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長平之戰後,秦國崛起,燕國為何要在趙國背後捅一刀?

公元前259年,長平之戰後,秦國一方面兵臨邯鄲城下,一方面約燕國出兵趙國。

秦軍凌厲的攻勢,並不是趙國面臨的唯一威脅,在趙國東北方向的燕國,此時也在背後捅了趙國一刀。

趙國與燕國,本來是兩個和睦的鄰居,自公元前313年燕昭王即位起,一直到公元前265年,半個世紀沒有交兵。

在這半個世紀裡面,趙國與燕國大多數時候都是盟友,五國伐齊的主將樂毅兼任趙、燕兩國的相國,因此趙、燕兩軍在長達五十年的時間內,處於一種相互合作攻打齊國、壓製秦國的態勢。

趙、燕這對好兄弟,反目為仇是因為一個齊國人。

公元前265年,趙國起用齊人田單,令其率三千新兵南下進入韓國。趙國朝野目的是讓田單幫著訓練新兵,根本沒想讓他建功立業。田單就用三千毫無經驗的少年,攻克韓國小城注人。

趙威後立即調回田單,趙韓關係一直密切,自然不能因田單破壞兩國友好往來。田單又來到北河間,在武垣招募新兵,且一舉攻克附近燕國中陽等四座城池。

趙威後再度召回田單,此後趙國朝野再不敢給田單兵權,生怕放虎歸山,齊國安平君田單的表演時刻也因此戛然而止,趙燕關係也蒙上了陰影。

雖然這一事件田單的個人色彩比較隆重,並非趙燕兩國全面交惡的表現,至少趙國人認為自己沒有繼續對燕國用兵的打算。

但趙國這一次不太慎重的出兵,給燕國造成的心理影響是深遠的,破壞了半個世紀的趙燕盟約,燕國上下產生南下攻趙報復之心。

可是趙國太強大,燕武成王不敢動手,燕國上下心態上逐漸就靠向秦國一邊。五年之後,長平之戰結束,趙國損失四十五萬大軍,燕國認為機會來了。

燕國策反趙國武垣令傅豹,並在武垣集結兵力,厲兵秣馬,大有與秦軍形成東西夾攻,滅亡趙國之勢。

武垣位於北河間西南部,北河間是燕齊激烈爭奪地帶,雙方都想把這裡當作緩衝地帶。匡章破齊後,北河間在齊國控制下。後來五國伐齊,燕軍佔領齊國七十多座城邑,北河間自然落入燕國之手。

問題出在五國伐齊的統帥是樂毅,兼任燕國與趙國相國,作為一個趙國人,他讓趙軍控制北河間西南部的武垣。當時燕國佔據大片齊國富饒土地,燕國人當然不會計較武垣這彈丸之地。

田單複齊時,齊軍反攻到中黃河(黃河三道岔中間那道)以南,北河間岌岌可危,燕國與趙國必須共同抵禦齊國渡河,武垣在趙國手上對燕國有利,這樣能把趙國拖入戰爭。

武垣成為趙燕衝突點,始於趙孝成王初期。當時趙國用大片領土交換齊國的田單,田單以武垣為中心,攻克附近幾座燕國小邑。雖然趙孝成王很快就收回田單兵權,但燕國當然擔心趙國會繼續擴張北河間的領土,解決這個隱患,除非燕國攻佔武垣,將趙軍排擠出北河間。

自趙武靈王護送燕昭王回國即位以來,趙燕關係密切,特別是五國伐齊期間,雙方軍隊配合默契。現在趙國武垣令傅豹,本也是燕國人。

歷史上燕國與趙國的戰爭不多,燕國幾乎逢趙必敗,因此燕國絕不敢單獨挑戰趙國。燕王喜選擇這個時間點與秦國東西合璧,與其說落井下石,不如說是順勢而為。

趙孝成王與叔父平原君謀劃,眼下核心問題還是怎麽解邯鄲之圍,至於燕國那背後一刀子,只能暫時忍痛。趙國失去武垣,勢力範圍從北河間退出,對燕國的威脅大幅減小,但未傷及趙國多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