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安陽:中國最古老的古都,把中國文明史前推了幾百年

文/劉力田

20世紀初,因為缺乏當時的文字出土,國際學界對商朝表示存疑,是甲骨文的發現和安陽殷墟的發掘,使商朝成為沒有爭議的信史,把中國文明史前推了數百年。而中古時代,曹操大力經營的鄴城又崛起於今日安陽與邯鄲交界處,不愧為雄都巨鎮,可惜因為經濟中心的轉變,鄴城被隋文帝毀掉後,沒能像南京那樣涅槃重生。

如果說中國歷史上最令人陌生的古都,一定非安陽莫屬。一般來說,秦漢魏晉、唐宋明清,大家都知道都城是長安、洛陽、開封、北京、南京等地,但是安陽,很多人並不清楚它做過什麽都城,不明白為何安陽成了古都。

其實,安陽的歷史遠超這上述的古都,這裡是殷商時代的國都,有著中國最富世界盛名的博物館——殷墟博物館,這裡是中國人的老家。

安陽殷墟

安陽同時承接著“六朝古都”鄴城的文化,在魏晉南北朝這樣一個過渡時期是北方絕對的政治中心,安陽,就和它的宣傳標語一樣,“殷商遺址、曹魏鄴都”,是名副其實的古都。別的古都講述上古歷史,都不及安陽厚重,它的背上是沉甸甸的一整個商朝。那麽,殷商,這個曾經迷失在傳說中的古老年代,是怎麽被發現的呢?

故事,要從清末這樣一個兵荒馬亂的時代說起。

殷商解密——龜甲獸骨的神秘咒語

清朝末年,面臨內憂外患,戊戌變法失敗後,全國彌漫在一股悲觀絕望的氛圍中,山東興起了義和團,八國聯軍已經遠渡重洋而來,北京城朝不保夕。

兵荒馬亂的時代,北京城一個名叫王懿榮的大官,同時也是古玩專家,因為咳嗽在家裡休養,家裡人給他在菜市口的中藥店裡買了藥,他每天煎著藥看著書,聽著外面混亂的時局。

一天偶然間,王懿榮翻看了下藥單,被一味藥給吸引住了,這味藥叫做“龍骨”,龍骨是什麽東西,他問家裡人,但正常人誰有他這麽有文化啊,隻管拿藥,誰也沒問這龍骨是什麽東西,王懿榮也就沒有在意。

直到後來,他又看了看這味藥材,發現上面刻著一些花紋,再細看,這些花紋的樣子很像文字,王懿榮一下子警覺起來了,不愧是文化人,看藥材都能看出文化,他立馬問到了這家藥店,買來了他們店裡全部的龍骨,回來研究。

王懿榮是大官,他研究龍骨的消息傳開,北京城達官貴人都來研究了,然而,他並沒有研究出什麽門道出來,只是斷定這是一種古文字。八國聯軍就攻陷了北京城,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逃出了北京。

或許是這些神秘的龜甲帶有神秘的詛咒,王懿榮覺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國家陷落,自己也要殉國,他吞金投井自殺了。

王懿榮自殺後,家裡人很傷心,他的兒子看著這些龜甲,覺得這些東西自己又不懂,留著也沒什麽用,就想把它們都賣掉,但父親多年的教育使得他明白不能浪費父親心血,他決定把它買給真正懂它的人,就是北京的著名學者,《老殘遊記》的作者劉鶚。

劉鶚本人也是歷史學家,他接過這些龜甲後,認真研究,斷定這些是古代殷商的古文字,他把研究成果寫成了一本叫做《鐵雲藏龜》的書,雖然這書有很多謬誤,但是最早研究甲骨文的著作。

龜甲的詛咒還在繼續,劉鶚突然莫名其妙地被羅織了罪名,流放新疆,罪名是擅自開倉放糧,他在新疆因腦溢血而死,幾乎等於死於非命。

劉鶚十分幸運,他的研究被他的兒女親家、另一位大學者羅振玉看到了,羅振玉也是一個歷史學家,他也拿過了這些龜甲研究,這一研究嚇了一大跳,斷定這是真正殷商的古文字,可能會解開整個上古歷史之謎。

羅振玉打破砂鍋問到底,一定要知道這些龜甲是哪裡來的,之前的人們都不清楚,只知道大概位置是河南北部,還有人專門去找過,就是劉鶚的兒子劉大坤,他一定要找到害死父親的龜甲究竟是哪裡的,但蒼茫大地,哪裡找得到,後來他終於多方打聽,從一個古董商人那兒聽到了,這些龜甲全部發現於一個地方:

安陽。

羅振玉聽說後,立刻前往安陽,來到了安陽城西北五裡處,洹河邊的一個村落,叫小屯。

在那兒,他發現家家戶戶都在賣龜甲,已經發現了上萬片之多,他敏銳發現這裡應該是一個歷史遺址,不能隨便挖掘。

安陽殷墟,就這樣破土而出了。

羅振玉發現殷墟的名聲傳來,全國轟動了,一系列考古學者奔赴殷墟,其中就有著名的考古學家董作賓和李濟,李濟是哈佛大學留學歸來的高材生,用科學的考古方法發現了殷墟,晚年在台灣,思念殷墟,還用英文寫了一本《安陽》,這本書在美國出版後,極其出名,以至於在美國,安陽的名聲不亞於西安。

而同時,一系列學者也投入到甲骨文的研究中,大學者王國維是其中最有成就的,他用甲骨文證實了從來沒有被證實過的《史記·殷本紀》所記的殷代世系,同時又指出了其中一些錯誤,可以看出,《史記》的記載還是很準確的,甲骨文成了人們解讀商朝的一把鑰匙。

但是王國維或許也受到了龜甲的詛咒,他以清代遺民自居,投湖自殺了,羅振玉沒有自殺,但也以清朝遺民自居,後來在偽滿洲國做了大官,成了“漢奸”。

因為甲骨文和殷墟,後人能夠較清楚地了解商殷時代,可能比孔子還清楚,孔子當年想搞清殷商的制度,卻因文獻資料欠缺而無奈歎息。

商朝之所以叫殷商,全因為殷,殷是安陽最早的古稱。

我們翻開史記就可以看出對殷商的記載,殷商帝王的姓名很有意思,全是“甲”、“乙”、“丙”、“丁”這些天乾,比如祖甲、太丁等等,其實這些不是他們的姓名,而是祭祀名,當時的祭祀諡號就要有這些天乾。

商朝一開始的國都在今天的河南商丘,後來黃河下遊常常鬧水災,他們就經常遷都,山東、河南,一共遷徙了十幾次,長期的遷徙導致商民族生活相當紊亂,後來到了盤庚這位君主在位的時候,遷都已經迫在眉睫,但是,大多數貴族貪圖享樂,不願意遷都。

盤庚卻有著堅定的遷都決心,他把反對遷都的貴族找來,耐心勸說,最終貴族們同意搬遷,但前提是找到一處合適的地方,於是,盤庚主持了遷都,在當時黃河下遊,最適合遷都的地點就是漳河畔的殷,也就是今天的安陽,所以盤庚遷都到了殷,商朝又被稱為殷朝,殷商並稱。

後來,商朝果然越發興盛了起來,此後的兩百多年時間裡,商朝都沒有遷都,後來到了盤庚的侄子武丁手上,商王朝達到了全盛,甚至遠征今天河北北部的鬼方部落,在那樣一個時代,能夠行軍一千里遠征,是非常耗費國力的,說明商王朝很強大。

為什麽盤庚會選擇殷這樣一個地方呢,原來古代民族喜歡居住在水源旁邊,這樣方便取水,所以四大文明古國都在大河旁邊,比如尼羅河、兩河流域、印度河和黃河,但是很多河流水流太大了,經常洪災泛濫。

漳河這方面就非常好,這是黃河的一條支流,水量不是很大,非常適合商民族居住,所以殷成了商朝最主要的古都,商朝崇尚占卜和祭祀,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甲骨文在安陽發現是自然而然的。

然而,殷商最終還是滅亡了,關於紂王的故事有很多誇張的成分,但他和隋煬帝一樣,好大喜功是事實,最終,陝西的周民族崛起,武王伐紂,中國進入周朝時代。

從魏國到曹魏——安陽與魏的緣分

周朝時代興盛分封製,安陽一開始屬於衛國,後來被晉國奪去,三家分晉的時候,安陽屬於魏國,當時的鄴縣就在安陽,所以這也是頗為有趣的地方,鄴縣屬於魏國,但是旁邊的邯鄲卻是趙國的都城,安陽和邯鄲也因為鄴縣的關係也糾葛千年。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他雖然破除了陋習,但深知不解決水患,就無法根治陋習,所以征發老百姓開挖溝渠,田地都得到了灌溉,水患終於得到了根治。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記載在《史記》裡,是最早的破除陋習的故事,鄴縣後來在魏國治理下十分興盛,雖然後來這地方被趙國吞並了,但在外人看來還是跟魏國關係更大,這直接影響到了後面的歷史走向。

秦統一後,鄴縣屬於邯鄲郡,但是或許當地人很懷念魏國,在漢代,這一地區被命名為“魏郡”,雖然魏國國都在大梁,今天的開封,但是鄴縣從此成了魏國的代名詞,這對於歷史最大的影響就是曹操被封在這兒為魏王,定魏國之都於此,後來三國中的“魏國”因此得名,所以曹操的魏國其實與戰國時代魏國在鄴城的治績給人留下的印象有關。

東漢末年分三國,安陽和鄴城成為了絕對的主角,這一切都是因為曹操。

曹操發跡於董卓作亂時期,他去平叛,有了自己的資本,後來擔任兗州刺史的時候,收編了三十萬黃巾軍,又征討了袁術,北方只剩下了袁紹一個強勁對手,曹操和袁紹在官渡決戰,他放火燒了袁紹屯積在烏巢的糧草,取得了勝利。

袁紹的大本營就在鄴城,所以曹操統一北方,奪取鄴城具有不亞於官渡之戰的意義。雖然袁紹在官渡之戰失敗了,但是他的幾個兒子在北方勢力很強大,鄴城正好在靠近河北的地方,所以成為曹操平定袁氏的大本營,

可以說,鄴城是曹操的幸運之城,後來曹操離開鄴城後的幾場大的戰役都失敗了,比如赤壁之戰、漢中之戰,曹操越發把鄴城當成自己的都城,在那兒興建了著名的銅雀台。

銅雀台大概是鄴城最著名的景點了,曹操興建銅雀、金虎、冰井三台在建安十五年,這個節骨點很重要,因為兩年前,曹操剛剛在赤壁之戰大敗,有生之年失去了統一全中國的能力,所以曹操也有點懈怠,不想當統一天下的帝王,只想當一個國王了。

七年之後,曹操又和劉備爆發了漢中之戰,這一次曹操的一句話很有深意:“人苦不知足,既平隴,複望蜀,每一發兵,頭須為白。”這句話化用了東漢劉秀在征服隴西隗囂的典故,劉秀征服隴右後,一鼓作氣消滅了巴蜀,但是曹操在漢中敗於劉備後,已經失去了進取雄心,不想統一天下了。

所以,銅雀台修得很豪華,曹操晚年也只想盡享天倫之樂,他的兒子,寫過《洛神賦》的著名文學家曹植就非常喜歡銅雀台,經常在那兒和文人騷客遊玩,寫下著名的《銅雀台賦》:

從明後而嬉遊兮,登層台以娛情。

見太府之廣開兮,觀聖德之所營。

建高門之嵯峨兮,浮雙闕乎太清。

立中天之華觀兮,連飛閣乎西城。

臨漳水之長流兮,望園果之滋榮。

仰春風之和穆兮,聽百鳥之悲鳴。

天雲垣其既立兮,家願得而獲逞。

揚仁化於宇內兮,盡肅恭於上京。

惟桓文之為盛兮,豈足方乎聖明!

休矣美矣!惠澤遠揚。

翼佐我皇家兮,寧彼四方。

同天地之規量兮,齊日月之暉光。

永貴尊而無極兮,等年壽於東王。

所以銅雀台也成為曹魏最著名的象徵,唐朝杜牧寫詩雲:“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就是用銅雀台指代曹魏。

後世對此還頗有微詞,唐朝詩人汪遵寫有詩歌《詠銅雀台》,對曹操提出批評:

銅雀台成玉座空,短歌長袖盡悲風。

不知仙駕歸何處,徒遣顰眉望漢宮。

批評曹操還沒有統一天下就想著享樂,其實銅雀台也不算多輝煌,只是一處普通的樓閣,名氣大於實際。更何況後世經過後趙、北齊等不斷擴建成為龐大建築,可以說後世對於銅雀台的描述不一定就是最初的樣子,曹操和安陽也很有緣分,2016年發現的著名的曹操墓,就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安豐鄉西高穴村。

五胡興衰——十六國北朝的名都巨鎮

三國歸晉,但是西晉因為皇權的惡性集權很快就爆發了“八王之亂”,匈奴族劉淵和羯族石勒起兵,中國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這一時期,鄴城也是絕對的主角,石勒消滅關中的匈奴政權後,幾乎統一了北方,他的兒子,著名的暴虐君主石虎遷都到了鄴城,鄴城既曹魏後迎來了第二個王朝——後趙。

石虎很是殘暴,做的事情光《晉書》記載的幾樣,就足以令人觸目驚心了。晚年的石虎精神失常,變得越來越狂暴,公元349年,石虎去世,後趙經歷一番政變,最終,其養孫冉閔聯合漢族將領李農奪取政權,冉閔自稱帝,改國號魏,恢復祖姓冉姓。建都於鄴城,由於擔心羯族反抗,於是有預謀的屠殺了很多鄴城的羯人,招致了胡人的憎惡與恐懼。

冉魏在匈奴、鮮卑夾擊中成立,從建立的第一天起就面臨被圍剿的危險,冉閔馬不停蹄地進行各類戰爭,先是與匈奴大戰,斬首3萬,後又與羯族7萬大軍作戰,再又與洛陽姚弋仲十萬羌氐聯軍作戰,之後又面對後趙殘余勢力的多次進攻。

慕容鮮卑此時已經擊敗了東北的高句麗國,又消滅了鮮卑宇文氏,士氣高漲,決定從東北進入中原,消滅冉閔。在羌氐鮮卑匈奴的夾擊下冉閔全軍覆沒,隻率領10余騎兵逃回鄴城。後趙大將劉顯率領7萬大軍來剿滅冉閔,卻被冉閔率領精兵打得大敗虧輸,劉顯不得不投降,並且發動了政變,殺死了後趙遺族,將其首級獻給冉閔,後趙正式滅亡,冉閔在鄴城建立了鄴城的第三個王朝——冉魏,同樣也是叫“魏”,得名於鄴城曾經的名字——魏郡。

這個時候,慕容鮮卑已經決定對冉閔開戰,慕容恪率領鮮卑騎兵南下。352年,由於鄴城糧食不足,冉閔率領一萬步兵去中山、常山一帶就糧,在常山時被慕容恪的十萬鐵騎包圍。冉閔當時率領的是步兵,由於十六國時期馬鐙尚未發明,因此騎兵並沒有像以後歷史中那樣強大,步兵並非不能戰勝騎兵,所以冉閔領兵與鮮卑作戰,也“十戰十勝”。

不過慕容恪想出了連環馬的計策,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使用連環馬的記載(見於《資治通鑒·晉紀》),慕容恪用鐵鏈將戰馬連接起來,組成方陣,發動進攻,這樣一來,雖削弱了騎兵的衝擊力,可是卻能有效地防止敵人的突擊。最終冉閔被殺得大敗,自己被燕軍活捉,鄴城守將投降,冉魏滅亡。

鮮卑慕容氏入主中原後,同樣定都鄴城,鄴城迎來第四個王朝——前燕。就在慕容俊的前燕統一北中國的東部時,氐族的前秦在陝西建立,在王猛的輔佐下,前秦消滅勁敵前燕,一統北方。

前秦苻堅率領83萬大軍南下要滅亡東晉,卻在淝水之戰被東晉的北府兵擊敗,隻留下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成語。前秦崩潰後,後秦、後燕、後涼、西涼、南涼、北涼、大夏、南燕、西燕、樵縱的西蜀國,以及吐谷渾、高句麗,東晉、一時前中國十幾國並立,混亂不已。

最後年僅15歲的拓跋珪建立了北魏,才逐步統一了整個北方,與此同時,劉裕平定了孫恩起義,又北伐收復山東,滅南燕,收復河南,陝西,滅後秦,中國進入南北朝。

北魏經過孝文帝改革後,盛極而衰,最後又是一個羯族人——爾朱榮,把北魏搞的天翻地覆,他的部將高歡,宇文泰最後東西對峙。

在高歡取得東魏統治權的關鍵戰役中,韓陵之戰十分重要,韓陵這處地方就在安陽。韓陵,今位於河南省安陽市東北,“韓陵”的名字與漢初名將韓信相關,韓陵的一個景點“韓陵片石”還曾經是所謂的安陽八大景之一。

當時北魏梟雄爾朱榮被殺,他的侄子爾朱兆驍勇善戰卻有勇無謀,爾朱榮的部將高歡就想自立門戶,他先騙取了爾朱兆信任,隻身逃到河北,後來爾朱兆警覺起來,追上了高歡,心機頗深的高歡立刻和爾朱兆歃血為盟,晚上兩人睡在一起,第二天高歡走遠了,有人建議爾朱兆追上前去殺掉高歡,爾朱兆才如夢初醒。

後來高歡到了河北,取得了河北大族的支持,公開和爾朱兆決裂,雙方大戰的地方就在安陽城旁邊的韓陵!

高歡的騎兵不足2000,步兵不滿3萬,就在韓陵山上布下了陣,把牛羊放在山上,爾朱兆大部隊來到這兒,看到漫山遍野的牛羊堵塞了路線,自知不妙,遂逃走,高歡抓準時機,親自領兵出擊,著名猛將高敖曹領左軍,與爾朱兆軍激戰,一開始高歡的中軍戰鬥失利,關鍵時刻,他的弟弟高嶽率領500騎兵從右側殺來,高敖曹從左側用1000騎兵衝鋒,前後夾擊,大敗爾朱兆軍隊。

爾朱兆失敗後第二年卷土重來,號稱十萬大軍,這次有了資本的高歡在山東廣阿再次擊敗爾朱兆,爾朱兆徹底失敗逃竄,後來高歡在洛陽立了孝武帝為皇帝,爾朱兆自知大勢已去,就來到了家鄉秀容川,在那兒自殺了,曾經叱吒風雲的爾朱家族就此覆滅。

可以說,安陽城東北的韓陵就是北齊王朝的龍興之地,後來北齊以鄴城為都城,不能說沒有感念這個龍興之地的緣故。

高歡把持著東魏的政權,定都鄴城,鄴城迎來了第五個朝代—東魏,後來代之興起的北齊同樣定都鄴城,所以鄴城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名副其實的“六朝古都”,歷經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個王朝,和南方的建康一樣。

北齊後來被北周武帝宇文邕所滅,北周統一北方後,又被隋朝所取代,楊堅鎮壓了對自己不服的相州總管尉遲迥(駐守鄴城),為了防止河北反楊勢力死灰複燃,遂下令火焚鄴城,人民全部遷徙到了安陽,一代名都就此成為了廢墟。

正因為鄴城的被焚毀,鄴城究竟屬於邯鄲還是安陽,成為了一樁公案,從距離來看,鄴城距離邯鄲40公里,距離安陽只有18公里,顯然離安陽更近,從文化來看,邯鄲是趙國的都城,今天宣揚的主要是趙國文化,而鄴城是魏郡,屬於魏國文化,曹操和冉閔都是因為佔據鄴城而得魏名,這麽說來,鄴城似乎更應該屬於安陽。

確實,鄴城被焚毀後,安陽得到了“鄴”的名字,在唐朝,鄴城主要指的就是安陽。

毀城之後——五代以降的余暉

在唐朝五代時期,相州指的就是安陽,唐朝中期爆發了安史之亂,安祿山叛軍和唐朝軍隊大戰的“相州之戰”就發生在安陽。

到了五代時期,李存勖千里奔襲滅掉了梁朝,建立了唐朝,史稱後唐,然而李存勖在當上皇帝之後,徹底地變了,他不喜歡納諫了,甚至也開始不上朝了。或許是認為父仇已報,中原已定,不再進取,開始享樂。

面對群臣的勸諫,李存勖繼續不理睬,還是與戲子們混在一起,並自取藝名為“李天下”。

如果李存勖真的當了戲子,把國家交給其他人管理也就罷了,偏偏他還把持著朝政,由於李存勖寵信戲子和宦官,很多大臣和藩鎮為了求他們在皇帝面前美言幾句,爭著送禮巴結。一時間戲子們成了巨富。

李存勖還用伶人做耳目,去刺探群臣的言行,若有說他壞話的人,便要立刻處死。

李存勖的做法搞得眾叛親離,怨聲四起,不久他還要殺害戰功卓著的大將李嗣源。要知道,李嗣源是李克用的養子,等於是他的兄弟,當年和他出生入死,一起在柏鄉大戰,一起千里奔襲攻入汴梁,如今他連李嗣源都要殺。

正在李存勖醉生夢死的時候,發生了鄴城兵變,後唐同光四年(926年)二至四月,趙在禮在鄴城叛變,蕃漢總管李嗣源出兵征討,他利用平叛的機會,與叛軍合兵,回師攻取大梁,自立為帝。

李存勖知道大勢已去,被親信郭從謙殺死。李嗣源攻入洛陽,但是沒有改朝換代,國號仍然是“唐”,便是五代十國中的後唐。

鄴城,從見證了曹操的崛起,到見證了李存勖的隕落,也徹底結束了歷史上的風雲地位,安陽也和李存勖一樣,徹底隕落為一座普通的小城,蓋世英雄嶽飛的出現是這裡最後的傳奇。

金元時期,安陽是彰德府,一直屬於河北管轄,明朝時期,朱元璋北伐,為了預防河北的分裂割據,把彰德府劃給了河南省,後來他分封的諸王中,趙王就定都在安陽,安陽因為地弱民貧,沒有大修城牆,趙王府和其他王府相比也不算大。

和邯鄲一樣,今天的安陽也有豐富的鋼鐵資源,安陽鋼鐵一直是比較大型的鋼鐵企業。今天的安陽,因為殷墟博物館,已經被稱為“漢字之都”,正愈發散發出歷史魅力,吸引全世界的遊客。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