餃子、住一個晚上,值嗎?當然值,再貴也值。

我的父母已到花甲之年,祖母則是耄耋年紀。三位老人至今不輟耕作,風霜雨雪從不曾有絲毫怠惰。他們和萬千80後的父母一樣,錯過了進城務工的最佳年紀,幾十年辛苦攢下的微薄積蓄,不足以支持子女在城市中買房置業,進城養老近乎侈談。

他們沒有含飴弄孫的怡然歡樂,有的只是太多的孤獨冷寂;沒有知天命、耳順的從容悠閑,有的只是看不到邊際的操持和忙碌。所有的歡樂和欣慰,不過只是在人前一句:「我孩子在哪個大城市哪個大部門上班」。

換個角度看,這何嘗不是所有痛楚的根源。

《論語》裡講,「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現在,很多兒女考了大學,留在外地工作,然後在外地成家,與父母分隔兩地。

之前,我在外面工作,父母總是說一切都好,我也放心,但是現在回到家裡才知道,其實他們有各種問題。

不僅是我的父母,很多老人一般都是這麼過日子的:為了省錢,他們會選擇買最便宜的菜或者水果,甚至從快腐爛的打折水果中挑選,因為便宜,這是我們的生活標準所不能容忍的;血壓突然異常了,他們會從抽屜裡面胡亂地翻出葯來吃,甚至會定期拉開抽屜,看剩什麼葯了,要打掃乾淨,都給吃了,像對付冰箱裡面的剩菜一樣;等到真的生病了,卻因為農村不便,或者下大雨等種種原因,無法出去買葯。

在北方,有的家裡冬天取暖用的是可以自己調節溫度的電採暖。冬天的時候,孩子回家如果事先通知了,家裡就非常溫暖,可是如果孩子不告訴他們,突然襲擊,就會發現家裡冰冷,父母穿著羽絨服在房間裡。為了節省電費,他們會把溫度調節到最低。

如果兒女告訴他們要回去,就會發現冰箱裡面的菜總是滿滿的,可是如果兒女突然襲擊,就會發現冰箱裡面空空如也,只有鹹菜蘿蔔。

根據我的經驗,老人會向兒女們「謊報軍情」,他們會在醫院裡一邊躺著打點滴,一邊告訴你:「一切都好,我和你爸爸在菜市場逛呢!」

別聽他們電話裡跟你說:「你們好好工作吧,我們自己挺好,不想你們,不用回來!」好像他們不會思念兒女,實際上,他們和左鄰右捨的老人興高采烈地聊天時,很大比例的內容,都是聊自己的孩子:「我的孩子在某某城市工作可好啦!」然後,聊天結束,他們會自己蹣跚著往家走,身影孤獨。

人老了,特別是到了七十五歲以後,兒女的陪伴,無比重要。

我不相信任何人講的「我的父母在老家根本不需要人照顧,他們自己過得挺好的。」我覺得說這種話的人,是他的父母年齡還不夠大,當到了七八十歲以後,哪有老人不需要照顧的?

誠然,常回家看看殊為不易,加班、聚會、教育,任何一件瑣事都足以拴住奔向故鄉的腳步,但盡孝不能指望一個電話、幾個快遞,在奔向全面小康的路上,每一個家庭都應該有自己的小康目標,團聚是小康家庭不能再讓渡的應有之義。

有句網路名言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這難道就是我們和父輩的宿命?

我不接受這樣的宿命,今天的人們,其實是可以做出選擇的。無論工作再忙、事情再多,我都會準時按照高鐵票上的日程回鄉。正是在這與父母相處的十幾天裡,我教會了父母使用智能手機和微信,我聽祖母講述了許多她們那代人以及更遠一代人的革命、愛情和生活的故事。條件都是創造出來的,親情和孝心不能降格以求,況且現在我們漸漸有了創造條件的條件。

想通了這一點,就沒有什麼事情能再阻擋孝老奉親的腳步。

從「蟻族」、「蝸居青年」,到「候鳥家庭」、「社會夾心層」,這些描述雖然生動,呈現的卻全是個體的坎坷沉浮和時代的五味雜陳。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難處,每代人都有自己的苦楚,但困苦和悲情並不是親情的原始色,不管我們在哪裡、有多忙,一定要記得為親情找回歡聲笑語,為親人拂去灰塵和憂傷。

親情並不複雜,親情也不是拖累,我們重視親情、注重家庭,才不會迷失在都市生活的流光溢彩中。親情本不該有距離,不論是空間上還是心理上,如果有些情感不知道如何用言語去表達,那就用行動表達。

沒有了青磚黛瓦、遠山碧波,鄉愁就無處安放;沒有了親情團聚和情感依託,良心同樣無處安放。

親情缺失、家庭鬆散的問題,需要我們每個人邁開雙腳、切實行動,更需要國家和社會拿出務實民生舉措,為分隔兩地的親人搭起橋樑,讓跨越千山萬水的陪伴成為可能。

最後,祝大家冬至快樂,父母安康。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

請幫忙點一下好看哦!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