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鮮生活肖欣:中國本土便利店如何超越7-11?

黑馬智庫,創業必讀

作者?折原

來源?野草新消費

從去年2月便利蜂在北京開出第一家門市開始,便利店成了新零售的一個熱門領域。即使在無人店、無人貨架極熱之時,圍繞便利店的討論和布局也從未停止。去年下半年至今,僅紅杉資本和春曉資本投資的便利店企業就超過8家。

資本的投入,加速了便利店的成長,但也放大了很多傳統便利店的數據流轉和效率問題,賦能者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在此前野草新消費採訪中,春曉資本副總裁潘金菊就直言,相比於7-11的「重管理」模式,基於資訊化和數字化的「輕管理」模式,更適合國內的便利店企業。

去年10月29日,鮮生活聯合綠城易果全資收購了好鄰居,鮮生活佔股50%。隨著「綠標」和「紅標」等多店型的新版好鄰居逐步落地,鮮生活的賦能成果也慢慢浮出水面。

野草新消費於近日專訪了鮮生活創始人兼CEO肖欣,深度探討了鮮生活的便利店轉型邏輯、數字化賦能模式,以及其對當前國內便利店如何突破的本質理解。

1

開便利店很難開出一個獨角獸

1.從純線上到線下:便利店迎來高增長的轉捩點

鮮生活目前在北京已經對近100家好鄰居完成了改造,改造後的平均日單量增長達到130%。進軍便利店兩年能有如此成績,一定程度上得益於它在跨境電商階段的積累。

2014年,肖欣從投行下海,轉向做跨境電商創業,當時主要是基於兩個點:

一是他在香港十餘年的投行經歷,積累了不少海外供應商資源,對海外產品有一定理解,同時也有唯品會、聚美優品等電商公司的融資或IPO執行經驗;

二是2014年開始到2015年,政策層面一直在釋放跨境貿易利好的資訊,也是在這段時間裡,洋碼頭、小紅書也在快速崛起,2014年被稱為跨境電商元年。

彼時的跨境電商市場全新,政策也利好,雖然整個外部環境還不成熟,但同時也伴隨著大量機遇。但到了2015年,肖欣得出了一個核心判斷:團隊不能再做純跨境電商了。

純跨境電商沒有線下銷售,而線上流量的獲取對初創公司來說又非常困難。「獲取流量需要太多的資源,這不是我們團隊的強項。」當時肖欣已經意識到,面對京東、天貓、網易的入局,純靠線上基本做不起來了。

也是在這個時候,鮮生活開始涉足線下,在電影院、生活社區等人流密集處開出線下店,嘗試將線下流量導到線上的跨境電商部分。2016年海關稅改新政對跨境電商「買手」模式產生可衝擊,更加堅定了肖欣布局線下的信心。

但後來他也發現,電影院、商場等場景的教育成本過高,砸錢依然砸不過京東、網易等大品牌。所以在下半年,鮮生活的線下部分開始逐漸轉移到便利店,也是在這個階段開始和好鄰居的初步合作。

彼時的社區便利店,人流量高,但同時又相對低端。肖欣認為,社區人群尤其是年輕人對於進口商品和高品質商品的需求是存在的。

「在那個時候,我們就想,在社區裡是不是能做品質高一點的便利店,來符合現在年輕人的需求。」基於此,鮮生活為便利店引入了生鮮和進口的高品質商品,後來甚至通過直采鏈的形式,將進口商品的能力賦予線下門市。

但肖欣很快發現,便利店即時消費場景所對應的用戶和流量,和下單後三五天才能送達的跨境電商並不匹配。不過這次肖欣放棄的卻不是便利店,而是跨境電商。

肖欣的判斷是,整個便利店市場趨於成熟,但同時便利店本身和消費者的需求之間存在著巨大差異。2016年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消費者對商品、門市和服務形式都有更高的訴求,但國內便利店很少有能滿足。

基於此,肖欣認為,國內便利店市場的發展迎來了一個轉捩點,「這還是一個兆級,能夠高速增長的市場。鮮生活作為一個創業公司,如果我們通過合作能開出一些新興、能受歡迎的店,通過線上運營把單店的銷售做得比別人好,這個機會為什麽不乾脆100%切進來?」肖欣告訴野草新消費。

2.從組織者到賦能者:重構組織者是新零售最大的價值

國內便利店近幾年雖然發展迅速,但很多區域便利店依然是在野蠻生長,在產品品質及門市打造上,和7-11、全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鮮生活的海外產品資源確實有能力彌補這方面的缺失,但它顯然是把重點卻放在數字化和流量的運營上。

肖欣發現,好鄰居線下門市每天有20萬的人流量,但對於流量和會員的運營還很初級。門市和產品也是以很傳統的優化迭代方式,周期長,速度慢,效率無法快速提升才是當下的核心痛點。

這不僅僅是本土便利店的問題,7-11等日系便利店在這方面同樣做得不夠好。7-11的收銀機有錄入消費者性別、大致年齡等資訊的按鍵,但統計並不精準,往往需要一到兩年的時間,才能完成商品結構的調整優化。而在肖欣看看來,數字化的核心邏輯就是加快迭代速度。「通過數據化,應該三到六個月就能把這個事情做完。」

便利店沒做好並不代表他們不想做,「傳統的便利店不可能做好線上運營,這是基因問題。就像全家永遠不會做數字化,一定是Amazon這樣的公司替他做。」肖欣認為,便利店本身的核心業務還是開店和做零售的組織,而不是去做技術上的事情。

從為第一批便利店接入美團、餓了麽等服務做線上運營,到2017年和天貓合作做線上流量,期間門市能力的提升,給了鮮生活繼續深入做這件事的信心,也有了之後對好鄰居的並購。

並購之後,好鄰居的團隊依然負責線下的拓展和管理,鮮生活負責做數字化和流量的運營。至此,鮮生活徹底從一個零售的「組織者」成為一個「賦能者」。

這樣的角色轉變,一是基於鮮生活作為互聯網新經濟公司的定位,在線下開店及門市管理方面確實並無太大優勢,不如將較重的部分交給專業線下團隊完成;

二是鮮生活和肖欣的基因,決定了它必然難以忍受一家家開便利店的線性增長模式,賦能者的角色,是實現其快速規模化增長的必然選擇。「中國靠開便利店永遠開不過已有的區域龍頭企業,一定是靠整合和嫁接,重構這些組織者是新零售最大的價值,靠自己開店是不可能做出一個獨角獸來」肖欣坦言。

在投行的十年見證了大量公司的快速增長,肖欣在創業之初也是切入彼時最具增長前景的跨境電商,這樣的經歷和視野必然造就如此的野心。

相較於轉型,肖欣更喜歡把鮮生活的表現叫做迭代。「最初做跨境電商的時候,面對一個從零開始的新市場,我們的貨和系統都是現成的,就想著趕緊走進去。但我們從根本上是希望做零售,把好的東西帶給消費者。創業不就是一個不斷迭代的過程嗎?」肖欣解釋道。

2

由重到輕:便利店數字化改造的平台之路

1.賦能模式:流量運營和AI能力是重點

在對傳統便利店的數字化改造上,鮮生活從流量、供應鏈、AI、物流、資本、技術等方面切入。整個改造的流程和邏輯大致是:首先通過線上服務,包括美團、餓了麽、天貓超市1小時達等的接入,和線下的店面更新改造進行引流,相應地,為了實現配送,需要同步提升物流履約能力。

繼而通過IOT、數字貨架、人臉識別等技術采集積累線下數據,利用AI對線上線下數據進行打通和分析,給出選品、擺放、庫存等優化方案。通過供應鏈更新,引入新品實現優化。優化後吸引更多的用戶和流量進入,形成閉環。

這些采集線下行為數據的技術,在去年下半年無人零售風口中,被頻繁提及。風口過後,業界普遍認為,技術的不成熟是無人店倒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過肖欣表示,技術都是成熟的,無人便利店沒成氣候的核心,在於門市和人流少,數據積累不足,短期無法形成閉環。

鮮生活各個數字化改造的體系看似繁雜,實際可以概括為兩大階段:一是改造更新階段,包括門市改造,線上服務接入,物流供應鏈資源引入。以及系統的打通等,這一階段,主要是幫助門市建立流量管理和線下數據采集能力。

經過一段時間的數據積累後,就進入第二階段,運營優化階段,通過AI對第一階段積累的數據和流量進行分析,給出優化結果和下一步運營策略。

「我要重點打造的一定是流量運營能力和AI能力,二者相輔相成。流量即數據,數據通過算法優化,可以不斷地獲得更好的運營能力。」在肖欣看來,其他模塊都將是基礎設施,比如物流供應鏈和系統的打通,建成了就建成了,流量運營和AI才是需要長遠布局的重點。

但肖欣也坦言,整個閉環打造的過程中,最困難的是線下便利店運營商運營思維的改造。傳統便利店的運營商很少有培養線上流量的意識,如何把原來只在線下購買的用戶,培養成線上的流量,提高消費頻次?這種意識至關重要。

所以鮮生活並不只是提供線上的工具,還嘗試進行運營邏輯的培訓,讓門市學會流量的導入,「如何讓一個在線下買了可樂啤酒的用戶知道,第二天看球的時候。可以在家裡線上下單完成購買,這些需要門市自己有意識去做。」

「我覺得這是一個最大的金礦,我們可以通過平台導入第一批流量,但長遠來說,最終還是要便利店自己的流量形成一個良性循環。」肖欣告訴野草新消費。這並不意味著賦能完成後由便利店自主運營,在肖欣看來,最終的AI運營還是掌握在鮮生活手上,只會向便利店反饋結果。

2.強控模式的快與慢

這種運營上的強控制性,從好鄰居已完成改造的門市上也可見一斑,目前對這些訂單是由鮮生活的合作夥伴天貓1小時達、餓了麽等平台獲取線上訂單,再具體到好鄰居進行履約,這也是門市協同的必然結果。加之供應鏈更新後,對於供應鏈的部分依賴;數字化改造前期的大量投入和緩慢的回報周期。凡此種種,都足以讓待改造的便利店運營商望而卻步。

模式本身所帶來的業務拓展障礙,也使得鮮生活必須以參股或投資為主的形式進行擴張。同時,線下門市的改造上也有速度的瓶頸,「不可能一上來幾千個門市同時去改造,必須一個一個來,我們覺得自己的速度還不夠快」肖欣坦言,鮮生活模式加速的辦法就是加速投資。

從這樣的合作模式也可以看出,鮮生活未來的平台化發展路徑,即作為數字化運營平台,連接完成數字化改造的線下門市,形成網絡和協同效應。供應鏈的集中採購形成向上的議價能力,運營能力的保留使下遊形成依賴,打通采集各個便利店線上線下數據,統籌運營提高整體效率。

模式雖重,但這也是鮮生活和其他「賦能者」的核心差異所在。從新零售被提出開始,對於線下零售的整合賦能就從未停止,除了阿里騰訊在大型商超上的大筆投資和並購之外,在便利店這些長尾小業態上也競相布局。

但阿里的零售通和京東的新通路,基本是面向夫妻老婆店的,從供應鏈切入,成為他們一個很好的分銷管道。但是問題在於店和店之間是沒有協同效應,也沒有任何聯繫,只是單向的供給。

肖欣認為,便利店應該是一個協同網絡體系,網絡必須是雙向的,單向無反饋無法形成協同效應。鮮生活在運營上的強控,雖然拉高了便利店的合作門檻,但同時,也讓所有加入的便利店構成一個零售協同網絡。

「我做個活動,肯定是協調所有的城市門市去做。但是要想把這些小店協同起來做個活動是很難的。他們可以建立起來很強的批發能力,但也只是變成一個比較強勢的批發商,它是一個流通的強者,不是零售的強者。」肖欣告訴野草新消費。

不過肖欣也強調,便利店協同網絡的形成,並不是單純靠強控來完成,而是在保證每家店的獨立性的情況下,最終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基於此,其對於終局的判斷也是認為,「中國便利店短時間內不會出現寡頭,一定是若乾個便利店形成一個聯盟。」

3

本土便利店突破點是數字化和O2O

便利店熱潮後,業界常將本土便利店和日系便利店進行對比,對比之下,產品研發和供應鏈上的差距便成為最刺眼的「痛點」,但這個痛點未必足夠痛。

現代便利店的核心能力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商品研發和供應鏈能力;二是貨找人的便利化能力。肖欣認為,第二種能力才是他們應該關注的,如何快速、有效地把貨品送達消費者手中,是便利網絡的基本能力。

甚至在肖欣看來,商品的研發能力也是貨找人的一部分,貨找人的能力建立在數字化的基礎上,數字化運營得到更清晰的用戶畫像,而產品研發能力很大程度上是研發出更匹配消費者的產品。

「超越7-11一定要有中國自己的模型,而不是模仿和追趕。中國的消費習慣、對商品的訴求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要求零售網絡足夠靈活,商品更新足夠快,對需求變化足夠敏感。」肖欣認為,7-11是一個很強的供應鏈模型,但依然是傳統便利店模式。

國內互聯網環境和移動支付,培養出來一種獨特的消費習慣,使得7-11等日系便利店在國內發展出現滯緩。也正因為其供應鏈壁壘難以突破,數字化和O2O能力的打造,成為本土便利店發展和超越的重要邏輯。

數字化的第一個層面,就是讓消費者感受到便利店網絡和商品的不斷迭代,商品迭代優化意味著匹配度提高,背後是效率的提高和店面運營成本的降低。「別人需要一日三配,你能做到一日兩配;別人的庫存周轉天數是30天,你能做到13天。降本增效永遠是便利店未來競爭的核心。」肖欣告訴野草新消費。

*本文由i黑馬旗下野草新消費原創,作者折原。讓創業不再孤獨,提升普通創業者的成功率,歡迎關注i黑馬。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